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当代艺术,是学校统一组织观看的展览
《门闩:
肖像画的隐晦目的》
。
一进门,满墙的男性生殖器和女性生殖器给我纯洁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策展人是我们艺概课老师,他的特色是
将展览主题附会到著名古典画作上
。
此处“附会”作褒义词使用,因为策展人的使命之一,就是
在艺术家不知道自己在搞什么的时候,帮助他提炼(编)出一个中心思想
。从浩如烟海的名画中挑出一幅适合“致敬”的,很考验策展人的美术史功底。
这个展览“致敬”的是
弗拉戈纳尔的同名作品——《门闩》
。
此《门闩》与彼《门闩》在内容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如果非要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就是
黄——隐晦的黄
。
《门闩》是
洛可可
风格的作品,这种风格盛行于18世纪的法国,特点是
情色和奢靡
。
在天主教排面最大的时代,国王结婚离婚都需要教皇点头。
随着教会势力愈发衰弱,统治者挣脱严苛的教规,开始放飞自我
。
上行下效,纸醉金迷的香雾笼罩着王室与贵族,从中绽放出香气醉人的糜烂之花——洛可可。
路易十五
是一个纵情享乐的国王,他在宫殿中养了一群情妇,用最精致繁复的装饰、最华丽昂贵的珠宝装点她们。
三千佳丽排着队等待临幸,路易十五的房间里自然需要挂一些“助兴”的画作。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玛丽·路易斯·奥墨菲肖像》
赤裸裸的肉体初看刺激,久了却觉得腻烦不雅。于是国王的宠儿变成了布歇的学生——弗拉戈纳尔,这位画家最擅长画看似优雅,实则充满性暗示的作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就是
《门闩》
,一幅描绘
偷情
的画作。
弗拉戈纳尔与别的洛可可大师是不同的。别人画色图都是能露则露,他画中的女人却穿得特别多。
《门闩》画的是一副偷情的画面,门闩还没来得及闩上,贵妇的情人已经脱的只剩内裤,一手锁门一手紧紧揽住贵妇纤细的腰肢,撕扯她的裙子。
这是有多猴急啊,可见丈夫难得不在线,“解决问题”可要争分夺秒!
《门闩》不符合任何一种传统构图方式,谁画人物会全挤到右半边去?构图极度不平衡,全靠“聚光灯”标记主体物。
如果你的目光只停留在人物身上,就不会发现左边的床幔形状十分奇特:
似李!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阿姆斯特朗炮!
其实这真的算不上暗示,画师就差把轮廓线勾出来了,因为在西方
红色的床幔本来就象征着性与爱
(中国的红床幔仅仅是喜庆,不要在闹洞房的时候把这个冷知识拿出来讲)
更内涵的藏在阿姆斯特朗炮下面:
刺激不刺激!这可是18世纪的画!
右边是现在进行时,偷情男女激情脱衣;左边是将来进行时,两人滚上大床干柴烈火。
将N个时间点的运动状态合并进一张画中,是20世纪流派
“未来主义”
的特征。18世纪的弗拉戈纳尔能在众多车神画家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花样够多、思想够超前。
凭什么说画面中的男女不是干柴烈火迫不及待的小夫妻,一定是
偷情
?
弗拉戈纳尔给了一个小小的暗示,它就藏在女人
两腿中间:
一个苹果。
苹果是什么?
亚当夏娃偷吃的禁果,就是苹果。
(事实上圣经原文并没有说是什么水果。苹果成为禁果的代名词,可能是因为拉丁语苹果 mālum 和罪恶 mălum 长得很像)
弗拉戈纳尔的绿帽作品可不止这一幅,他特别喜欢画
私会情人的少妇
。
这些情人,有躲在阳台上的:
▲ 《偷吻》
有翻栏杆的:
▲《幽会》
还有光明正大窥视裙底,铁憨憨丈夫却毫无察觉的:
▲《秋千》左下是情夫,右下是丈夫
挂这么多绿帽作品在家不觉得膈应吗?我看着都觉得头顶一片
草原
。
这些画大多是贵妇订的,《秋千》甚至是庆祝婚礼的画作……丈夫的心是有多大啊。
路易十五本人更是NTR达人,他好人妻,除了妃子之外还养了一群情人,包括未成年少女。他看画的时候,一定是将自己代入了情夫的角色吧!
