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上班的地铁上看完那篇刷屏的范雨素的文章的。往常这个时候,我正在看梅英东的《东北游记》。本来,我想写篇文章谈谈《东北游记》,但是范雨素竟然引起了这么多的讨论甚至是争论,就先简单谈谈范雨素吧。
范雨素的文章,打开之后我并没有很快关掉,而是选择一路读下来,因为她的文章有一些特别。
首先,节奏感比较好,流畅,但又没有繁琐冗长的感觉,也没有刻意炫技的成分。我已经几次提过,如今很多公众号写作过于重口味,过于讲究文字的技巧,宣兵夺主,主旨反而出现问题。范雨素的写作不同,在这方面相当节制,文字精炼画面感强,转换起来也显得自然。同时,或许是因为我正在读《东北游记》所以不自觉有对比,所以认为她的写作里能牵连的素材不多,“纵横捭阖”的空间比较狭小。范雨素仅有的一些发挥也只限于孔乙己、陈世美,通常是一两句就迅速收住,观感远胜于泛滥的掉书袋。
其次,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如今的很多写作已经不再严肃了,或者是虚张声势,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是故作姿态,浑身洋溢着轻佻虚浮的气息。范雨素的写作是不一样的,她不需要“为表态而表态”,也不需要故意夸张,但她分明又有很多观点,这些观点不必联系上各种大词,就让读者觉得朴素自然。对我来说,即便她的观点与我自己的观点有差异,但放在具体的语境里,我会觉得“嗯,这样说也有道理”。
再次,她的写作完全没有受到盲目崇洋风气的污染。比如范雨素会这样说:“教育有四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如果让目前流行的“盲目崇洋”派来写,一定会写成“教育有四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因为按照英文惯例,连续列举的最后一定要用and来连接,所以写中文时也一定要带上“和”。但这些人似乎从来没注意,英文最后的and之前还有个逗号,所以four categories: book, pen, eraser, and ink. 看起来是很自然的,但中文说“持家要操心四样:柴、米、油和盐”就显得异常别扭。她提到的“狗部队”、“如夫人”等等说法,生动形象又恰如其分,但这正是盲目崇洋派所不屑使用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赞赏她文章里对生活的态度。我们生活在光怪陆离的环境,却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到满意的现实主义作品了。如今很多描写现实尤其是描写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文字,大多都在进步主义的视角下展开,采取一副鄙夷嫌弃(或许还有一些胜者对败者的怜悯)的态度,而绝没有从生命意义和人文价值的角度,去真实还原和传递“落后”人群的生存境况与生活感受。毫不在意“你是怎么想的”,而是暗自嘀咕“你怎么竟然会这么想”。但是看范雨素的文字,你会发现她对命运固然有抱怨,但又有乐观和希望,丝毫没有“赶不上某班车就绝望”的焦虑,也不需要其他人来刻意同情,她的精神是健康的。而精神健康,现在似乎成了稀缺的资源。
当然,如果严格考究,范雨素的文字当然不算上乘,可以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时代背景突出了她的价值——在这个万众喧嚣,打着“自媒体创业”的旗号,把写作的目的简单缩拢挑逗情绪获取10万+,缩拢到兑换真金白银的时代,她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可能,健康的可能。借用一个朋友的评价,见惯了重油重盐、重麻重辣处理过的糟糕食材,简简单单“把小菜挑出来洗干净做好,整齐摆出来”,它本身或许没有太多意义,但时代会赋予它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