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成绩好坏的,不在学校,也不在老师,而在于孩子的思维模式
。
想要养出潜力满满的孩子,思维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鹿妈
◆
◆
◆
孩子输不起,玻璃心,一说就哭?
学习总是坐不住,专注力差,磨磨蹭蹭要人催?
10月30日
早上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邀请到
世界围棋女子团体冠军 邵佳老师
教你如何帮孩子提高意志力和抗挫力
养成学霸体质,塑造强者心态
▽
▽▽
来源 | 顾问型家长修炼手册(ID:parentsGUIDE88)
工作关系接触了大量优秀的学生,他们大多就读于“清北复交”等国内顶尖大学,也有不少在美国、英国的国际名校。
对这些孩子,很多人觉得是“基因彩票”,高智商、记忆力好,似乎天生就会学习,完全不用父母操心。
也有人认为,这是“鸡”出来的,量大管饱,只要超前、超量,都能弄一个牛娃出来。
很少有人关注这些学霸学习上的核心特征。实际上,这些特征是完全可以学得会、培养得好的,而且一旦形成习惯,孩子将如虎添翼。所谓学霸,不外乎三个底层思维。
培养孩子要点一:让孩子养成对所有结论、事物问为什么、追根溯源的习惯,绝不简单接受。
老师家长们有时候真的纳闷,有的孩子不懂也不问,你问他学会了吗,他点头点得很积极。一考试,现原形。
不知道知识结论如何得来的孩子,是无法很好地“举一反三”的。然后家长一着急,送去辅导班或者加大刷题的量,有些辅导班只讲套路,还是有没有“原因”;不知道原因地刷题,仍然是死记硬背而已。
但是,这些孩子的确在当时认为他们“学会了”。他们记住了那个结论。为什么有这个结论,没想过,不知道。“死记硬背”就是这么来的。
小学时期知识点少,死记硬背尚能凑效,到了初中一批孩子遇到物理纷纷败退,就是因为物理非常强调前因后果。
我小时候自恃脑瓜子好、读的书多,常常显摆各种知识我都知道。我父亲就引导(批评)我,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其实这就是在说“原因思维”。但是,现在孩子大多缺乏这个思维习惯。
二是孩子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是从属地位,孩子
不敢质疑、不会质疑
。这也是为什么家庭教育要大力培养这种质疑精神。
以学习数学为例,有很多公式,有人说小学“必背公式”、初中“必背公式”。如果公式是靠背下来的,基本也告别高考数学上120了。
所有的数学公式都必须要知道如何推导的,自己能够推导出来(这是几乎所有数学学霸都提到的经验,家长们一定要注意)。
所谓的“原因思维”,就是要掌握学科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关系。
一旦掌握了因果关系,知识就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了。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借助思维而不是记忆来解决。
那些优秀的孩子,交流时候的高频词是什么?根据调查,排名第一的是“为什么”。
他们的特征是:
遇到任何知识,都不马上接受这个结论,而是努力去分析并找到成立的“原因”。
300多年前,一位年轻人在苹果树下,提出他的疑问,并追寻原因,直到建立了一个宏大的学科帝国。他的疑问是: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来?
培养孩子的要点二:引导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要善于和现实、以往的知识、过去的经验相联系。
“我想起旅行时候爸爸你开车的情况,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哈哈。”
“那当然是路程喽,速度越快,同样时间里面跑的路程越远。”
除了用原因思维找到因果关系,使得知识不是“碎片化”,学霸还会尝试将不同部分的知识联系起来,包括现实现象,过去学习的知识,自己的经验等等。
如果你在读我的文章,同时想到自己孩子的情况,以及在想怎么去应用,这就是一种联系思维。
但是很多孩子不善于使用,联系不起来。在他们的脑海里,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仅仅有数字上的关联,内容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
数学中的“数形结合”,很多孩子也不善于使用,他们认为代数式就是代数式,图形就是图形。
“和什么有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仅仅在于能够加强理解。
脑科学告诉我们,当在学新知识的时候,如果激活旧知识,那么新旧知识的两个神经网络就联系起来了,孩子的知识就变成了一张大“网”,从任何一个“节点”拉动一下,就能够提取出所有相关的知识。
比如,孩子在做一个题目,发现这类题型告诉他之前一个还不掌握的关于概念的视角,他主动将这个新理解和之前的理解联系起来,就完善了对概念的理解。
在初学一些领域的知识时,如果孩子能具备丰富的具象思维基础,比如前文例子中,孩子已经观察了爸爸开车的相关感性认识,因此接触相关概念起来,就分外轻松。
这样就要求家长多给孩子们观察的机会,而且要启发他们充分观察各种细节,最好还能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联想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我在第三个思维结束后一起分析。
培养孩子的要点三:引导孩子学会整理知识、归纳要点、发现规律、合理分类。
“归纳思维”同样至关重要。读完洋洋洒洒一段文字,到底讲了点啥?这时候派用处的就是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