▲正牌情妇蓬巴杜夫人和杜巴莉夫人,在一夫一妻制的法国,情妇是类似于中国“妃”、“妾”的正经身份。这两个奢靡无度的女人掏空了昏君的帝国,大大加快了法兰西帝国覆灭的进程
我们有理由怀疑弗拉戈纳尔是个心理变态的
偷窥狂
,他画中的人物几乎从未注视过“镜头”,都是以“偷拍”视角展现闺房里最私密的一幕。
与直白的性需求相比,
王公贵族暗搓搓的偷窥欲,才是弗拉戈纳尔推销自己的利器
。
▲《少女与小狗》
画中少女衣衫半褪,露出雪白丰腴的大腿和乳房,赤裸的双足夹着一只小黑狗,姿态慵懒又情色。
放荡、露骨、甜腻、轻佻是弗拉戈纳尔的代名词,更是洛可可时代的主色调。露太多太下流,露太少没看头,在情色与色情的分界线上,他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洛可可时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短暂狂欢。
纵欲、偷窥、穷奢极侈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是文明表象下涌动的暗流,却在洛可可时期成了光明正大的时尚。
同为
享乐主义
孕育的毒花,
欧洲巴洛克与美国消费主义都未如此露骨
。巴洛克披着宗教外衣满足人的欲望,消费主义源自“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完全可以浪费”的盲目自信,他们都没有赤裸裸的指向肉体狂欢。
▲巴洛克式建筑圣彼得大教堂,修建资金从教徒手中盘剥而来,打着服务上帝的名号,满足教皇对奢华宫殿的欲望
洛可可的疯狂,
一方面是长期压迫后的剧烈反弹
。宗教对王权的压制刚刚被打破,王公贵族们就急着把违反教规的事统统做一遍,就像高考之后的网吧通宵套餐。
另一方面,
巴洛克和消费主义是封建与资本主义的巅峰,而洛可可是封建帝国灭亡前最后的疯狂
。
对比最明显的就是洛可可和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在外观上下功夫,花大价钱修建高耸入云的塔楼、体量巨大装饰精美的教堂。
而洛可可仅限于室内装修风格,金灿灿银闪闪胡乱堆砌。像是一个坐吃山空卖房卖地的富家子弟,把家里所有值钱的小物件摆出来,打肿脸充胖子——软装看起来再华丽,也比不上豪宅价格的一个零头。
洛可可时期的法国,
财力已无法支撑更宏大的工程,国家的颓势更是不可遏制,只能靠奶头乐麻醉自己
,趁着天还没塌及时行乐。
▲洛可可建筑林德霍夫宫,极度复杂的装饰让人头晕目眩,毫无美感可言
这场最后的疯狂,以火箭的速度将法兰西帝国推向油尽灯枯的终焉。
上流社会愈是醉生梦死,底层人民愈是恨得咬牙切齿。阶级对立愈发加剧,汹涌的民意与时代的洪流像活火山一样爆发,演变成轰轰烈烈的
法国大革命
。气泡般虚幻的洛可可迷梦被这势不可挡的岩浆一沾,“噗”的一声就破了。
在巴黎革命广场的断头台前,这场荒诞戏剧的大幕,终于和路易十六夫妇的人头一起落在了地上。
—————————————————
今天的文章来自我们的
特约编辑
,美萌美萌的槿年妹妹,她正在中央美院念大二。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follow她的weibo和知乎。
如果其他的小伙伴也想成为艺点儿艺术的
特约编辑
,可以发邮件给
[email protected]
,或者直接在
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