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ris在路上
Hi,我是Kris,85后/二胎爸爸/会计在读博士/500强央企/减肥达人/马拉松跑者/豆瓣过气伪红人,欢迎关注交流。 3年陪孩子读了300本书/2个月在职考取top财经院校会计学博士/半个月训练完成首个马拉松/1个月瘦了20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看理想  ·  遇到了一个美好人类丨征集 ·  3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说说我的家乡佳木斯 ·  2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说说我的家乡佳木斯 ·  2 天前  
GS权益虚拟卡卷数字终端  ·  天天白嫖外卖红包!这个公众号承包你一年的奶茶钱 ·  3 天前  
GS权益虚拟卡卷数字终端  ·  天天白嫖外卖红包!这个公众号承包你一年的奶茶钱 ·  3 天前  
最红安  ·  热搜第一!《哪吒3》开始画了? ·  3 天前  
最红安  ·  热搜第一!《哪吒3》开始画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ris在路上

我又混了一夜

Kris在路上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21 19:02

正文

今天在整理书柜的时候,发现了一本09年出版的小书,《不实》,作者叫柏邦妮,是她在2005-2008年断断续续完成的明星访谈录。

我都已经忘记了自己还买过这么一本书,随手翻了几篇采访,竟然看得很投入。

不说文字,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曾经的大明星现在依然星光熠熠。

梁家辉、赵薇、范冰冰、周迅……

但我最感兴趣的却是朴树。

采访的时间是2005年初,那时的朴树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横扫华语乐坛,这张专辑也陪伴了我很多时光。

那年他32岁,和现在的我差不多年纪。

柏邦妮问:你是不是很爱阅读或者写字?我觉得你的歌词写得非常好。

朴树:我偶尔看书……那些歌词还是太雕琢了。

柏:你平常除了写歌词,还写什么呢?

朴:写日记。

……

柏:能写多长?

朴:有时长,有时短。短的时候就一句话:

“又混了一夜。”

有意思的是,昨天晚上,我也是:

“混了一夜。”

这也是我昨天没有更新的主要原因。

当然,我的混可不是什么不健康的夜生活,而是和两个高中同学吃饭喝酒聊天,然后还征得老婆同意,在同学家过了一夜。

三个人差不多9点钟到家,然后斗地主,斗到了快2点才去睡。

无聊吗?不无聊,因为想了想这可能是几年来第一次这么折腾了。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浪费了很多时间,本科的时候甚至还破了KTV连刷三夜的记录。

但是工作之后,尤其有了家之后,这种生活已经彻底离我远去了。

每年回老家过年,和老家工作的同学聊天,总会酸溜溜加一句:“真羡慕你们每天打麻将的生活。”

但其实,我知道,真的让我这么过生活,用不了几天就会崩溃吧。



打牌是其次,主要还是聊天。

昨天聊天的主题是: 压力。

没错,以前隔三差五就会聚一次,但从2017年开始,我们的聚会频率骤降,因为,大家都太忙了。

三十而立或许是每个人的诅咒,三十岁以前总觉得一切都还来得及,但三十岁已过,生怕什么事情都来不及。

我说,每周一脑子里就一个词:“ 疲于奔命。”

起早到公司,干活到9点赶紧出发去学校上课,然后经历上下午两节大课之后,马不停蹄地回公司加班。

疲于奔命的感觉真的不爽。


同学W,就是那个和我一起跑马的兄弟,《 无兄弟,不跑马——第一次用脚来丈量42公里 ,跑马拉松的时候他正在复习考研,变态到我们整个高铁路上他都在背单词,背政治,当时那篇文章我写到:

“你要是考不过,天理不容啊。”

果然,他高分通过考试,现在在中国最好的医院研究生部就读。

“很累,事情很多”他说。

“现在我一有时间就赶紧休息,因为我知道如果一刻不停,我可能真的会崩溃。”

这就是压力吧。

我说:“你以后就是王专家了,说不定国家领导人以后还得找你看病。”

他笑笑: “差的太远,越学越觉得差距之大。”


同学Z,就是那个之前我写的那篇《 那些不动声色就搞定一切的人到底有多酷 》里 ,在燕郊买房的那个。

这次其实聚会是一方面,另外也算是给他暖暖房,参观他的新家。

因为他爱人也怀老二了,最近回老家,所以邀请我们过来happy。

在从饭店回家的路上,他说:

“当时知道有老二之后,我和老婆犹豫了一周,我最后说,大不了把房子卖了离开北京,我们换个地方生活”

于是,两人决定,生!

是啊,在北京要二胎,真的是一件极其需要勇气的事情,压力大到喘不过气。

但,如果因为压力,就放弃了一直想要的四口之家的生活,那何必要守着这座城市呢?


