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所文化
【方所订阅号】方所,一个独特的文化组合,涵盖书店、美学生活馆、咖啡店、艺廊与例外服装。它是一个「家」,一种知识、审美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它也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期望让源源不绝的文化与创意,人才与作品,能够因为这个场所而受到启发、得到发表与注目。
51好读  ›  专栏  ›  方所文化

我的衣品隐藏着我所经历的故事

方所文化  · 公众号  ·  · 2019-04-15 1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国风·卫风·淇奥》




一个男人的气概与风度往往可以在他们散发的魅力中体现出来,在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更迭中,那些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绅士味道,是每个年代最标致的男子风采。他们沉静、睿智、从容、风流倜傥或者是才华横溢,让我们最终明白,为何是他们 在历史的时间轴上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1.当代男子


当代男装在东西方服饰共同的作用下,服饰文化出现了文化和思想交融。当代的男装充满了感性和活力,高科技和社会变化的节奏为它提供了多元化、混杂、矛盾的存在模式,它既是男人表达观念和愿望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一种动态互动的文化流,通过它即能深刻地反映出当代男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木心

他曾经被关在阴暗的防空洞里,却依旧活得很精致,每天坚持写作,并把自己穿烂的鞋改成市面上流行的尖头鞋,“白天我是一个奴隶,晚上我是一个王子“。在他出狱之后,他披着意大利的棕色大衣,头顶一个黑色礼帽,裤线笔直,皮鞋擦得能倒映出人影。

李安

李安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带给观众惊喜,而他上台领奖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四件套:黑色西服、白色衬衫、黑色西裤、黑领带/领结。

梁文道

以“最会穿衣的读书人”著称的道长,凭着不赶潮流又品位有佳的穿衣搭配,赢得观众和各大时尚杂志的喜爱。 人年纪大了,你就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穿什么衣服”。

谭盾

梳平头的谭盾很时髦,喜欢穿深色的衣服和黑皮裤,就像个摇滚明星。

“我经常把衣服穿反,但这个时候我觉得反的衣服比正面还要好看。所以做工作室,就始终想从里边看到外边,从外面也看到里边。“



蔡明亮

贾樟柯 身穿例外男装

陈丹青

国内艺术家中最喜欢穿黑色的是陈丹青,他总是身穿藏青色外套,带一条黑色围巾,严肃的面孔让人印象深刻。

陈丹青老师的穿着印证了“文化人喜欢追求简约风格”的这个定律。



吴晓波

吴晓波在裤子上一直对牛仔裤情有独钟,无论是黑色 T 恤加牛仔裤还是衬衫加牛仔裤,都散发出一种儒雅的气质。吴晓波曾经赤裸裸地表达了对牛仔裤的喜爱:“今天现场我看到有两波人,一波是穿西装打领带,那是银行家。还有像我这样牛仔裤衬衫就来,我们是消费者。未来穿牛仔裤的会成为新的银行家。”


张大春

生于1957年的张大春有些微的白发,微微发福,但目光有神,说起话来像少年一样容易激动得脸红。他笑起来温厚可掬,戴着眼镜,一副标准的学者打扮。可说起话来,却大胆直率,是个性情中人,隐约间可见江湖气。


窦文涛

“穿 衣服 其实讲究相应,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穿什么 衣服”。

蒋勋

“我想不管服装、鞋子,其实都是一个人身体的记忆。”“一件你喜爱的衣服,真的像一位好朋友,有时候也像一个爱人。有几件纯棉的白衬衫跟纯棉的卡其裤是我很喜欢的衣服,让我觉得有长久穿着的记忆在里面,对它们会特别花一点心血。我舍不得用洗衣机去洗它们,怕会变形,所以总是用比较好的洗衣精泡着,有空的时候用手去揉搓干净,我觉得那也是一种快乐。


冯唐

“我在工作时是穿西装。平常我其实穿得很随便的,能穿大裤衩就不穿裤子。我觉得穿衣风格这东西,不应该过分嘲笑另外一种风格,因为在一条线之上面的审美没有对错。”


娄烨

娄烨永远穿一身黑,衣柜里一排衣服款式一模一样。拍《紫蝴蝶》时章子怡问耐安,怎么导演从来不换衣服?“导演每天都换,就是衣服都一样”。


傅聪

练琴就像洗衣服,衣服穿出去很漂亮,穿久了、脏了,就要回家洗,洗干净了再穿出来,否则会越来越脏。慢练就相当于洗衣服时细细地检查,看哪里脏,就搓一搓。希望大家每件衣服都能洗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梁朝伟

