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国学项目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邀请国内外知名人文学者进驻课堂,重新研究国学的现代传承,引领学习者深入领略国学精髓,修身养性、提升境界。2005年办学至今,已发展成为沪上乃至全国极具规模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继续教育品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国学项目

秦之刚:我的听课日志 | 读书分享 |

复旦国学项目  · 公众号  ·  · 2017-09-13 10:4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秦之刚 · 复旦国学22期、资深16级学友,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区可持续发展总监

学而优则思!

在复旦国学班的读书与学习生活,

每堂课的专注,与教授的交流互动,独立的思考……

为秦之刚学友打开了新的视野,

也开启了他人生的新路向。

所学、所感、所悟、所思……

从他每堂课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可窥见一斑!





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王德峰 教授


心灵安顿

大师的魅力是无可言喻的,在错过了多次机会后,今晚终于有了与王德峰教授面对面的机会。


引用教授说过的一段话:“ 我们珍惜我们唯一的一生,这是我们种下的慧根,让我们这一生,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要活得有意义。所以在艺术当中,在哲学当中,以及在对佛学的探讨当中,我们得到的是心灵的愉悦,这种愉悦是无可名状的,所以我总是相信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灵魂的最高幸福是沉思”,那这种沉思在我们今天讲起来总是一种苦恼的东西,但它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充溢和伟大,真正的伟大属于心灵。”


我认为这是对我们芸芸众生追求心灵安顿的最好的诠释和总结。





《老子》

徐洪兴 教授


正言若反


徐洪兴教授以两天的时间,为我们开启了五千字《道德经》的精妙。除了诠释深不可测的“道”之外,徐洪兴教授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子的逆向思维,那些与世俗观念相反的、深邃的、有时觉得怪异的逆向思维的方法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两句话是此种逆向思维的最典型的名言,是老子参透了宇宙人生之后的总结,是为人谋事的最高法则!


“反”字有两层意思

  • 第一层意思是返回、反复,同“返”。 这反映了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万物,它运动变化的规律无不是反复、回归、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从宏观视野看,这就是“周行而不殆”的大规律。《周易》把它看成是周期变化:“反复其道”“周流六虚”,佛家看成是“轮回”“因缘”,儒家看成是“慎终追远”“原始反终”。

  • 第二层意思是反对、相反。 老子在说明问题的时候跟孔子不同,孔子一般说“是什么”,老子一般说“不是什么”。孔子是一种正向思维,老子是一种反向思维方式,即:你居上,我就居下;你逞强,我就示弱;你华美,我就素朴。“弱者道之用”,柔弱堪称是“道”的精髓。常人认为,强大才是有用的,其实柔弱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柔弱胜刚强,这一点在《老子》中的很多篇章都作了论述,典型的例子就是婴儿和水。《老子》要我们向婴儿学习,向水学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要时时处处都争强好胜。柔弱、谦虚、忍让是做人的法宝,是以柔克刚,取得成功的“大用”。紧接着的那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既是再一次用反向思维的方式,对万物来源的描述,又是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进一步论述





谈国学与管理



国光浩三


在复旦美研聆听国光浩三谈国学与企业管理。国光先生是日本一家从事医疗行业信息系统开发和销售的公司老板,他分享了如何将中国的国学融入企业管理,并取得显著效果的经验。由该公司研发的医疗软件已在日本占据了业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也成功地投资和建立了三家工厂。这位日本老板兼企业的创始人对孔子和《论语》推崇备至,他企业中的员工不仅人手一册,而且每天早晨还要求诵读。


有趣的是,他认为若完全按《论语》来经营管理的话,则企业必亡。主要的原因是《论语》的核心是“仁”,其最大的长处在于安顿人的烦躁心,提振管理人员在逆境中的勇气。但不适用于制定企业的战略与战术及make tough decision 。而在这方面最管用的还是《孙子兵法》,颇得中国“内儒外法”之真谛!日本人一直认为儒学起源于中国,而“开花结果”于日本。我感到日本文化中确有很深厚的儒学底蕴,人与人之间相处也总是优礼有加,但在战争及竞争方面,往往表现出与传统儒家文化极其不同的残忍与极端。看来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在推崇和传承儒家文化的过程中,选择性地摒弃或淡化了儒学中的核心“仁”。





《国学导论》



曹锦清  教授


这周末聆听了曹锦清教授一天半的《国学导论》,收获颇丰。 尽管我这次是补课,但还是想给同学们汇报我部分的笔记与心得,以期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分享。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到目前为止,对国学还没有学术上的明确定义。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变成学问的一种名称,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开始流行于学术讲座,论坛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将国学按学科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这完全是根据西学的一种“死搬硬套”。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来看,国学还是主要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主要为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在历史上与道家(从南北朝开始佛教融入和兴起)之学,阴阳交融,形成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基础,也熏陶、滋润和安顿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的心灵;国学以《四库全书》分,主要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经学的核心是儒家的六经(以后又发展为十三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特点可简单地概括为:


诗以言志;

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

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份。



作为中国文化表现形式的国学真正衰落,是伴随1840年后的一系列让中国蒙受耻辱的战争后开始的。在此就不一一细诉这每一次战争对中国人文化信仰的巨大冲击了,但曹教授强调国学的兴衰是与国势的强弱密切相关的,这也是近年来国学在中国逐步走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祖坛经》

王  雷  泉 教授


今晚第一次有机会听了王教授的《六祖坛经》,太精彩了!《坛经》如同一坛好酒,多品尝就有多种品味啊!






《资治通鉴》



姜  鹏  教授


《资治通鉴》尽管已是高度概括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纵横近一千四百年中的历史,但此书的总字数已近三百万,长达二百九十四卷,要将其通篇读完实属不易。此书在流传的九百多年的时间里,影响很大,就近代来说,这本书同时为毛泽东和蒋介石所推崇,尤其是毛主席,据说一共通读了有十七点五遍之多,这也是他逝世前最后一本看到一半的书。近来读了复旦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交流学者姜鹏所著的“德政之要-《资治通鉴》的智慧”,此书从《资治通鉴》中选出了一些精彩的篇章,分为“修身”、“齐家”、“治道”三大类,通过四十七篇纵古论今的文章,既让人感受了《资治通鉴》治史之严谨,又从姜鹏的评论中学到了,《资治通鉴》中揭示的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生智慧,真可谓开卷有益,收获颇丰。今年,姜鹏教授将从哈佛回国执教《资治通鉴》,将为国学22期学友讲授《资治通鉴》,吾辈何其幸哉!


(原文刊载于『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学友杂志《闻道》)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复旦求学之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