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假装在纽约”(ID: mr-jiazhuang)
关于美,讲两个故事。
➊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老挝的。
我很喜欢老挝这个国家。虽然老挝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全世界130多位,但我觉得老挝整个国家都散发着一种超出经济发展水平的贵族气息。
这种贵族气是怎么来的呢?我想了一下,大概是因为老挝人在追求温饱和利益这样的实用性需求以外,还有那么一些别的追求。
老挝首都万象,被称为全世界最破的首都,整个城市的市容市貌可能还比不上中国东部一些富裕的小镇,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落后。
去万象之前,看Lonely Planet上说当地有个地标是喷水池,我还以为这只是一个地名。等到了万象一看:原来真的就是一个喷水池,规模类似中国很多中学校园里音乐喷泉的大小。喷水池四周有几家小饭店,这里就是整个首都最热闹最繁华的中心。
可是,就是这样穷的一个地方,如果你留意观察,会发现大街上干干净净,几乎找不到什么脏乱差的角落。
老挝有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叫琅勃拉邦,一去到那里你就会觉得和我们常见的那种闹哄哄乱糟糟的旅游小镇完全不一样——
城里到处都是金光闪闪极有庄严美感的寺庙,因为这里是佛教古城;
但是除了寺庙,这里的民居也很好看,很多人会把家里的墙刷上各种明亮颜色的漆,很多颜色有点像西南欧的风格;
而且当地人还很喜欢种树种花,很多人家的房子都掩映在绿树繁花之中。
当时我就和朋友说,这里不像是亚洲,倒感觉有点像是法国西班牙的西南欧小城。
更重要的是,我遇到的几乎每一个当地人都温文尔雅,举止得体。所以虽然游客很多,但整个小城却很安静,不乱,不喧嚣,仿佛有一种内生的让人沉静的力量。
到了琅勃拉邦才两个小时,我已经知道老挝语里的你好怎么说了,因为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走进哪家店,只要对方开口说话,第一句话必然是“sabaidee”。对比我去的另一个东南亚国家,呆了四天我也没学会当地语言的你好怎么说,因为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人向我问过好。
三轮车是旅游城市的标配。很多东南亚国家的三轮车夫为了拉生意会不停地骚扰游客,跟着你走很久,还会伸出手来拉你衣服手臂不让你走,甚至还会有好几个人来抢同一个游客。
这样的事情,琅勃拉邦的三轮车夫是绝对不会做的。他们通常安安静静地呆在路边,看到你过来了会微笑一下,远远地招呼一声。如果你不搭理或者摆手拒绝,他们会马上适可而止,极有分寸感。
不光是三轮车,其实琅勃拉邦所有的商家都有这样的分寸感。
是他们不需要赚钱吗?当然不是。只是他们不会像别的地方的人那样,看到赚钱的机会就两眼放光。能有钱赚最好,没有也没关系。所以他们不会把游客看成是潜在的猎物。
据说法国人在殖民中南半岛的时候曾经流传一句谚语,说老挝人喜欢“听着稻子长”。心灵要多悠闲多沉静,才能听到稻子生长的声音?
就算真的听到了稻子长,有用吗?一点用也没有。但老挝人不这么想,他们要的就是听稻子长的那份悠闲。
给墙刷上颜色,在家门口种上开花的树,有用吗? 可能用处也不大。但是恰恰是这些没有用的东西,产生了美。
那种为了能赚到钱而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在老挝人的世界里即使有,大概也只占很小的比例。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没有什么功利心。
因为不功利,所以他们的行事方式,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分寸,产生了美。这是老挝作为一个世界倒数的穷国,他们的文化所吸引我的地方。
➋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酒瓶的。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牛奶要装在方盒子里卖,而可乐和饮料却要装在圆瓶子里卖?
这个问题最早是在美国的一本趣味经济学著作《牛奶可乐经济学》里提出来的。
当然,现在市面上也有了装在瓶子里的牛奶,但方盒子仍然是市场主流,并且是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不成文的行业规范。这个传统最初是怎么形成的呢?