梁朝伟在影视形象中穿西装的造型有很多,但是最令人难以忘记的,应该还是《花样年华》的这幕镜头: 西装革履,发梢齐整,默默抽烟的周慕云 。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张国荣

父亲张活海是香港洋服店的老板,西服做得极好,马龙·白兰度、希区柯克、加里·格兰特都是店里的客人。所以张国荣从小耳濡目染,衣着品味也是打小就练就的,再加上在英国留学期间还读过纺织专业,所以,对于时尚的敏锐度在当时的香港娱乐圈一直是领军人物。连当时香港的首席设计师张叔平都十分欣赏,由于气质优雅,后来还被大家誉为“艺坛最后一个贵族”。


李健

李健在衣服的选材上,是尽量以棉、麻、羊绒为主,其次是剪裁,他的衣服一定都是剪裁得当的,就连羽绒服都是全是修身款。

张震

张震身穿中国古典麻布服饰,眼神冷峻、神情凌厉,颇有仙风道骨之姿。


陈坤

陈坤的五官比较立体,与西装相得益彰,气质自由舒展,尽显东方魅力。


蔡康永

他的服装一直不走寻常路,他有一只挚爱的黑鸟,总是在他的肩膀上,后来这个黑鸟也成了他的符号。

陈道明

徐冰

张亚东

李云迪

季羡林

“在衣着方面,我是著名的顽固保守派。我有几套,套数不详,深蓝色卡其布的中山装。虽然衣龄长短不一,但是最年轻的也有十年以上的历史了。虽然同为深蓝,但其间毕竟还有细微差别。可是年深日久,又经过多次洗濯,其差别越来越难辨析。我顺手抓来,穿在身上。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是张冠李戴,我则老眼昏花,不辨雌雄,恬然自得。”


金庸

金庸的穿衣风格与他的小说如出一辙,从大侠到混混,从贵族到平民,穿衣都以简单实用为主,衣服不是重点,只是一种必需品。


李敖

李敖年轻时穿着长袍在大学校园里招摇,后来 经常出现在电视中的形象是红色的绸缎马褂卷着白袖子,戴着墨镜,敞着怀,手拿一根教鞭。李敖自我解说:"凡是卷着袖子、前面打开的,只有一种人——上海流氓。上海帮会里的青帮老大才是这样打扮。我李敖的打扮就是上海流氓的打扮。"


古龙

在古龙小说里,衣服的色彩决定了一个人的格调。

他的打扮和他的文章一样洒脱。他穿西装而从不结领带,他喜欢穿最轻便最舒适的服装,不考虑衣料质地,也不为朋友而打扮,而以自己舒服为准。



刘墉

正装衬衫、吊带西裤,外加一副近乎圆形的眼镜,台湾作家刘墉一直身着一身人们熟悉的装扮,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总专程到衡阳路为他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他幼嫩的肌肤。在他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制的内衣。当父亲看看他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感言:“父亲想给我们的,永远不是好的就够了,而一定要是最好的。只要他力能所及。”



白先勇

白先勇先生作为同性恋作家,年轻的时候发挥自己天生优势追逐潮流。仗着自己鹅蛋脸的优势大胆选择像泳镜一样的奇葩墨镜搭上深色插肩大衣,仿佛在告诉周围的人“I am a bad boy”,而等到了需要端着的年纪,他的服装就一洗过往的浮华显得很贵气。



2.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


民国男装中,长衫、中山装、西装三衣鼎立。文人、墨客、老夫子穿长衫;民国的“海龟”好西装;民国公务员穿中山装。


长袍外面再穿马甲或马褂,颜色多素雅的黑、灰、蓝、白色系,传统的长袍马褂适合在比较隆重的场合穿,马褂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5粒纽扣,一般以黑色丝麻棉毛织品为之。


叶景吕先生在民国时期的着装

叶景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因为生命跨越了 清末、民国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个时期,所以又是不普通的,更不普通的是,他曾连续 62 年每年都到照相馆给自己留存一张肖像照片,战乱离合都没有能中断他的坚持。


叶景吕每一张照片都十分讲究,其中大部分以一年站姿一年坐姿的顺序出现,不同时期还配有扇子、文明棍、眼镜、帽子等当下时髦的道具, 62 载不辍。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从穿着清朝的长跑马褂到新中国的列宁装,叶景吕也从英姿勃发的青年变成了矍铄老者,他用这种独特的仪式,复刻如烟的时光,也记录着时代沉浮里一个普通中国人鲜活的一生。



