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瑞鸣音乐
为传统文化注入鲜活,灵感、热情、执着,带来音乐无穷创造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九派新闻  ·  华晨宇为全场买单,本人回应 ·  昨天  
九派新闻  ·  华晨宇为全场买单,本人回应 ·  昨天  
分享迷  ·  无损!请悄悄使用 ·  4 天前  
分享迷  ·  无损!请悄悄使用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瑞鸣音乐

华语歌坛或许只有一个,但香港歌坛曾经有很多!

瑞鸣音乐  · 公众号  · 音乐  · 2017-06-29 19:00

正文

当我们今天习惯于说台湾歌坛、香港歌坛、华语歌坛的时候,在20世纪初的香港,的确是有“歌坛”这样一个演出场所的。某种意义上,歌坛还是粤曲演唱会的前身,嗯,难怪香港是整个华语地区演唱会最发达的地方。


歌坛最早是一个的怎样的坛


歌坛的前身是岭南地区的大八音,一种纯演唱的音乐会,戏台上,排列着十来个椅子,每个乐师拿一件乐器坐着,也有玩两件乐器的,一边弹一边唱。通常是玩二胡的唱旦,拨琵琶的唱生,玩三弦的唱净,玩椰胡的唱末,掌板的唱丑。往台上一坐,就是整本的《西厢记》或《穆桂英》,有点像现在的音乐会版的歌剧,不带妆或轻妆,没啥动作。


最早的香港歌坛设于香港的太白游乐场里,就在今天香港西环太白台之上。太白游乐场设有一座歌坛,歌坛的乐队全部是业余音乐家组成,至于唱歌的歌者,则来自石塘咀知名度最高的红牌阿姑,她们是香港歌坛最早的一批歌姬。


50年代广州茶楼里的粤曲表演


早期歌坛的收费比戏院便宜,同时还有一壶茶解渴,歌坛所唱的粤曲都是粤剧中最精彩的唱段,而且还有剧情,秀色可餐。当时的小市民是没有资格到石塘咀去召红牌阿姑陪酒唱歌的,现在只花几个铜仙即可欣赏名妓的歌声和秀色,自然趋之若鹜。(仙是粤方言词,清朝时外国货币大量拥入,对低面额的铜质辅币无论是西班牙文(Centinos)还是英文(Cents)一律称“仙”,全称“铜仙”,相当于现在说的一分。)


1975年荣鸿曾摄于香港富隆茶楼


1929年是香港歌坛开始繁荣的一年。当时已有四间歌坛在香港出现,分别是如意茶楼、富隆茶楼、平香茶楼和添男茶楼。1929年为什么是粤曲歌坛走向繁荣的开始,因为这一年香港电台出现了中文节目,广播电台播放的中文歌曲,以粤曲为最大宗,亦即主要播放歌坛歌伶所唱的唱片歌曲,也就是说歌坛的演唱有了录音版本。


从游乐场里的雏形到茶楼的全面铺开


六十年代的香港凉茶铺


此外,对于没有能力去歌坛消费的百姓,凉茶铺也是一个替歌坛传播歌曲的重要媒介。凉茶铺虽然靠卖凉茶,但却是未有广播电台时的传播粤曲的传媒体,凉茶铺为了招徕顾客,在铺内置一座大型的留声机,这种留声机的喇叭筒特别大,可将唱片的歌声扩大到连门外的人都听到。凉茶铺的凉茶每碗一仙,陈皮梅和桂花榄一仙有三包,到凉茶铺去听粤曲、饮两碗凉茶吃一碟陈皮梅或桂花榄,所花不过三仙,适合普罗大众的消费。


听众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大,三十年代就有一批以唱粤曲为生的歌伶正式出现了。到了1935年,省港澳三地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徐柳仙、小明星等歌伶;与此同时,他们的唱腔也渐渐自成一派,有别于粤剧演员的唱腔,比如一改粤剧的高腔,改为平喉,让字音能在唱歌时咬字正确,以便于人人都能听得懂曲词所表达的剧情。


上世纪广州著名女伶,后为小明星,左为白婵娟,右为张月儿


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大批歌坛上的歌伶都来香港定居,香港的歌坛反而更加兴旺。到了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大量广州人来到香港和澳门,歌坛的听众又大量增加,著名的小明星和徐柳仙也从此在香港歌坛长期演唱。


