(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一般人在俗世生活中,不可能不面对种种的环境,面对环境必有妄心的生起。所谓有善有恶意之动,既是妄心升起时。
我在实际的修行体悟中,深刻感受念起念灭。本性如水,宽广深厚,妄心如波,风吹波动;风即是环境。
所以,我们不要担心自己的妄念生起,就怕念头生起时,不知道觉察它、断除它,使其发展。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私心杂念,随躯壳而起念,皆不可怕。最可怕者,为身念、杂念、自我私欲泛起时,没有内省,失去觉察。
有弟子问王阳明,人是否有无念的时候?
王阳明说,人岂能有无念的时候,除非是傻子。有念不怕,关键是要它正。
心学和佛学都有强调用心去体悟道的本体,但在用度上却迥然不同。
心学经世致用,更看重内心的涵养,在为人处世中体现所体验的道。
佛教则追求心灵的完全解脱,不在意道体在世间的用度,儒家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认为佛教虽然对自心的提升很有帮助,但却太过自私,所以这也是被儒家抨击最厉害的地方。
王阳明放弃佛老,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独善其身不是他所追求的目的。他所希冀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之道。
文稿来源:
明代大儒王阳明
、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王阳明文化书院整理
想了解更
扫描下方二维码
龙场山下王阳明
洞中百年修此身
勤修苦练来得道
一心向道无杂念
合一
⊙版权声明
图片文字
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投稿信箱:
商务合作、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觉得不错,记得点赞和转发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