牛奶这样的商品保质期很短,容易坏,对运输环境的要求也很高,所以物流成本就要比可乐和饮料高出很多。在超市里,牛奶也需要放在专门的冷藏货架上。
方盒子可以整齐地码放在一起,中间不浪费空间,无论是运输环节还是最后摆放在超市里,都能极大地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货运仓储成本。
可乐和饮料保质期长,不需要冷藏,因此就优先考虑使用成本低廉的PET吹塑瓶。瓶子要吹成圆形很容易,但是要吹出方方正正的形状,目前技术上还不太可能。
类似的答案还可以列举出很多,但所有的答案一定都是基于如何最大限度节省成本这样一个经济学角度。对于牛奶可乐这样的快速消费品来说,包装成本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是经济学原理能够用来解释牛奶和饮料的包装,却无法解释酒瓶——为什么那么多名酒,要把酒瓶设计成各种各样不规则的奇怪形状?
最直接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为了美。
比如干邑,最初的包装用的都是形状规则的夏朗特瓶。
到了1947年,轩尼诗第四代传人莫利斯·轩尼诗的侄子佐夫侯爵设计出了举世闻名的白玉霓葡萄叶酒樽,形状像一片倒挂的葡萄叶,瓶身上还刻着惟妙惟肖的葡萄藤和葡萄串浮雕。
这个设计打破了干邑界原本由夏朗特瓶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设计酒瓶的先河,也从外观上为轩尼诗X.O奠定了经典而不可逾越的形象。
从2007年开始,轩尼诗每年都会选择与世界顶尖设计师合作推出珍藏版,用先锋视觉来全新诠释时代精神,而这些珍藏版无一例外不被世界上的干邑品鉴家珍而重之地收藏,成为干邑界津津乐道的经典。
今年,轩尼诗X.O合作的是马克·纽森,他被称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
他用极致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瓶身的经典弧线,简化了瓶身上传统的白玉霓葡萄与葡萄叶装饰图案,并代之以水波般的浮雕纹理。这是轩尼诗X.O首次尝试以条纹设计元素装饰瓶身,大胆前卫的程度史无前例。
马克·纽森解释说,“这些条纹浮雕很好地强化了酒瓶外观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当光线照射其上,这些将瓶身层叠缠绕的平行条纹,会把整个瓶身和瓶内的酒液映衬得光彩夺目,让人在欣赏酒瓶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微妙的暖意与感官上的触动。”
礼盒的设计也很有特色,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塑料制作工艺,通体透明纯净。
如果仅仅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个酒瓶和包装何必要这样大费周章?
可是,我们鉴赏美酒,是一个完整的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喝酒本身的味道,还包括感受酒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感受酒瓶和包装的设计之美,等等。
就像马克·纽森自己说的,“我希望通过具有强烈现代感的设计元素,使人们在看到这款酒樽的瞬间,便能感受无尽的感官触动,并产生一种想要将它捧起,细细触摸、欣赏的渴望。”
➌
在中国人的文化里,实用主义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做一件事,首先会问“这有什么用”,没有用的事坚决不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但这样的实用主义,恰恰是美的天敌。
翻译了很多村上春树文章的翻译家林少华曾经在文章里写过一件事:
“某日早上,我悲哀地发现大弟用名叫百草枯的除草剂把院落一角红砖上的青苔喷得焦黄一片,墙角的牵牛花被药味儿熏得蔫头耷脑。问之,他说青苔有什么用,牵牛花有什么用,吃不能吃,看不好看!
悲哀之余,为了让他领悟青苔和牵牛花的美,为了让他体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境,我特意找书打开有关图片,像讲课那样兴奋地讲了不止一个小时。
不料过了一些时日,他来园子铲草时,还是把篱笆上开得正艳的牵牛花利利索索连根铲除。”
木心也曾经痛心疾首我们对于“美”这件事情的忽视。他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就露出了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
而要治愈“没有审美力”这个绝症,其实也很简单,不需要多少高深的知识,只要放弃一切从“有没有用”出发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惯性就可以了。
[说明]
轩尼诗X.O 2017年珍藏版已经限量发售,感兴趣的请复制这条信息¥rufq02fkcaY¥然后打开手机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