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常州全国邮展上的原地集邮者 王宏伟摄影
昆明2020第19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今年5月16日至19日将在春城的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期4天,共设置15个竞赛类别和1个非竞赛友好交流展品类别,邮展规模1800标准框。值得我们原地邮人高兴的是,原地类延续2018年常州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小荷才露尖尖后势,连续第二次入围国家级综合邮展并成为单独的类别,并采用《原地集邮展品评审指导要点》进行8级评奖。
这不仅体现了全国集邮联领导和专家们审时度势,以呵护之心对原地集邮的一份厚爱,同时也从侧面再一次确认了原地集邮的无限活力,更印证了原地集邮在当前中国邮坛所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和收藏热情。我们原地集邮人在感慨、感谢、感恩的同时,也为这个曾经草根的新兴集邮门类能有这样的国家级归宿而打心底里高兴,同时也期盼原地集邮能在中国集邮百花园中根深蒂固、常开不谢,为中国特色集邮活动最终推广到国际舞台筚路蓝缕、行稳致远。
回顾历史,原地集邮自20世纪80年代懵懂初创,一路走来已近40年光阴。国内先后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原地集邮组织十余个,拥趸数以万计,厚植了良好的原地集邮制作、研究、交流土壤。尤其是原研会、东联会、北京原研会等国内知名的民间原地集邮研究组织,培育原地集邮基础会员,编印邮刊普及原地邮识,加强区域化合作共推原地发展。
2009年洛阳世界邮展,中国原地集邮大家童国忠先生携带中英对照论文,亲赴古都向世界各国来宾推广原地集邮概念;2011年无锡亚展期间,生肖、文献、原研和东联会四家民间组织在太湖博览中心联合举办《2011中国新兴集邮联展》,将原地集邮以特殊方式推送上国际舞台;上海、北京等省级邮协陆续在邮展中试展原地邮集并评定奖级。一股股推动原地集邮不断前进勇攀高峰的燃灯者、助力者总是不乏其人。
这其中的东联会从2008年开始,始终咬紧牙关,投入大量人财物力,以民间邮会的一己之力,以各种方式激励东联会友研究原地理论、制作原地邮集,栉风沐雨推动全国性的原地集邮竞赛类专项展览。如今的“东联杯”全国原地集邮邀请展已经在全国各地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且从未间断,成为原地集邮界两年一度全国性竞赛殿堂和切磋盛会。
东联会在办展过程中,尤其是近年来更是获得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上海市集邮协会、杭州市集邮协会、河南平顶山市集邮协会等国家和省、市级邮政和协会的鼎力支持,获得了全国集邮联领导和李曙光、葛建亚、王新中、周治华、唐无忌、刘广实、邵林、王宏伟、林衡夫、施邑屏、柳光明、胡不为、羌陆明、刘绍杰等集邮前辈和大家持续不断的关爱和鼎力支持,为全国各地的原地集邮爱好者搭建了展示和竞技的平台,为原地集邮最终进入国展培育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运动员”,也创作储备了一批拿得上台面的原地邮集。
2018常州国展上展出的100框原地邮集中有65框出自东联会员的历届获奖作品,且均获得不俗成绩,东联多年来全力推进人才培育和原地组集的作品质量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的原地集邮爱好者们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原地集邮》作为一个类别在国家级邮展殿堂中常在常驻的难得成果。修成正果的同时,我们确实要感恩这个新时代所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如果我们站位高一些、视野宽一点,原地集邮与其他新兴类别能携手进入国展殿堂,其实就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邮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成果。
由此笔者也想借2020昆明国展原地集邮的又一次历史机遇强烈呼吁,我们原地集邮人站在原地集邮发展的高位上,也要拿出使命担当的精神,不忘初心积极参与,勤学习、肯钻研。原地集邮不仅是外行看热闹的挤个首发式;盖个邮戳寄个封,买来卖去搞流通,更需要大家深入地多研究理论、多交流探讨,尤其是尝试编组邮集,提升水平。学无止境,我们既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原地集邮”,就应该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不断精进,在厚植的土壤里厚积厚学。
笔者也想与原地集邮的老作者们互勉一下:为了原地集邮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同心协力、推陈出新,尝试在高原上建高峰,在高峰上搭高台。为迎接中国原地集邮文化的每一个春天而深耕细作、巩固成果;甘为人梯、成就历史。我们是否能抓住历史机遇,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在昆明国展上争取150框甚至200框的规模数?
借用沙漠壮士余纯顺当年的一句哲言与诸君共勉:天空依旧,鸟儿却已飞过!(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刘观锡)
(一)长期收售 :长城币、精制币、样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