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继续是我们岭南古镇行的系列报道。
今天,我们就去梅州看看,大埔县茶阳镇位于粤闽两省三县交界处,曾经是四百多年的老县城。茶阳镇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茶阳老街占地面积1.68平方公里,有骑楼400多间,房屋主要为硬山顶,为两到四层不等的骑楼建筑。
整个街区保留着明清时代建筑布局和风格。绵绵不断的骑楼,古色古香的老街,无处不显露着茶阳厚重的商旅文化。
而茶阳城边的汀江,水路直达潮州,古时是粤东往福建的重要交通通道。由于靠近水运码头,茶阳商贸活动非常繁荣。这里的老居民,父辈以上基本以经商为主。
汀江带来财富,但也不断制造着麻烦。1961年,大埔县城由茶阳镇迁到湖寮镇,据说就是因为茶阳水患过于严重。
(网络图片)
记录显示,茶阳镇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洪水,老街上水深达到8米。在多年与洪涝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茶阳人累积了很多经验。在旋庐的二楼大厅正中,就留有一个专门的天井口。
一些老屋的楼顶,现在还保留着用作洪水预警广播的大喇叭。
很多骑楼的二楼外墙,都专门留有一个门口,一楼的大厅上空,还会吊着一艘小船。
时代变迁,上游福建境内的棉花滩水库不断完善,茶阳已经有10年没遭受水淹,但同时骑楼老街也不再有往日的辉煌,多数店铺都从事竹制品的加工和销售,行人也逐渐减少。
目前,当地政府已经将茶阳老街列入保护范围,并计划对具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随着水运的衰落,从20年前开始,茶阳在商贸上的地位逐渐下降。作为大埔县昔日的县城,加上几百年的繁华,这里也留下了众多的古建筑和古民居。
大埔于明朝嘉靖年间在茶阳建县,至今已有470多年的历史。在茶阳镇政府,也是当年县衙所在地内,至今还保留着大埔县第一位县令欧淮当年居住的房屋。
欧淮当年栽种的古榕树,现在仍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象征着茶阳的繁荣与昌盛。
“他建了周围的城墙,建了学校,公庙,好些建筑物,当城墙修一半的时候,他就劳累死了,后来大家把这棵树,当作纪念他一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牌坊,建于公元1610年,是纪念当时饶相、饶与龄两父子同中进士所建。整座牌坊为花岗石预制件叠架而成,结构严谨精致、造型美观大方、雕刻工艺精湛,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精品。
这个牌坊有三个特点,全国第一的最高12.5米
第二是承重石柱最多,,有12根石柱子其他最多8根。
第三是恩荣两个字,长方形石匾是镂空石雕,其他的石匾都是整块的。
茶阳镇上姓饶的人非常多,有“饶半城”之称。除饶相、饶与龄父子之外,饶氏家族历史上人才辈出,时人称茶阳城内饶氏“禀生盈城,秀才比肩”。
这一间是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38年的诒谷堂,是少见的客家殿堂式古民居。
位于茶阳城南的诒谷堂,占地1200平方米,上厅正梁上罕见的“金龙绕梁”,记录着茶阳饶氏十六世祖饶峻与乾隆皇帝的一段故事。
几百年来,秉承“子弟宜课”祖训的饶氏族人,以诗礼传家,崇文重教,也在地方上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性影响。
茶阳镇除了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还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那里有什么独特的民间艺术呢?
在茶阳文化广场这里,表演着的是,茶阳镇独有的民间艺术花环龙,而茶阳镇也是中国花环龙之乡。
茶阳花环龙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两百多年历史。每逢岁时节庆,当地群众都会舞龙灯,成为茶阳民俗活动的独特形式。在对民间传统的龙灯舞的制作、舞技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后,被正式命名为“花环龙”。
每条花环龙人数7到19人不等,表演时双龙竞舞,加上锣鼓,人数多达四、五十人,非常热闹。舞龙的都是茶阳当地的村民,为了更好地传承花环龙的表演技艺,他们经常一起练习。
花环龙以文舞、软舞为基调,富有浓郁的山乡特色,成为大埔重大庆典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文艺表演节目之一。
"我们龙一开始就是双龙出海,气势很猛的,后来就是站舞,蹲舞,跪舞,骑,坐,什么都有,穿,盘,跳,走,什么都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汉乐,是广东省的三大乐种之一。它主要流行在粤东各县和闽西、赣南以及海外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大埔县是汉乐特别兴盛的县份。茶阳镇的汉乐爱好者,每天都聚在一起练习演奏,其乐融融。
广东汉乐现有曲目300多首,茶阳的汉乐爱好者,一般都懂得演奏两三种乐器。古朴大方、典雅优美的广东汉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广东台记者 黄伟浩
本微信为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唯一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欢迎各位通过微信报料,报料时请务必留下您的联系电话!
长按二维码关注,马上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