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伏老79
鉴于您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昌晚报  ·  孙颖莎力克张本美和,国乒包揽女单4强 ·  昨天  
南昌晚报  ·  孙颖莎力克张本美和,国乒包揽女单4强 ·  昨天  
体育大生意  ·  全新管理机构+重构联赛品牌=中超新“钱景” ·  昨天  
指尖新闻沈阳晚报  ·  突发!举重冠军被杠铃压脖身亡 ·  2 天前  
970水果糖  ·  郭艾伦再发声:这口气咽不下去 ·  3 天前  
970水果糖  ·  郭艾伦再发声:这口气咽不下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伏老79

中西剧坛上的艺苑双葩(二) ——摭谈《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继承创新问题

不伏老79  · 简书  ·  · 2021-03-16 12:15

正文

中西剧坛上的艺苑双葩 (二)

——摭谈《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继承创新问题

肖旭

《王西厢》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并作了一些小小的更动。如将《董西厢》里的知客僧法聪和方丈合成一人,添上一个火头和尚惠明和乱兵作战;反面角色郑恒争妻不到,不是跳阶死的,而是触树身亡。这些都属细枝末节,改变不了全局面貌。那为什么在读《王西厢》,或读《董西厢》时所引起的情绪却完全不同呢?看演出那就更不一样了,一个是戏曲舞台上演出,一个是说唱文学(由一人来演唱),这问题就更十分微秒了。现比较《董西厢》和《王西厢》的主题思想、戏剧结构、人物形象、戏剧语言、戏剧结尾等差异,看《王西厢》之创新。

王实甫把说唱艺术改为立体的舞台艺术,通过戏剧形式扩大了张生、莺莺爱情故事的影响,使之成为家喻户晓,是功不可没的。

《王西厢》 主题更鲜明了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董西厢》已经提出反对从家族利益出发,要求门当户对的婚姻。但《王西厢》写莺莺、张生爱情,一而再、再而三,遭到老夫人的阻挠破坏,从而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幸福的摧残。贯穿在《王西厢》的基本冲突,是张生和莺莺要自主婚姻的愿望与封建婚姻制度的冲突。围绕着这一点,《王西厢》的人物就分成了两个阵营:一边是老夫人,一边是莺莺、张生和红娘。老夫人是封建婚姻制度的代表者,是封建礼教的化身,她的一切言行都是从维护相国门第名誉这一点作为出发点的,她要求莺莺成为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女性。为了保持家族的利益,他希望女儿与郑尚书之子郑恒成亲,而不能容忍女儿与张生的结合。她多次从中阻挠和破坏,张生设计退了孙飞虎之兵后,因为张生的门第不高,老夫人赖婚了。张生质问她,她以相国在世时已将莺莺许配给郑恒为借口,实际是要维护封建的门第观念。但张生对她家有活命之恩,因此老夫人在明许明赖之后,又留下了张生。当他知道莺莺已和张生私会,为了怕事情张扬出去,有辱相国的门楣,她只好把莺莺许给张生,这样作的出发点,仍然是出于封建思想。但事情并不能这样了结,张生必须进京赴考,中了官提高了门第才能回来娶莺莺。老夫人很明确地说:“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她维护封建等级的态度是很坚定的。她要张生“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我们说作为母亲是爱莺莺的,可以说是很爱她的女儿的,但这种爱是要被统一在封建思想下面表现出来的:她赖婚是为了维护相国门第;许婚的动机同样是出于这一点;逼张生赶考仍然是为了这一点。而她认为这样做,是爱女儿。王实甫写老夫人多次阻挠莺莺与张生的相爱,说明了封建礼教对青年幸福的摧残,是何等的强大、顽固而残酷。由于老夫人这一形象的加强,使全剧戏剧冲突展开的就更充分了:一方面暴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束缚和摧残;一方面表现了青年男女追求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冲击力量。作者明确的反映了反封建的思想,表达了主张婚姻自主。这就使《王西厢》的反封建礼教主题表现得很深刻。王实甫在《西厢记》里,准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的婚姻准则和进步的思想。他提出了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能以门第等级为基础,这就触动了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在封建社会,有多少青年有情而不能成为眷属,造成了无数的悲剧。王实甫从人道主义出发提出了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我们说更可贵的是他对这一问题采取了鲜明的、进步的态度。他热情地赞扬了在当时看来是犯罪的爱情,他充分肯定了莺莺、张生恋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而且他给这一爱情以崇高的美学价值,他认为这种爱情是美的。因此,在《西厢记》剧中,他把这种爱情描写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王实甫写爱情已突破了儿女私情的范围,而获得了政治的内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厢记》在爱情婚姻问题上,表现了平等民主的思想,它的主题是有高度和深度的,因此《西厢记》在中国爱情主题的演变上有着重要的划阶段的意义。

