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今天起,睡觉务必调整一下! ·  3 天前  
都市时报  ·  西北新城又一重磅教育配套落地! ·  3 天前  
青年志Youthology  ·  上岸之后,挥之不去的“交卷心态” ·  5 天前  
青年志Youthology  ·  上岸之后,挥之不去的“交卷心态”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观察|取消了漫游费这个“鸡肋”费后,我们还想要更多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21 07:29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孙文晔
本文首发于《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平台


漫游费诞生时,“手机”还叫“大哥大”。一分钟6毛钱的漫游费从一诞生就被骂,足足被骂了23年,到今年,才被骂死。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要求下达后,三大运营商第二天就做出回应,今年10月1日实施。“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不仅让用户得到实惠,同时能促进运营商提高销量和竞争力,这是双赢!”李克强6日在山东代表团说到此处,再次引发热烈鼓掌。总理说,掌声说明代表认可,那就坚决取消,不得玩花样!


三大运营商这次不玩花样,不代表以前没玩过花样。据不完全统计,李克强总理在近两年里曾经四次提及提速降费问题;2015年5月,新华社连续3次刊文质疑漫游费,直言漫游费取消还要等谁发话。然而,三大运营商的回应一直是“积极推进”,连个时间表都没有。


翻出过往的报道,早在2008年就曾经有过对漫游费“动刀”的想法,工信部还召开了听证会,但取消方案最终未能通过,替代方案是出台漫游费上限。2012年我国移动漫游费收入累计718.5亿元,在国内通信收入中的占比基本稳定在8%至10%。


从语音为主的2G网络向数据为主的3G/4G过渡后,舆论更是频繁发炮:在技术上,明明没有任何费用产生,凭啥收钱?可直到两年前,京津冀在千呼万唤之下才成功取消了漫游费。


每每提及取消漫游费,运营商总忍不住哭穷。京津冀刚取消漫游费时,就有某运营商内部人士跳出来说,测算后一家运营商的损失达数十亿,而全国推行后回造成每年几百亿的收入亏损。据报道,这次全国取消的靴子落地,也是最后时刻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措施之一。


在舆论对这一政策拍手叫好时,新闻下方的数千条网友留言却提出一个新问题:现在都玩微信语音视频了,都有长话市话统一套餐了,取消国内长途和漫游费的开销,跟我有什么关系?的确,随着2G网络客户不断转网,这一市场蛋糕其实早就成了“鸡肋”了。


从工信部2017年1月发布的《2016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的数据可知,在2010年时,话音收入还能占到57.1%的份额,到2016年份额就只占到25.0%了。相对应的则是三大运营商在数据上的收入占比大幅提升,2016年已经是2010年占比的六倍。


在2016年,4G用户数更是呈爆发式增长,全年新增3.4亿户,总数达到7.7亿户。这7.7亿用户,有无数种通话选择,再打收漫游费的长途电话,岂不是脑子进水吗?然而,就是这样大势所趋、水到渠成的事情,却还要总理一句话,甚至必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可见撼动固有的利益格局有多难。


提速降费,对老百姓来说是发红包,但滞后时间太长,你就是发了红包,对方也难领情。正因此,取消漫游费不应是提速降费的终点,顺应了流量时代的发展,在流量资费上的调整,显然比漫游费取消更加至关重要。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取消漫游费的漫长历程证明,运营商对于嘴里的肥肉绝不会松口,要靠技术进步,更要靠政府强推。事实上,语音通话、来电显示、短信息、数据流量和宽带网络漫游等多种收费项目,还有很大的提速降费空间。

叶选宁|林存德|布小林

赖声川|丁石孙|华西医院

郭伯雄|中纪委|首富扶贫

黄奇帆……


回复

“人物目录”

“调查目录”

“特稿目录”

“往事目录”

提取更多过往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获得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