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言创新
“微言创新”由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和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出品,专注产业创新领域研究。言微意未尽,集智求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混在邯郸  ·  演员夫妻,官宣离婚! ·  昨天  
混在邯郸  ·  演员夫妻,官宣离婚! ·  昨天  
武汉本地宝  ·  雨雨雨!武汉未来几天阴雨天“包场”! ·  2 天前  
荆门晚报  ·  不要买,不要吃!内含违禁成分 ·  2 天前  
荆门晚报  ·  不要买,不要吃!内含违禁成分 ·  2 天前  
幸福东台  ·  为什么这个电话必须接? ·  3 天前  
幸福东台  ·  为什么这个电话必须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言创新

关于长三角区域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建议

微言创新  · 公众号  ·  · 2018-07-26 19:00

正文


编者按


构建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生态,能源是命脉基础。应积极开展长三角区域能源互联网研究,打造长三角能源互联网命运共同体。



2018年6月1日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发布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能源互济互保”作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明确未来将基本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





一、长三角区域能源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1、更加注重保障区域能源供应安全。 长三角地区除安徽省外,资源禀赋并不丰富,上海、江苏、浙江均是能源输入型城市,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方面仍需要提前布局、控制风险。此外,长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方向和能源消费特性方面存在诸多相似点,随着近年来产业向服务经济转型,用能特征发生变化,工业用能需求逐步下降、服务业和生活两大领域用能需求逐步增加,峰谷差矛盾日益凸显。以上海为例,电力峰谷差占最高用电负荷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0%左右;天然气峰谷差占最高日用气负荷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而且未来峰谷差还会进一步加大。 能源互联网正是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将能源供需双方的能源流和信息流连接起来,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判断和实时反馈来实现能源系统的最优化运行 ,在缓解能源峰谷差问题方面,能源互联网将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

2、更加注重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 经过近几十年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地区在电源建设、管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三省一市在煤电机组单机效率始终保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前列。但从区域能源系统整体效率来看,长三角地区与国际范围其他城市群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安徽省和上海市电网线损率始终维持在7.4%和6%左右,浙江省与江苏省则在4%左右,整体电网可靠性但与其他国际城市群仍有差距,天然气管网损失率也依然较高,且区域内部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能源互联网是实现能源运维数据化智能化管理、增强能源系统管理水平、提高能源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

3、更加注重促进能源结构清洁转型。 长三角地区作为经济发展领跑地区,未来也必将承担起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的标兵模范责任。目前,三省一市都存在有待改善的环保排放和化石能源比重过大的问题。能源系统的污染物排放问题既是一个监管工作,也是一项管理优化工作。能源互联网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优化的功能能够加强能源排放监管、优化过程管理。

4、更加注重引领能源及相关科技创新。 从国际能源技术的发展形势来看,随着信息化技术和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能源供应、输配、消费、存储、回收全生命周期都将发生根本性地变革,尤其是分布式能源技术、储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将推动能源系统效率倍增, “系统思维”的框架将有助于优化能源跨行业整合。 这些前沿能源领域的跨界融合正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和功能表现,能源互联网为单项能源技术的融合突破提供了综合平台,有望带来系统性的技术革命,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活跃领域。

5、更加注重推动区域合作与体制革命。 “十三五”是国家大力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重要时期,预计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能源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将会有一定突破。能源互联网可以作为能源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实践载体,将体制机制创新限制在能源互联网试点范围内进行研究突破,以局部增量推动全局改革。




二、长三角区域能源互联网发展建议


(一)务实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区域能源互联网协同发展机制

探索建立能源互联网区域协调互动合作机制,以国家战略为指导,以能源领域公共服务机构为核心,以产业、行业联盟为载体的多层次合作机制。通过区域联席会议等形式,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能源互联网协同发展。

注重区域内的政策协同和保障,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努力实现长三角区域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种类能源的互济互保,充分推动能源互联网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协同优化。

(二)集合共享,共同编织一张区域能源互联网产业联动网

聚焦区域内分布式供能、充电桩、储能、微网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积极推动能源互联网项目创新示范,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推进能源与信息、材料、生物等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区域内能源与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物联,加快建设多能接入互操作标准和多能智慧调度系统。

逐步打通能源数据壁垒,实现多领域能源数据集成融合和安全共享。推动区域内能源与交通、金融等行业跨界融合,实现能源信息整合增值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开放共融,共同搭建一个区域能源互联网交流平台

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每年在长三角区域相关城市举办一次“长三角区域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活动,探讨业内前沿技术和区域内热点问题。


三、上海的应有之义


(一)布局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

推进互联网和能源的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互联网思维,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提高能源综合效率、清洁程度和服务水平,实现能源的共享发展。

大力发展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逐步打通能源数据壁垒,实现多领域能源数据的集成融合和安全共享。

以深度融合、先行先试、因地制宜为原则,聚焦分布式发电、充电桩、储能、微网等新兴领域,在有条件的园区、企业等建设一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

(二)着力能源互联网科技发展

加快关键技术和配套服务体系发展,研发攻关一批能源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努力争取国家级能源互联网相关研发中心和基础平台落户上海。

(三)引领智慧能源创新模式发展

加快“互联网+”智慧能源的电力交易政策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能源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电力与油气体制改革、以及碳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机制与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协同对接,完善天然气供应、管网和配气相关政策和市场机制,鼓励“互联网+”智慧能源产业相关综合智慧服务和智能交易管理平台的建设,不断创新智慧能源发展模式。

(四)助推能源市场体系建立

构建以传统骨干网 为基础,充分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满足用户多样化能源电力需求的一种新型能源体系结构和市场。需要构架新的价格机制,体现能源互联网大众参与的格局,允许市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能源商品及灵活性资源等交易,彰显出能源原本的商品属性。

(五)加速能源互联网创新试点示范

围绕现代互联网技术与能源系统的全面深度融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区域、行业领域或者跨区域,开展各类能源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在技术创新、运营模式、发展业态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探索,适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补贴政策。


(责任编辑:刘小玲)



作者简介


张蓓,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产业推进部部长。


延伸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