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餐饮邦
《餐饮邦》,专注于“互联网+餐饮”,以餐饮老板、高管、创业者为对象,量身定制识势、谋局、修身、用人、管控、赢利等版块,旨在帮他们纵横天下,成就梦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餐饮邦

【识势】上海餐饮政策:一手整治无证经营,一手支持餐饮新业态

餐饮邦  · 公众号  ·  · 2018-04-21 21: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民以食为天

在上海,怎样吃得放心又健康?

小研说几句——

大调研正在进行中。

今天【书记手记】,小研请到的是市食药监局局长杨劲松。今天(4月21日)上午9点到10点,杨劲松将走进《2018民生访谈》的直播间。

食品安全监管,怎样做得更好?既要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又要支持食品经营领域各种新业态发展,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杨劲松通过大调研寻找解决方法。

支持餐饮新业态

打造市民“家门口的便利”

市食药监局局长杨劲松

翻翻调研登记表,自大调研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已经先后6次前往便利店实地调研热食类分餐业态进展情况。

不得不承认,随着我们对无证无照食品经营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部分区域居民的餐饮供给受到一定影响,有居民反映“路边小餐饮少了很多,环境好了,但买个早点、吃个夜宵却不太方便”。

而便利店推出热食类分餐正好可以弥补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值得推广——

便利蜂商贸有限公司在入驻上海前主动联系我们,表示希望在便利店引入热食类分餐业态。对此,我局非常重视,多次赴该企业实地调研,共同探讨便利店热食类分餐业态在上海的“入市”前提。

得知该企业在北京已有“试水”,调研人员还专程赴北京,实地“取经”现制现售食品隔间操作相关标准与规范。

同时,有的食品生产企业也对满足市民需求的餐饮新业态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在青浦的一家企业调研时,就听到了“移动餐车”的概念,涂鸦外观的面包车,内部改装成了有简易加工的复热装置,能为市民提供多样的就餐需求。

但在上海,上述类似业态的审批此前从未有过先例,怎样“放管服”不但于企业而言有些“不知所措”,于我们而言也是一道难题。

整体上我们认为,新业态只要守住底线,就应当鼓励和扶持。

针对便利店热食类分餐业态问题,今年初,市食药监局以便利蜂为试点,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了风险评估,并以此为“蓝本”,制定了《关于小型超市(便利店)从事菜肴复热、分装类经营活动食品经营许可监管工作指南》。该指南将于本月下旬出台实施,对便利店内从事预包装冷藏、冷冻食品(菜肴)经复热、分装销售的食品经营活动提出具体的许可与监管要求。

针对“移动餐车”的上路,除了我们从食品安全角度进行规范之外,还需要交警、城管、市容环卫等部门共同推动,对此,市食药监局将主动跨前一步,牵头来讨论协调,将“移动餐车”涉及的综合性问题,组织多个部门一起合作研究,让问题不再是问题。

可以预见,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新的食品生产经营业态出现在上海。

但囿于现有法律法规和标准客观上存在滞后,市食药监局目前正在深入研究推进食品经营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疏导无证经营的十二条措施。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放宽5种发现问题较少、诚信度较高、食品安全风险相对较低业态的发证前监管,这些业态申请许可新办事项的,不再进行现场核查。

除此之外,明确对于新兴业态要实施“包容审慎”的监管,要求各区市场监管部门应建立食品经营许可新业态和新工艺的窗口报告、工作会商和审慎监管机制。

对于许可咨询、受理中遇到的新业态、新工艺,窗口的受理人员不应简单向申请人说“NO”,要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作为今年市食药监局的重点工作,打响综合整治无证无照食品经营治理“攻坚战”,基本消除无证无照食品经营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市民日常就餐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此,我们坚持一手打击无证无照食品经营治理,一手积极支持餐饮行业各类新业态发展,及时研究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和指导性意见,打造市民“家门口的便利”,让老百姓吃得方便,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来源:上海大调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