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春天,秀水街的讨价还价,让我看到生机勃勃的经济在快速复苏,更看到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满大街的皮包公司,几乎人人都在联系卖家、买家、上家、下家什么的,让人感到,似乎什么人都能做大买卖,这时候的社会其实已经有些浮躁了。
作为教师,如果只在单位上班讲课,正常月收入基本也就是100元出头,而国家机关干部的正常收入水平,或许还不如一个普通高校老师,如果在一家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一个大学毕业生,可能福利、待遇、奖金什么的会好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在普通老百姓当中,个体户应该算是较早进入较高收入的社会阶层。
比如说,我前面介绍的那个“天*居”的老板,“大发”车让他们较早进入了“有车一族”。八十年代所谓的“万元户”概念,对他们这种个体户,早就成为完成时,他们已经把目标瞄准了10万元户或者更高水平。
同时,记得当时北京有一个报道,一个记者“卧底”北京一个地处羊肉胡同东口的“天津煎饼”摊,经过观察,他计算出,这个摊位每天扔掉的鸡蛋壳,大概是三百个,粗算一下,这个摊煎饼的个体户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
但个体户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就我本人对那个个体户的了解,他们大部分都是全家上阵,起早贪黑,忙得昏天黑地,所付出的劳动,都是实实在在的。
同时他们还要应对各种管理部门,所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致富过程中,每一块钱,都浸透了他们的辛勤汗水。
当然不排除一些个体户在经营过程中有一些欺诈现象,就我本人接触的绝大多数个体户而言,或多或少都在所难免,不过总体而言,算是辛勤劳动所得。
那时候流行一句话:“拿手术刀的不如拿菜刀的,搞导弹的不如煮茶叶蛋的”。
这种脑体劳动收入“倒挂”的现象,是当时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
有报道说,某大学的教授,出来摆地摊,卖馅饼。
而个体户的率先致富,“官倒”在社会中的持续影响力,涉外人员的高收入,对比广大企事业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员、普通领导者相对较低收入的状态,不可能不引发社会一定程度的浮躁。
我本人当时的观点是,国民经济就是一块大蛋糕,要想多分到一点,指望别人给你(靠拿工资)是不可能的,要获得更高的收入,就要跳出“工资”这个概念,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平台,只有做到自己的事儿,自己做主,获取高收入就不是问题。
这时候我已经下决心,一定要离开青院,不再“海边钓鱼”了,鱼群或许就在不远的地方,应该搞一条渔船,亲自下海捕捞。
但我需要等候时机。
我认识到,要想自己做主,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自己创业。从小公司做起,然后组织一切资源,在我能力范围内做一件尽可能“出彩儿”的事情,然后伺机进入到一个可持续性的领域,发展壮大;
第二个就是利用一家有实力的公司,借鸡下蛋。之后再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进入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不断壮大。
这时候又有一个重大新闻出现了。
很凑巧的是我还认识这个新闻里的主人公老牟。他曾参与过1988年底《二十一世纪改革发展白皮书》编委会组织的一次研讨会。当时他已经年届50,虽然他在那里只是个“打酱油”的,但他意气风发,充满活力,而且语出惊人,很有感召力,是当时参会人员里没有官方身份背景的与会者之一,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是这么个充满活力和魄力的老牟,在1991年,率领他的团队在深入研究中、美、俄经济大三角的关系后,成功地完成了中俄民间贸易史上最大的一笔单项易货贸易——用中国300 多家工厂的800多个车皮的日用品、轻工产品及机械设备,从俄罗斯(前苏联)换回了四架图— 154M 民航客机和相当于一架飞机价值的航空器材。
这一消息媒体刚爆出,马上在国内引起轰动,让很多有识之士进一步领会到,如果利用好当时国内各种开放的政策,机会不是没有,甚至会很不错。
在这段时间,我也零距离接触了不少公司。对社会的浮躁也是颇有领教。
记得当时曾接触过北京第一家个体和台资合办的遮阳伞公司。
这家公司主要生产遮阳伞骨架,当时急需一部分钢材,虽然数量很小,却很难搞到手。那时候的钢材确实是严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得很快,而且是有价无市,有很多“皮包”公司号称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结果往往是忽悠的多,落实的少。
我通过农资公司帮助他们弄到了几吨钢材存货,给他们救了急。谁知他们老板却不知足,希望和我联手,搞农资计划指标,然后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想在下一个计划季用他的企业大批倒卖指标,我当然不会答应。
由此我也体会到这个已经年届40的老板,一种急功近利、浮躁的心理(在后来的十年,我发现该企业始终发展的不错),这种浮躁,不应该在他这个年龄、这种身份的人身上发生。有意思的是,这个老板居然和我大哥是中学同年级同学,大哥不认识他,他却认识我大哥。
我还曾接触到一家皮包公司。这个老板原来是中央财经学院毕业的,分到建行某分行的信贷部门之后,工作了几年就辞职办了个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给企业做信贷咨询。
这哥们在公主坟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然后开始做业务,这时候他发现,事情完全不像他以前设计的那样简单,“人走茶凉”,在失去信贷部的身份以后,他几乎寸步难行,几个月下来“信贷咨询”项目一个也没做成,而且希望渺茫。
挺好的工作,貌似发现有商机,因为浮躁,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匆忙下海,结果发现,完全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这种缺乏前瞻性,着急忙慌下海的行为完全不像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男人所为,只能说这一切都拜浮躁所赐,真是害人不浅。
其实原来八达公司也有几个想玩“官倒”的,经常找我沟通信息,我发现,无论他们提出的供货或者需求信息,虽然信息量很多,但可操作性都不大,而他们却都在蠢蠢欲动,这在我看来,也是很浮躁。
浮躁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一种集体行为,虽然我当时对此有一定的认识,但实话实说,浮躁也污染到我,很难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