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Vista看天下
《Vista看天下》唯一官方公众号,这里有最好看的新闻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狐三条”回家记 ·  5 天前  
新华社  ·  贵州发现新物种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Vista看天下

你购买的不是知识,而是一条偷懒的捷径

Vista看天下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10-29 18:29

正文


时代的高速发展,带给人们求知的焦虑,随之产生的便是打着“付费阅读”大旗而来的“罗振宇”们。为知识付费并没有不对,就像往日我们会花钱买一本书、一本杂志、一份报纸一样,只不过媒介变成了新媒体、自媒体。然而问题在于人们花钱购买“知识”,大多只是想要走个捷径,听听他人的已经消化过的“成功学”翻版,而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看一部几十万字的经典著作。但真正的知识必然是隐秘的、个人的,从“罗振宇”们口中得来的“秘诀”,真的能称之为知识吗?我们需要打个问号。


看起来,罗胖(罗振宇)的创业模式可能遇到了一点危机。一篇《罗振宇的骗局》流传很广,引来不少对所谓知识付费进行质疑和反思的文章。


但是,这些质疑,并不会动摇这种模式的根基,那些花钱听书的人,那些每天花钱读一篇“得到”专栏的人,也许会更加坚定他们的信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缓解焦虑还是制造焦虑



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和“得到”,有几种提供知识的模式:每天花一块钱,听一段一分钟的录音,这一分钟的录音可能告诉你一个小道理或者小知识;更长的录音,可能到30分钟,正好够你坐地铁听,30分钟足够播几千字,那正是一本书的简化版。


另外,还有好几个名人专栏,李笑来教你怎么实现财务自由,熊太行教你人际关系,这些专栏,大多按年收费,价格在199元到299元不等。对读者老说,每天只需要支付一元,但是如果一个作者的专栏能够卖到一万份,不管是对作者还是平台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罗振宇,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2015年12月,罗振宇作为创始人,推出知识服务App“得到”。(网络图)


这是一场阅读革命。10年前,纸媒的黄金时代,一份都市报的发行量也不过是60万份,而在得到APP中,有几个专栏的销量也达到了这个级别。一个人的读者,相当于一本全国一流杂志或一份报纸,收入几千万也是应该的。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了更直接、也更隐秘的联系。付费读专栏,甚至成为区分人群的一个标志,你舍得每天花一元钱来提升自己吗?这样的质问,对人不仅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施压。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摧毁并重构了很多行业。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被手机客户端摧毁,打车软件让出租车公司一夜之间陷入困境。即使是过去让人羡慕的银行,员工也面临着大裁员和收入下降。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各种新经济层出不穷,每个行业都可能被重构,每个人一觉醒来都有可能发现自己已经落伍。


对未来生活稳定的预期就这样被打破了,每个人都陷入“紧跟时代”的焦虑之中。这个大环境就是罗振宇为代表的知识创业的土壤,罗胖口口声声要帮用户解决这种焦虑,其实却时时刻刻在制造和放大焦虑。所有的同类产品,元口号就是“再不学习你就要被社会淘汰”。既然每天都要花钱,为什么不花钱购买知识,让自己变得跟有竞争力呢。



干货:被简化的思考



这并不新鲜,后工业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先制造需求,再满足需求。要求读者为知识付费,也有其合理性。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付费读专栏又有什么问题?


最新数据显示,英国《金融时报》移动端产品付费订阅用户逾652,000位,也为其网站带来45%的流量和25%的电子版付费订阅用户。(网络图)


过去,媒体的基本套路是,阅读本身是免费的(卖废报纸的钱和订报差不多),这种免费聚集了大量读者,最终由那些广告商来买单。如今,媒体的广告不景气,不得不想办法把自己的内容卖出去。像《金融时报》这样的精英媒体,在付费阅读上也取得了进展。


但是,大家迷惑的事情发生了……



如果您在购买或阅读过程中有任何问题,

欢迎拨打010-66002611-8060  /  添加客服微信:weikanapp

(工作时间9:00-18:00)




2017.10.27期


封面故事


  • 麦当劳走进金拱门:洋快餐在中国混27年,变土了

  • 深夜无家可归时,你可以去麦当劳

  • 午夜后的麦当劳,只有无奈的坚守,以及荒诞的梦


热点分析


  • 五年查处中管干部292人,中纪委亮成绩

  • 解放军迎史上最严禁酒令:陆海空及武警等部队出台措施跟进

  • 16年飙涨超138倍,茅台股价突破600元大关

  • 郎永淳涉嫌醉驾被抓,现被警方控制

  • 外卖小哥偷吃菜品还吐回餐盒?美团:属实,人已辞退

  • 西方首例!加拿大安大略省将设“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观点


  • “最尴尬”的二线楼市投资,谁“套路”了谁?

  • 未来在餐厅给你服务的,可能是你爸妈

  • 大学食堂为什么这么难吃?


图说天下


  • 你所不知道的世界,都在他们镜头里


外媒看点


  • 新西兰喜迎“第一猫”:政界领袖也爱当“铲屎官”

  • 法国黄油卖断货,都怪中国人爱吃牛角包?

  • 坦白从宽,推特力推平台透明化“表忠心”

  • 中国成都:表达个性,拥抱嘻哈乐


智识·钛客


  • 盯上个人信息,AI变坏了


智数


  • 给我一对耳机,我能“瘫”到世界末日


生活参考·私享


  • 中国人的腿,真的很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