在剧本结构形式上进行 革新

《王西厢》共五本二十折加一楔子,每本戏都有一个小高潮,全剧即由一系列的戏剧冲突、若干小高潮到大高潮来构成。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包括“警艳”、“借厢”、“联吟”、“闹斋”四折戏。这本戏写男女主人公从邂逅到初恋,小高潮是“闹斋”。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包括“寺惊”、“请宴”、“赖婚”、“听琴”四折戏。这本戏写崔张爱情的成熟以及他们和崔老夫人的第一次冲突,小高潮是“赖婚”。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包括“前候”、“闹简”、“赖简”、“后候”四折戏。这本戏写崔张爱情的“苦斗”阶段,小高潮是“赖简”。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包括“酬简”、“拷红”、“哭宴”、“送别”四折戏。这本戏写崔、张、红与老夫人斗争的暂时胜利,戏剧冲突大起大落,崔张刚刚成就了好事,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离分,小高潮是“哭宴”(即“长亭送别”)。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包括“报捷”、“寄愁”、“争婚”、“团圆”四折戏。郑恒“争婚”是又一个突发事件,使眼看就要团圆结局的戏剧情节又掀起轩然大波,老夫人再次“赖婚”。“团圆”一折既是这本戏的小高潮,又是全剧的大高潮。我们纵观全剧情节发展共出现六次大的波澜。“寺惊”(突发性的)、“赖婚”、“赖简”、“拷红”、“争婚”(突发性的),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曲折多变,好多场合本来是“山穷水尽亦无路”了(如“联吟”后,客观障碍无法突破;“赖简”之后,张生狼狈下场),可转眼之间“柳暗花明又一村”(崔张一墙之隔正没办法时,发生了寺惊事件,使他们的爱情由暗到明;因“赖婚”张生正愁眉不展时,红娘叫他“以琴挑之”)。这每次矛盾的展开,又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就使整部作品错综复杂,妙趣横生,这不能不说王实甫的编剧艺术才能是很高明的。王实甫在剧本结构形式上是进行过革新的,全剧五本二十折,这本身就突破了一本四折的惯例;而且部分的打破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制,莺莺、张生、红娘三个角色都可以唱,这表现出作者那改造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创新精神。

《王西厢》的戏剧冲突可归纳为三组:(1)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以崔、张、红为代表的争取自由爱情的年青人之间的主要矛盾冲突。(2)围绕正面与反面力量的斗争过程又穿插了正面力量(崔、张、红三人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3)崔莺莺本身争取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藩篱的矛盾冲突。这次要矛盾受到主要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又推动了主要矛盾的发展。《王西厢》的戏剧冲突是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代表正面力量的三个主要人物,在整个戏剧冲突的发展中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但在各本不同的生活场景和情节发展中又居于不同的地位,每个阶段的戏剧冲突性质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情节、场次的安排上进行大胆的取舍 《王西厢》从《董西厢》中保留了《惊艳》、《联吟》、《寺惊》、《赖婚》、《闹简》、《赖简》、《佳期》、《拷红》、《长亭送别》等重要场次,这些折子多是历代所经常演出的、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这些精彩的片断,正是那“有惊人之笔,有号召力有吸引观众愿意一看再看的地方”——“戏核”。(《肖长华戏曲谈丛》)从《王西厢》全剧情节发展来看,原来的六次波澜,除把“争婚”部分去掉外,基本上都保留了,这就使剧情更加完整、紧凑了。这样的作法,既可以保持情节的完整(这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又可以突出表演上的完美(也是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王西厢》是个大部头的元杂剧剧本(五本二十折),结构宏伟,头绪繁多,因要叙述—个完整的故事,就免不了有许多叙述情节、过场戏,不重要场次等,这就为“摘锦”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多数观众对崔张爱情故事比较熟悉了,再过多的按情节发展顺序来详写剧本,对这部分观众来说就成了累赘了。从戏曲观众的欣赏要求看,这部分观众更多的是要欣赏演员的技艺和表演艺术的,他们要求情节单一些,感情更丰富些,加大单元内感情的信息量,使舞台节奏和剧情发展节奏和谐统一起来,这缩长为短的想法大家都是一致的。看来观众的需要和剧本的可能,均为结构调整提供了很好的方便条件。“惜别”是围绕着《王西厢》的基本矛盾(老夫人与崔、张、红的矛盾)来展开和升华的。《王西厢》大团圆结尾易于被人接受。