这一夜,虽然混过去了,但却混得很开心。

就像W说的,有时候紧绷的状态,很可能一击即溃,倒不如找个机会放松自己。

休息是为了更好的上路,混是为了以后的不混。

混完这一夜,想清楚了很多事情。

压力大不是因为自己能力差,而是我们多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

因为我们都相信, 通往梦想的路上,不会有捷径。



出于好奇,我搜索了一下柏邦妮,原来才意识到,她就是那个《奇葩说》的编剧辩手。

顺藤摸瓜找到了她的知乎,然后就看到了她的这篇回答:

问题是: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

非常贴合今天文章的主题:压力

以下是柏邦妮的回复:


昨天在手机上看到那个牛逼回复,很感动,今天还是忍不住,
爬上网,写下自己的回答。

我二十岁那年,是个傻逼电影青年,生活中唯一的亮色就是电影,
我决定辍学北上,去心中的电影圣殿——北京电影学院旁听。
在北京,我基本上只认识一个人,带着家里给我的两万块钱(也是家里几乎全部积蓄),
带着自己攒的几本电影书,毅然来到北京北漂,如今已有十二年。

初到北京的日子,住在电影学院旁边北影厂招待所,一个床位,每月四百五十块。
当时电影学院拉片室,拉一部电影得要六个小时,一个小时三元,得要十八元。
学校最便宜的盖饭六七元。为了拉片,我把盖饭分成两份儿吃,中午一半,晚上一半。
旁听的那一年,没出过海淀区,蹭所有能蹭的课,看所有能看的片,
到港台资料室,复印当时买不到的台湾远流版电影书,
不让复印的,手抄。就这么抄完了朱天文的很多剧本。

旁听的第二年,老师介绍我写一个电视剧,三十集。
我可以坦然承认,那真的是个烂电视剧,但是那时候,是我唯一的机会。
所有写过的烂片,都曾经是我唯一的珍贵的机会,被人唾骂亦无怨无悔,
因为很早我就想明白了,我们这个行业,就像打游戏晋级一样,你得慢慢积攒你的行业资历。
A级的导演,找A级的编剧,A级的演员,如果你是C级的编剧,为何会用你?
D级并不可耻,积攒几部,我就是C级,慢慢的一步一步往上走。
摩羯座从来不相信侥幸,只相信努力。
每一个机会,我从不轻视,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和才能,最大心血去写的,
因为我知道,机会只有一次,就是眼下这一次。

真的很苦。
一天写两万字,一大早制片人打电话披头盖脸来骂你,改不知多少次,
宿舍没有网,写完了去网吧传,在网吧查资料,手抄下来回去写。
浑身疼得要死,躺在地板上,缓解一会儿,继续写。
有时压力太大了,自己一个人出去哭,
站在三环天桥上,外面下雪,哭完了回去继续写。

真的是生写出来的。
编剧这一行,会写都是其次,能写,爱写是第一位的。
后来写过一次主旋律题材,一个部队老编剧说,他们写剧本,条条框框修修改改更是数不胜数,
怎么办?“谁叫你爱写呢?谁叫你爱这个呢?!”
说得我当时眼泪都下来了。
是啊,谁叫你爱这个呢?!

并不能总接到剧本,得活吧,好多年给杂志写时尚文章,采访明星。
时尚杂志要的是绚丽吹捧的文字,有自己的路数,要命的是一起约稿一起截稿,
也就是说,四五家杂志约稿,几天之后,一起截稿,压力大到不可思议。
最要命的是,内心的理想和现实的工作的冲突,看看自己写的那些稿子,
总是痛苦得不行,隔一段时间就责问自己一遍,觉得自己烂掉了,写废掉了。
心里最苦的时候,手心肿胀,有两倍厚。

刚出道的时候,我给自己印了一张名片,
上面写:NEVER WRITE WHAT I DARE NOT SIGN。
我绝不辜负自己署名的每一篇文章。
很幼稚,很挣扎,但是很认真,很较劲,明星采访,娱乐专题,山东快书,企业改革,
我接的每一单工作,都尽全力去做。
就这样,一点一点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

06年,考研第三年,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研究生。
07年,写李少红导演版《红楼梦》电视剧,08年,写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
09年,和彭浩翔导演合作,写《撒娇女人最好命》,10年,写舞剧《金瓶梅》,
11年,话剧《北京我爱你》,12年,和张一白导演合作,
13年,和关锦鹏导演,林育贤导演合作,虽然后面这几个项目都没成,
但是我学到了许许多多,从写字到做人,衷心感激。

来到北京时,我20岁,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并不自信,一无所有。
十年以后,我还在这个城市里,做着我想做的事,
我没有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但是,我没有去过自己不想过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忍受北京,无论如何,不忍离去?
我想,因为这座城市,给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可能性。
当然,很多时候,可能仅仅是可能,这正是残酷之处。

我永远记得,每年都有那么几个瞬间,我走出地铁站,
觉得这是一座希望之城。


(分割线我不会弄就这么着大家懂就好啦)

我有一个干姐姐,是一个庞克文艺女青年。
我认识她的时候,也是不省油的灯,画画,和搞音乐的男人在一起,
深夜我们坐在路边抽烟,觉得自己是美丽世界的孤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