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王
哲学家的自负+理想国的蓝图=柏拉图的奥秘,在此享受人类堕落之前所能享受到的幸福和欢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owie和小能熊  ·  gpt 哲学家,是更好的哲学家吗? ·  5 天前  
Howie和小能熊  ·  gpt 哲学家,是更好的哲学家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王

省部级高干在党报公开表达“不满”:我困惑很久,不吐不快

哲学王  · 公众号  · 哲学  · 2024-09-26 14:39

正文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选自梁衡《享受岂能是头衔》原载《人民日报》2014年12月8日第4版


享受岂能是头衔?


有一件事想了很久,不吐不快。


常见报刊上或会议上介绍某人时,或在名片上印头衔时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这一条。


这个“津贴”施行于20多年前,那时知识分子待遇一般,生活拮据,于是为一部分精英人才发津贴,有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之意,后延续下来。


不想这倒使一些人用来做了终身夸耀的资本。动不动就“我享受国务院津贴”(类似提法还有“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之类)。


事情虽小,却关乎价值导向和社会风气。


津贴是什么?就是生活补助。


正常情况下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很少要人补助,如果真拿了别人或政府给的补助也会心怀忐忑,低调处事,加倍工作。


现在反过来了,把“津贴”挂在嘴边,印之名片,显于报章,足见其浅。


此现象文科多于理科,而犹以书画界为最。


媒体也无知,跟着捧。


就像某一级首长,在单位吃小灶,出门坐小车,这本是一种生活、工作待遇。


如果每开会或印名片,都要称:享受小灶、小车者某,这成何体统,他还算个首长吗?


记得前些年,有大学教授写了一书稿,投之某出版社,数月无回音,便写信去催问。


只一句话: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


下面的落款倒有20多个头衔,包括“享受津贴”,占了大半页纸。


那个编辑也有水平,先用大半页纸照抄了这20多个头衔,再呼某某先生,正文也只有一句话:“水平不够,恕不能用。”


想来这编辑回信的当时,内心一定荡起强烈的厌恶与轻蔑,他指的水平当不只是文稿的水平。


记得当年我在基层当记者,跑乡村学校。


那些最基层的乡间知识分子生活困难,窘迫拮据。


县里重才,就特批给一些老教师每逢重大节日可享受二斤猪肉的供应。


但我从未听到过哪个教师自我介绍:享受猪肉二斤。


居里夫人是唯一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她从不拿这个奖说事,还把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踢着玩。


无论大的还是小的知识分子,无论做事还是学问,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脚踏实地,不欺世盗名。


我们常说,知识分子是国家和社会的精英。


精英者,思想之精,品德之英,然后又学有所专,能沉下心来做事情,做学问,为社会之脊梁,公民之师范。


区区津贴,念念不忘,也要挪做虚名,非知识精英之所为。


国要强,先强国民;国民要强,先强精英;精英尚如此,泡沫何其多,国事实堪忧!


我担心,如果有人出国去也印一张“享受”字头的名片,一是外国人看不懂,二是真看懂了就更糟,要大丢人格。


我们常批评世风浮躁,怨青年人不成熟,文艺圈太浮浅,干部少学识等等。


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会的危机。


知识分子如何对待名利,实值深长思之。


2011年,时年57岁的高华教授去世,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一大损失,引来人们无限缅怀和惋惜。高华对党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史学界流行着对他和杨奎松两个人“南高北杨”的说法。

高华凭一己之力解构了造神运动,杨奎松则以世界性的视野,以一部《革命四书》,证明了中国近代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别样。

高华的缺陷是没有看到档案,但是高华恰恰因为从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材料当中得出了一般人得不出的结论,所以高华才那么“高”。杨奎松走另外一条路子,利用新材料,同时利用自己的睿智,把新材料和旧材料结合起来,梳理出一条路。

这两条路都是非常震撼的。他们的书中没有假话,而且他们都像我们看侦探小说或者拼图一样,把历史事实拼出来。


此二人的存在,给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厘清了发展脉络,使后人不至于像瞎子一样,在历史的幽暗隧道里,跌进肮脏的水潭里淹死。

刘瑜的“手电筒”之喻恰如其分。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不读高华和杨奎松,想不做无用功很难。

杨奎松老师尽管远在泰国,身隔万里,但感念书友们的深情厚谊,特别联合先知书店,经过来回跨国寄送与运输,奉上亲笔签名版《革命四书》。

本书的主线,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中共以弱胜强的背后,一股重要力量被长期忽视!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最初在嘉兴南湖只有几十名党员;四一二事变中,被国民党杀害5000多人;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时的30万人,到长征结束抵达陕北时仅剩1万多;即使是国共内战初期,也是长期处于国军的围追堵截当中......


可见,从诞生到内战初期,中共一直处于弱势,以弱胜强的背后,一定有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被我们长期忽视。

国内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著作很多,但由于各种原因,视野独特、观点新颖的书却很少,那些千篇一律的“革命”叙事,很少能看清中共成功的真正原因......

然而,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我们只要深入探究一步,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连串问号:

疑问一:国民党北伐的成功与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背后,离不开苏联的枪炮弹药,但是为什么蒋介石却在1927年发动四一二事变与苏联决裂?真的是被英美资本收买了吗?

疑问二: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能够化险为夷的决定性力量,到底来自哪里?

疑问三:为何双十协定墨迹未干,国共内战就突然爆发?到底谁该为内战负责?

疑问四: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之后,中苏为何交恶?真的是因为苏联走了所谓的修正主义路线吗?

......

看清事实真相,纠正错误史观,正视中国走到今天的路径所在,我们需要一部三观正、有分量、敢于讲真话的作品,重新挖掘被掩埋的真相。

杨奎松老师在八十年代利用档案短暂开放的时机,在中央档案馆枯坐冷板凳多年,收集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以一位历史学家的良知,重写被迷雾扭曲的中国现代史,最终他完成了这套《革命四书》。


这套书问世后,很快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史无法绕开的重要著作。书中的历史事实,颠覆认知又合情合理,让今天的我们恍然大悟,又深感叹息。因此,有读者将杨奎松称作中国现当代史学界的“福尔摩斯”,杨奎松自己也承认,他研究历史的一个极大的动力就是“破案”。

杨天石这是4本讲真话的书,没有假话,没有废话,没有套话,揭开了许多历史真相。杨奎松收集到的资料,让长期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都惊叹。读他的书,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我们看不到的资料,许多历史事实我们也闻所未闻。”

陈永发:“《革命四书》是一套能直面中国革命逻辑的佳作。杨奎松是这一领域内最有成就的学者。”

丁东:杨奎松的这部书是传世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堪称“断货王”。书店有记录:有位书友已陆续买了20套送朋友。 


杨奎松为《革命》一书签名

杨奎松《革命四书》(精装典藏版)在装帧设计上,选用最好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质感布面书脊,烫银字体,呈现特有光泽,内文纸张是特为本书研制的75克纯纸,阅读与珍藏皆宜。库存所剩不多,喜欢的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