鲁迅先生

鲁迅、蔡元培接待萧伯纳

查良钊、胡适、梅贻琦、黄钰生


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

黄侃先生

卞之琳先生

闻一多先生


胡适

蔡元培

冯友兰

陈寅恪



孙中山先生综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设计出了中国特色的“中山装”。建国以来,一直占据着服饰的主导地位。




孙中山先生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声称自己是孙中山先生的传人,以穿中山装的形式表示国共两党都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衣钵。

梁思成、老舍、梅兰芳都换上了中山装



清晚期,出国留学者渐多,西服被他们带回国,但尚未普及。直到1919年,服装西化,西服作为新文化冲击传统的“国粹”服饰长袍马褂,得以逐渐流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被上流社会、青年学生、洋行等推向了热潮,西装也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上海滩西装店的等级森严:法租界的最好,公共租界的次之,北四川路华界的最马虎,价格也按顺序由高到低。



朱自清

钱钟书

梁启超

他个子不高,很瘦,梳大背头,戴圆眼镜,背微驼,腿微瘸。

受父亲的耳濡目染,他也爱穿西装打领带,显得精神。他穿马褂也穿西装,且偏好时髦的 Standing Collar 立领和 Wing Collar 翼领,显露出一些不为生计所累的名士风流。



梁思成

在那张著名的结婚照里,林徽因穿着自己设计的东方婚服,梁思成却穿着西式黑色燕尾服,一身儒雅绅士打扮。即便到了晚年,他在给续弦林洙的家书中,还不忘提及自己为保暖而改西装背心的事,甚至在一旁亲手画了手稿。

林语堂青年时期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念书,之后先后到哈佛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继续深造,后来因为付不起学费(他在哈佛的学费都是靠胡适接济),他带着妻子到德国半工半读,经济状况只能勉强维生,但每到需要西装的正式场合,他也毫不马虎。

笔挺的深色呢子西装配雪白的衬衫,领带也打得像模像样,当他仪表堂堂地用纯正的英语跟其他人从容交流时,没有人看得出,他穿的靴子其实是妻子到凡尔登旧战场上捡来的。

胡适爱穿西装,得了个“西装教授”的名号。

他在美国任驻美大使时,有一次收到妻子江冬秀寄来的一套剪裁合身的西装,口袋里贴心地装了7副象牙耳挖。

“希腊美男子”邵洵美出身名门,他从剑桥回国,穿西装,也穿长袍,配英国皮鞋,头发梳得光溜溜

纤白的手指上戴着玉指环,口含用象牙烟嘴托着的埃及香烟,一时讲英语,一时讲国语。风流倜傥,有妻有妾。

徐志摩每天都穿着浆得笔挺的尖领衬衫和钉了三颗扣子的毛料夹克,手里拿着的是一根燃着的香烟,而不是一把折扇,喝的也是加了糖和奶的淡色浓茶。后来他以张幼仪的“小脚”跟自己的“西服”不搭配与张离婚,开始追求林徽因,后来是陆小曼。

钱锺书的老师温源宁,剑桥大学法学院硕士,他常年穿着英式西装,手持做工精细的拐杖,甚至讲英语的时候也学剑桥式的结结巴巴的腔调,好像要找到恰到好处的字眼才发言。

温源宁的衬衫领子不同于常见的尖角领,而是比较圆润的club collar(俱乐部领),这种领型一开始为英国贵族高中伊顿公学的学生穿着,后来逐渐被绅士们穿到比较休闲的俱乐部里,从此风靡开来。

1910年清王朝气数将尽,赵元任得到了留学美国的名额。临行前他早早换上西装,又剪掉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发辫。他作派洋气,穿衣讲究,他常穿西装,穿长袍也要再搭配一条西装裤。

赵元任夫妇

陈丹青曾在油画中描绘清华四大导师的穿着,只有他,一身白色西服和马甲,配了浅灰色领带,西裤的长度刚好盖在那双乌黑锃亮的皮鞋上,不可谓不时髦。

上海滩明星 高占非

傅斯年

他有一头蓬松的乱发,一副玳瑁的罗克式的大眼镜。他经常穿著那时最流行的大反领ABC衬衫,不打领带,外面罩上一套哔叽西装,说起来就是那类不修边幅的典型,但却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度。


梅兰芳

胡适青年时期

梁思成

顾维钧

徐志摩

金岳霖

溥仪和英文老师庄士敦

袁克文

夏衍

1949年,夏衍以全新身份回到上海时,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撰稿人、翻译家或剧作者,而是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之一,书生穿上了戎装,仍是一身香港的打扮,西装革履。



在孙中山和苏联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后,双方合作之下,国民党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军服。1928年,首次将军服进行统一。