主要角色的形象塑造 和创新

《王西厢》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取得了突出成就的。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无不具有现实主义的典型意义。

董解元在改造《莺莺传》的人物性格和爱情故事上确实成功至巨。他把 张君瑞 改造成爱情专一的书生,经过了一番曲折,到头来总算与莺莺团圆成婚了。然而他所塑造的爱情专一的书生却带有三分轻佻习气和计较利害的市侩心理。在开场一曲和崔家合做道场时,他为了要引人注意,和尚正说法,他就说些鄙俚的趣话;和尚念偈语,他就唱些风流小调。乱兵围寺时,崔家大小哭声沸扬,他因和白马将军同窗,能够求援,就扬声大笑,和崔老夫人讲条件,夸口自己“略使权术,立退干戈”,保她一行家眷,“凭时节,便休却外人般待我。”张生跳墙,要和莺莺谈情说爱,反被莺莺一番正言相责,真是好一肚烦恼!然而他却会立即向红娘求欢,招来红娘的白眼训斥;闹相思不遂时,他还要上吊,真有点恶形恶状!当功名成就,回去成亲,遇到郑恒争妻,他一想到对方的老子是尚书,就产生退却的念头,“郑公,贤相也。稍蒙见知,我与其子争一妇人,似涉非礼。”“俺来得只争个先共后。是自家错也,已装不卸,泼水难收。”这种写法大大削弱了张生的正面性质,有近乎轻浮浪荡的风流士人。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保留了“闹道场”一出,但张生不过进进出出,做了一番忙乱的表现,对意中人不过眼皮供奉,心头存想,希望引起对方的注意。这种表现是符合于没有谈情说爱经验的书呆子性格的。他以后的切骨相思、西厢相会和长亭离别都表现了回肠荡气,一往情深,难舍难分的激情,没有丝毫油滑的表现。《王西厢》笔下张生的精神面貌远高于董解元笔下的张生的。

莺莺的形象 塑造也有文野之分。董解元笔下的莺莺骨子里也有几分轻佻,失却大家少女的风范。举一可见:当崔母知道她和张生已有私情之后,追问她今后有什么打算?“愿则以汝妻生,不愿则从今断绝。”在这种决定终身的严肃时刻,莺莺的表现是“可憎的媚脸儿通红了,对夫人不敢分明道,猛吐了舌尖儿背背地笑。”(《双调·尾》)好个“猛吐了舌尖儿背背地笑”!完全不顾时间、地点和所犯错误情节的严重,把封建时代大家闺女的闺训、教养都吐得了没点儿影子,这种表现放到受宠的小家女子身上还差不多。王实甫笔下的人物塑造就非常注意人物的表现分寸,她的莺莺形象采自元稹的《莺莺传》,温柔、典雅、明慧而热情内蕴,王实甫以逐步阐发方式加以深化。在“长亭送别”一曲里,她激情爆发,倾泻了离情别绪:“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么篇》)“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耍孩儿》)活画出深闺少女不懂世事艰难唯求双宿双飞一片舍不得的儿女情肠。王实甫所塑造的莺莺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切合身份,手段远比董解元高明。