无线电视的到来对歌坛冲击


即便是在日占时期,香港歌坛也一直没有歇业。到了1950年代,本港人口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19-45岁的人口占大多数,这一批是维持香港生产力的支柱。他们在战争之前,或多或少接触过粤剧、粤曲,二十岁以下的小时候随父母听过粤曲看过粤剧,二十岁以上的,很多都到过歌坛去听过粤曲演唱。所以,整个五十年代,可以说是粤曲歌坛最蓬勃的年代,很多歌伶也采取模仿学薛觉先、马师曾这些名家的唱腔来打自己的招牌。


歌坛上模仿粤剧演员唱腔者唱的是戏曲,女伶表演的是她的曲艺,歌坛在间场的时候,乐队演奏的“谱子”是广东音乐,那个时候的歌坛,真真是把粤剧、粤曲和音乐三者完美的结合了。


香港街景


在这个年代里,粤语电影的制作方向,也是照着这群最有消费能力的人群的趣味去制作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量的粤曲唱片,也是在五十年代录制生产的,而香港的八卦娱乐媒体也是从那个时代发端,像《明星日报》、《娱乐之音》、《丽的呼声日报》、《明灯》、《银灯》等等,都开始刊登粤剧的剧评、明星的轶事和歌坛的曲艺评述等等。


粤剧名家薛觉先


到了六十年代,新一代的青年人尤其18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在香港开始接受更多的西方教育,也更努力学习英文,平时看英美电影,听欧洲流行歌曲,这时两大广播电台播放的节目中粤曲也渐渐减少。


歌坛这种极保守的演唱形式,也被迫减少演出场次和时长。如果在工作时间内演出,没有观众,但若要像从前在晚上演出,又缺乏演出场所。所以到了六七十年代,无线电视全面兴起以后,歌坛和粤曲就都全面衰落下去了。但是到了1980年代,香港歌坛也曾有过一个短暂的复兴迹象。比如,很多民间社团的业余音乐组织,渐渐恢复了粤曲的练习和演唱等,包括很多富家太太、小姐以及先生们,都有请乐师回家指导唱粤曲。


有形的歌坛消逝了,无形的歌坛崛起了


但这种现象最终也只是短暂的复兴,香港人对粤曲的爱好,最终只能细水长流地维持在一个小众群体中。有一些热心于学唱国语时代曲和欧美流行曲的音乐人,渐渐发觉这两种歌曲的语言并非香港人日常所用的生活语言,他们认为应该用粤语演唱时代曲和欧美流行曲,我们熟悉的粤语流行曲,于是就此发端。


今天,我们回头再去研究黄霑、顾嘉辉、郑国江、卢国沾等粤语流行曲的填词人的作品仔细研究,便知道填词人是粤曲的爱好者和欣赏者,他们深谙粤曲的各种三昧,才能写出经典的粤语流行曲。


《小曲儿》专辑内页


在后来的二三十年里,大家也看到了,虽然有形的粤曲歌坛消逝了,但是一个更大的粤语流行歌坛到来了,粤语流行歌曲在华语文化圈的影响,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而粤剧、粤曲,也正在以各种各样的音乐新形式进入现代人的生活,除了在许鞍华、关锦鹏电影中的惊鸿一瞥,很多新锐音乐人也在用粤剧、粤曲做各种尝试,比如新乐府做的粤剧题材的电子化:


小编觉得新乐府的电子化改编也挺有趣,大家可以听听看你更喜欢哪种改编方式?


比如瑞鸣做的曲艺器乐化的专辑《小曲儿》,孟庆华老师的这一曲器乐版的广东粤曲《分飞燕》,虽无一字一句,却把“分飞万里隔千山,离泪似珠,强忍欲坠凝在眼”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篇文稿内容整理自《粤曲歌坛话沧桑》(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版)(鲁金 著)



瑞鸣音乐《小曲儿》专辑封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非经瑞鸣允许请勿转载

Q:我们有哪些产品

A:CD、DSD、HQ、蓝光CD、黑胶

Q:我们在哪里?

A:试听独家合作·网易云音乐

Q:如何购买瑞鸣唱片

A:微店、官网、网易严选、网易云音乐、京东

Q:合作、投稿?

A:[email protected]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戳这看: 一首老友进行曲,十载瑞鸣创作情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小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