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华古玩网
网罗鉴藏知识,藏界趣闻,行业内幕,历史揭秘,文化知识等诸多内容。在趣味之中陶冶情操,是文化爱好者,古玩爱好者,资深收藏家的必备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华古玩网

一种“新型不孝”已经形成,比啃老更伤父母,很多年轻人不以为意

中华古玩网  · 公众号  · 古玩  · 2019-11-13 17:30

正文

点击蓝字↑中华古玩网,关注艺术信息!

1、婆婆帮忙带娃,出力不讨好


老人给子女带孩子,最常见的下场就是“出力不讨好”,到了父母的岁数,身体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小毛病,所以带孩子非常辛苦,而且经常会力不从心,加上照顾小宝宝需要担心的事情更多,老人带孩子一直都在透支自己的健康,他们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会累坏身子,但是从来不对子女抱怨,也不提带孩子有多辛苦。


很多年轻的父母,对自己生的娃不作为,但是一旦有什么事却只会一味的埋怨老人。比如孩子牙不好,他们会责怪老人给孩子吃太多的糖果,自己的孩子非常调皮,不好带,给老人带来多大困扰,却懒得了解。


孩子被打扮的邋遢了,他们责怪老人没品位,才给孩子穿这种衣服,自己却下班回家问都懒得问一问孩子。其实,老人毕竟是到了大把年纪,身心精力都是有限的,帮忙带一带娃已经是最大的付出了。


这个时候要想想,自己的父母是辛苦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晚年不该被“囚禁”在永远围绕着孩子转的这块天地,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晚年生活,操劳大半生的他们应该好好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


2、很多老人都“被迫”带娃


老人带孩子是可以的,毕竟年轻人压力不轻,要带孩子没有办法专心工作,不专心工作,家里的经济收入就提高不上去,没法儿好好生活。但是让老人带孩子,不能完全扔给老人,这不仅仅是不孝,也是做父母的失职。


而且还有一点,有些年轻人生完孩子就扔给父母不管,让老人给自己孩子不说,还不给生活费、不懂的感恩父母,甚至是还对老人各种嫌弃,责怪老人没有把孩子给带好。年轻人有这种行为的话,其实已经是属于“新型的不孝”了。


很多老人都是“被迫”带娃,如果子女有能力有精力独自抚养孩子长大,那么老人的晚年生活会更加轻松,但是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这一点很难做到,所以老人只能帮忙带孩子。


不少年轻人都认为自己只要“不啃老”,就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但实际上人的年龄越大,对金钱看得也越淡,她们更注重的是感情和亲情,老人愿意帮忙带孩子,但是子女也要懂得体谅和包容,这样才会让她们带娃的时候感到欣慰,这种新型不孝其实比啃老还要坑父母,只不过很多年轻人不以为意罢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实际上能在阅读中做到的寥寥无几。但 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个人始终坚持这个好习惯,并成就了历史巨作。


他就是宋代大学者 洪迈先生 。一生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作笔记的习惯, 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 集40余年的成果,用18年精力写成了 《容斋随笔》 ,凡74卷。



提起 《容斋随笔》 ,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而它却是一代伟人 毛主席一生中所读的最后一部书,一直陪伴他走向人生的终点



· 出身名门,勤奋博学 ·

耗时40年终成国学经典名著


洪迈出身官宦世家,学识渊博,历经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个朝代,度过了79年的一生。


他热爱阅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道听途说中有价值的掌故、轶事及读书时受到的启发、产生的灵感等随手记下, 历时40年,终成此巨著 。费时读千百部书,方能集腋成裘。



《容斋随笔》一经刊印,便受到宋朝文人雅士的追捧,当时宋孝宗曾当面夸赞洪迈:“此书很有好的议论。”


可以说,它是 中国历代笔记小说中最有名,最有影响的一本经典著作


· 至死不渝,一生钟爱 ·

毛主席生前读的最后一部书


辗转八百年之后,这部书又与一代伟人毛主席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许多资料看来,
《容斋随笔》是毛主席喜欢阅读的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



毛主席自30年代在延安马列研究院图书室看到此书起,就对之爱不释手。


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战争多么激烈危急,无论行军多么匆忙,行装多么简便, 这部《容斋随笔》却从延安带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又带进北京城



1976年9月8日,毛主席去世的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37分钟, 这部书也就成为一代伟人毛主席一生中所读的最后一部书


如今它还被珍藏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中,满书都画满了圈圈,点点,杠杠,可见他研读之深。


· 资料丰富,议论精彩 ·

涉猎极广成史政必读书目


《容斋随笔》承载了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既有宋代典章制度,也有三代以来的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


洪迈在书中记载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也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



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 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也因为它广涉历代治乱兴衰、帝王将相、纵横韬略、处世为人、文坛趣事、历史珍闻等,补《资治通鉴》之不足, 深受宋元明清历代大学者厚爱,为历代治国者所珍爱


· 有裨于世教,有益于人心 ·

拓宽人生格局 助力事业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