《王西厢》中的崔莺莺是个多情而又内涵极深的相府千金小姐。她对张生爱情炽烈,但不奔放,内心痛苦深沉,但不浮露,给人总的印象是内热外冷,端庄、矜持、含蓄、高贵。剧中揭示了她青春的觉醒,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她成为封建礼教叛逆者的过程。特别是描写了她自身的思想矛盾和恋爱心理。可以说《王西厢》是一部完整地写出恋爱过程、恋爱心理的古典爱情题材的名著。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说:“中国的戏曲小说,写到两性的恋史,往往是两人一见面便相爱,便暂定终身,从不细写他们恋爱的经过与他们在恋爱时的心理,《西厢记》的大成功便在它的全部都是婉曲的细腻的写张生和莺莺的恋爱心境的。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除《西厢记》外,中国无第二部。”王实甫确实对莺莺这一形象灌注了心血。强化了她追求自由爱情和反对门阀观念的戏剧动作,既通过她的性格冲突来表现戏剧冲突,又在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中来进一步丰富这一形象。如果从人物的社会地位、教养、身份、个性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来剖析人物性格的真实性的话,那后者就不太合理了。一个相府千金小姐,没有母命怎能出得闺门?“老夫人闲春院”,是崔莺莺、张生爱情的开端,莺莺不去游殿、逛花园哪能见到张生,三人不相遇,爱情又从何说起。看来这关键一笔是不能忽略的。莺莺在没见到张生之前,到佛殿游玩时,《王西厢》唱:“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叫带戏上场。带来的是“愁”和“怨”。原因是什么,内容是什么,都没有直说,给人的感觉是心事深沉、哀怨幽思。对于佛殿中崔张邂逅时,《王西厢》的(旦回顾觑末下),即莺莺回头看了一眼张生。这个戏剧动作,历来分析不一致,有的说是故送秋波;有的说是下意识动作;还有的说“回顾”表现了莺莺的大胆行动。究竟哪种比较合理?这我们就要看改编本中莺莺属于哪种性格的人了。这样看来,戏剧动作的设计只要能按人物身份、地位、教养、性格来考虑,是都能自园其说的。莺莺性格中有热情奔放的一面,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在《王西厢》中所设计的吟诗、酬韵,“寺惊”中敢于提出哪个人为她解围可结为秦晋,敢于同张生约会、寄方、鸾凤之交等,这些行为是很大胆的。在这些地方改编本根据自己的长处各有各的高招。《王西厢》(联吟)—折,张生所吟的“月色溶溶夜”四句诗,热切、开阔、跌宕,莺莺所吟的“兰闺久寂寞”四句诗,徐缓、纤细、呜咽。他们虽同赏一个明月但情性迥异。莺莺酬诗时的那种深沉、才思敏捷,顾盼含情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千金国艳”是莺莺性格的基本内涵,这就给莺莺性格带来了复杂性和典型性。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她那多变的心绪上。(听琴)场是紧接(赖婚)场的,老夫人欺骗了张生,叫他们“兄妹”相称,断送了良缘。莺莺对这些十分不满,这使她在感情上受到极大的剌激。奔放热情减退了,人像长大了几岁,感情也更加趋向深沉。莺莺性格的复杂性、典型性集中体现在一闹(简)、—赖(简)这两场戏中,这是表现莺莺内在矛盾冲突最激烈、最集中的地方。所以改编本在这几场也是大做文章的。张生卧病,莺莺让红娘去探病,看望是假,传情是真,这是莺莺大胆之处。当红娘带回书简时,莺莺看简之后却勃然大怒,用那令人难以理解的爱情行为来构成戏剧冲突。《王西厢》写莺莺约张生来西厢相会,张生真的来了,她又变了挂,原来只有两行字。(赖简)之后,莺莺后悔了,她对红娘已经放心,再次让红娘送去“药方”。(寄方)这场戏,对莺莺来说是关键性的。她要冲破封建礼教最后一道束缚,去和张生会佳期。在《王西厢》中,这场戏不多。佳期之后,莺莺的性格并没有停止发展。在爱情和门阀观念的矛盾中,她是占了上风的。但当老夫人立逼张生进京赴试时,莺莺无力反对老夫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主张,只好叮嘱张生“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你休要金榜无名誓不归”。并—再表明自己对功名的态度主张,“作一对并头莲朝夕相对,不强似状元及第衣锦荣归!?”她公开反对老夫人“休来见我”的作法,功名得失寻常事,得官不得官,你要早些回来。对功名利禄她根本没放在眼里。如(赖婚)场,《王西厢》中(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末背云)呀,声息不好了也!(旦云)呀,俺娘变了卦也!(红云)这相思又索害也。这一声“拜哥哥”引起了三个人的不同反映,三人都不满老夫人赖婚,张生是“叹”,莺莺是“怨”,红娘是“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