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金价大跌! ·  4 天前  
人民日报  ·  7秒!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对号入座,看看你是空巢青年吗?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3 18:40

正文

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迁移——春运即将到来,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空巢青年”也将带着一年的收获,打包行囊,踏上回家的征程。


继空巢老人现象之后,反映时代风貌的一词“空巢青年”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一人户占总户数的14.92%,而在2004年,这个比例是7.8%。独居人口中,除却空巢老人和一部分离异、丧偶人士外,“空巢青年”的数量越来越多。




从世界范围来看,独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分别是: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在那里,几乎40%~45%的住户都是独居者。而在自古以来重视家庭生活的日本,也有30%的住户独自居住。中国、印度和巴西三国的独居人口,则是增长最快的。


对号入座,看看你是空巢青年吗?




形象标签:


单身狗一枚or异地

背井离乡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独自打拼

租房独居

学历:大学以上?

工作:普通白领

亲密伙伴:手机 不离手

空巢青年的日常


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出门旅行、一个人生病直至痊愈……


在拼搏和苟且中也不忘盼望着诗与远方

点外卖要凑起送费;

红包多到自己领;

买水果只买两三个;

睡很晚也没人管;

丢垃圾不小心把自己锁门外……




单位,上班路上,出租房永恒的两点一线,

下班后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空巢青年”是一种社会现象,

还是一种社会心态?


随着城市化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吸纳越来越多的就业,特别是白领岗位增加,以及第二代迁移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得独居的比例日趋上升。由此,“空巢青年”就从个案变成比较普遍的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丰表示,准确地讲,单身青年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但“空巢青年”取代单身青年的流行更像是一种社会心态。那么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这种社会心态反映的是什么?


“这种社会心态的出现与青年的自我定位有很大的关系。现阶段的中国,普遍浮躁的社会情绪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成功和速度,本该厚积薄发的青年也必然会受此影响产生着急的心态,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家庭中。渴望成功的心态无可厚非,但社会发展本身就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偿所愿,成功的只是小部分人,付出努力的却是大多数,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自嘲。”


在田丰看来,“空巢青年”这个词本身就有戏谑的成分。


豆瓣,“一个人”系列小组人气居高:




“喜欢一个人旅行的女生”“我习惯了一个人”等都是豆瓣上的人气小组。


客观看待

“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现象是社会发展趋势导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春玲认为,当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大量年轻人离开父母独自在大城市奋斗,在某种程度上说,“空巢青年”现象是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的。


空巢青年”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必然产物。”重庆社科研究专家陈平认为,对于“空巢青年”不必过于悲观,大城市里,集中的资源与机会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空巢青年大军,这些人口则反过来形成了大量的人口红利,推动城市更快地向前推进。





案例:


*“不能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就想办法适应,适其所适,就是幸福。”已经在重庆独自奋斗了四五年的李立彬说。如何通过努力改变状态,大都市能否接纳他们的努力,是许多“空巢青年”在思考的问题。“至少我们不啃老。”


*22岁的甘肃女孩杨婷大学毕业还不到一年,刚进入一家房地产销售公司。“父母送我读完大学很不容易了,不想毕业后还向家里要钱。” 杨婷大学是在重庆读的,重庆的机会也比甘肃多


每每夜深,看着对面楼房窗户里的灯一盏盏亮起,就觉得每个独居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都回到了他们的“家”,就像安托万笔下的小王子又回到了每个人的小星球上……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公元前328年)摘录: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心灵的“孤岛” 

——城市越喧嚣,内心越寂寥



一旦回到出租房中,他们便成为一个个“孤岛”。大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则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和艰辛。根据新华网援引的一项数据:国内20岁到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已接近2000万。光明网援引的另一项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


但是有选择就要承担一定的代价。空巢青年面临的最大苦闷便在于缺乏情感寄托。




知乎上一些知友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孤独得像条狗,但其实连狗都养不起。

  *我和siri成为了好朋友。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如旧,没人给我盖被子,没人关电视……


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无法逃脱的事实。有人说,现在的问题都是时代发展的阵痛,不幸的是,阵痛正好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Twitter用户@black9arrows在她的主页发布了一系列描绘她作为OL生活的手绘,引起了无数共鸣。



“单身女白领,事事不顺心的糟糕生活。”



“周日下午的一个人自娱自乐,寿司玩具都能玩一下午。”



“下班回家从便利店买回哈根达斯。”



“一个人发呆,凝视着阳光中飞舞的灰尘。”



“节假日完全无事可做,只好静静等着工作日的到来。”


彼得拉克《论孤独的生活》里说,当人们谈论一个独处的人时,会说这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但这样的说法就犹如说一个人不愿意在深夜的森林中行走,就说他不喜欢散步一样。


孤独不可怕,关键要寻求适当方式排解不良情绪。而这些,都取决于“空巢青年”自己。


很多人不认同

“空巢青年”很“惨”!


相关学者说:“空巢青年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空巢的经历是青年一种社会经历的沉淀。空巢青年只是一个人生阶段,无须过度渲染他们生活的悲情色彩。”


请不要用“空巢”这样的字眼来“同情”这一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更不需要被赋予杞人忧天式的关怀。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空巢青年是伪命题,他们或是对英雄主义的最好诠释》的评论。文章认为,将“空巢青年”的标签直接贴在广大奋斗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并不妥当,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奋斗群像,“空巢”更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董海军认为“年轻人毕业之后结婚之前自己居住,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家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港湾,而且他们同时可以拥有自己的社交圈。一些跟父母同住的人,社交圈也可能因为受到父母的限制而狭小。”


青年空巢但不“空心”,他们有梦想、敢拼搏。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起回老家做“啃老族”,追求梦想的“空巢青年”更值得尊重。





编辑:武司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中国新闻网、天津北方网、慈善公益报、西安网、长城网、“十点读书”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