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睿医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如果没有麻醉医生,一台手术根本无法进行。可是,如此关键的“幕后英雄”却成了最紧缺的群体。
日前,武汉市2015年事业单位招聘结束报名,根据“武汉人事考试网”的统计,截至3月15日,需要招聘麻醉医生的11家市、区级医院中竟有3家医院出现“零报考”的窘境。
工作超负荷,健康堪忧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国约有15名麻醉医生猝死,一半以上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造成这种结果和麻醉医生车轮战形式的工作常态密切相关,他们除了要负责手术室的手术,还要负责门诊手术、无痛胃肠镜以及杂交手术等手术室外门诊。
去年一年,有媒体报道武汉中心医院仅南院区就做了将近4万例手术麻醉,全部由这个院区的28名麻醉医生负责,平均每人每年要处理近千台手术麻醉。相对正常工作,更难以忍受的是长时间夜班,在同济、协和、武大人民医院等医院,连续24小时、48小时上班的麻醉医生屡见不鲜,一个夜班常有连续十几台的急诊手术。
除了超负荷工作量,长期保持精神高度紧张使得麻醉医生每天背负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的。麻醉医生的工作绝不是打一针就完事,手术过程中患者全麻后没有自主呼吸,气管插管一旦脱落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缺氧甚至心跳骤停。随着高龄患者和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诸多并发症患者的增多,手术对麻醉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手术,对麻醉的要求都不一样,再加上患者的身体情况千变万化,麻醉医生一分钟不敢懈怠。
麻醉医生亟须扩大人才队伍
我国麻醉医生的配备标准不是按人口来算,而是按手术台,1:1.5,即两个麻醉医生对应3个手术台。这个标准是建国初设立的,随着手术量越来越大,麻醉量也越来越高,这个比例已经不科学了。
截至2013年,我国平均年手术量已超过3000万台,如果要达到世界平均手术量水平,手术量至少还要翻一番。那么每年中国麻醉学科需要面对7000万台~8000万台的年手术量,而目前中国麻醉医生不到10万名。麻醉科医生的数量与其他手术科室,如骨科的几十万名医生相比,已经面临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与此同时,这个配备标准不仅远低于内外科,更低于医务人员严重短缺的儿科。
另外,麻醉学人才青黄不接也是麻醉医生短缺的一大原因。由于麻醉医生首先得是“全科医生”,因此我国仅有中国医科大、山西医科大、徐州医学院等少数医学院开设了麻醉系,其他院校都是先通过五年本科学习,读研时再选择是否从事麻醉方向。不过,愿意选择麻醉方向的学生寥寥无几。
麻醉医师劳动保护条例有望在沪首发
在去年年底的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首届年会上,最抢眼的莫过于800多名与会者人手一册的《上海市麻醉科医师劳动保护条例(草案)》。这是国内首个由医师协会出面,为本行业医师的职业安全所倡议的劳动保护条例草案,发起者希望在得到同行的充分讨论、补充后,最终有机会成为一则“正式提案”。
依据国家劳动法、执业医师法及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并结合本市麻醉医师工作实际,新“草案”试图明确麻醉科医师应有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若临床需要,经协商后可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需要,在保证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供不应求不得超过36小时;每次连续工作时间不超过12小时,每个班次之间至少间隔8小时,每周至少有一次24小时连续休息的时间;日间(或夜间)连续高强度工作不应超过4小时(或2小时),超时应强制替换休息20分钟。
“草案”还详尽列出了麻醉科医师超时劳动的工资报酬、长期从事与电离辐射相关手术的麻醉科从业人员应享受放射假和疗休、女性麻醉科医师在特殊时期的劳动保护等,以及包括手术室空气质量、X射线等电离辐射防护、职业损伤的防范预案等在内的临床麻醉工作环境保护要求。
睿医资讯整理自《凤凰网》《新民晚报》等媒体
(图片来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