陆军各式军服,军帽以及军衔

图中为仿德的官兵军服及礼服。(1925年至1945年)

陆军军服,军帽长裤以及短裤。

张学良

冯玉祥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它是在旧军队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互相被割裂的地域进行革命,没有办法去统一服装样式,一般配八角帽、红星、红章等。


中央苏区的军服是灰蓝色的,陈毅说这个颜色象征着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但是在其他的根据地没有条件去统一这种颜色,就有灰色的,有土黄色的,甚至有黑色的。


抗战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服样式,基本与国民党军军服相同,仅以左臂佩戴的臂章来区别,干部与战士的衣服样式,仅在口袋上稍有区别。


1948年以后军委考虑到将来要全军统一作战统一指挥,要求尽量统一部队的标识,所以有些单位就已经开始在胸前挂了一个白色的胸章,标明自己的部队。


周恩来

叶挺



3.清朝(1644年-1911年)


清代服装制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清朝的男子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旗人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


清  万寿卷图(局部)

清《允禧训经图》轴,顾铭绘,绢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蓝缎地平金绣整枝松鹤纹老旦帔




电视剧《甄嬛传》剧照

爱新觉罗 福临画像

多尔衮雕塑



4.明代(1368年-1644年)


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其服装的式样与唐代相近,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


明朝官员画像&浙江嘉兴明墓出土服饰

电视剧《大明王朝》剧照



5.元朝(1279年-1368年)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男子的服饰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意思为“单色衣”,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画

元文宗&元明宗

元  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电视剧《蒙古王》剧照



6.宋代(960年-1279年)


宋代服装大体沿袭唐制,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

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

军队的普通士兵作战时只有衣甲,头上戴的是皮莅子。


宋代男性首服

河南登封唐庄北宋墓&南宋中兴四将图

宋代的头巾裹法和适用人群很灵活,既可以系结于前,也可以系结在后,地位高低不限

电视剧中宋代服设 把交脚幞头处理为脑后交叉,当时确实有这种形象


但更常见的反而是在前面交叉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剧照




7.唐代(618年-907年)


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厮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圆领缺袍、幞头、革带及长靴。缺袍即开衩的长袍。幞头则是由鲜卑帽演变出来的,质料起初用黑色的缯或罗,故称“软脚幞头”。以后又在巾角中用铜、铁丝作骨,将它撑起来,成为“硬脚幞头”。铠甲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

唐开元十五年《明皇幸蜀图》

电视剧《大明宫词》剧照



8.隋代(581年-618年)


隋代服饰仍以北朝时期流行的服装为主,多小袖高腰长裙,裙系到胸部以上,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


电视剧《隋唐英雄》&《隋炀帝》剧照



9.南北朝(420年-589年)


南北朝的戎服很具特色,不仅样式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饰,而且因武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饰上有了更明显的区別。


南北朝时期卷荷帽

电视剧《楚乔传》剧照



10.晋朝(265年-420年)


晋朝男子的服饰以黑色为主,多穿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穿着一件类似吊带衫的内衣,不穿中衣,这一时期的男装多为宽大的圆领外套,文人贵族一般都穿的大袖飘飘的长袍,而普通的人一般都是穿衣袖窄小的胡服。


电视剧《姬丽传奇》剧照



11.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三国的服饰延续了汉制的,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

电视剧《三国机密》剧照



12.汉朝(前202年-220年)


汉朝的男装在整体上大都承袭了秦朝,上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汉代军人的冠饰基本上是平巾帻外罩武冠。

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陶俑&电影《张衡》剧照

电视剧《三国机密》剧照

新疆出土的汉晋风帽



13.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秦代男装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秦始皇按阴阳五行思想规定的服色,衣色以黑为最上,戎服上自将军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裤,士卒腿上裹有行缠,足穿靴或履。

电视剧《寻秦记》剧照

电视剧《大秦帝国》剧照



14.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


这个时期的服饰属于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代表性的是深衣,其次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胡服。


春秋战国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铜铠甲。战国后期,出现了铁制铠。

电视剧《春秋祭》剧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于男性来说,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过程,一个真正的男人在蜕变成自己的英雄之前是不会屈服的勇士,他之所以与其他人不同,不是因为他沉溺于早年的功成名就和社会地位,不是因为他面临伤痛和困苦时表现出来的坚韧,而是在压力和信心都面对着考验的时候不轻易地对命运妥协,不把自己看成命运的牺牲品。


对于命运,应该按着它的来势去接受”,在接受之前,每个男人都不得不思量接受之后的代价,他的决定,会有怎样的结果,这便是他们的生命所能承受之重。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转载自 文化力研究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