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会等你
每天多一点思考
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百度智能汽车产品负责人 |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2017年年初,我们推送了一篇文章:
刻意练习的关键
,并赠送给改变自己会员100本纸质书。一晃9个月过去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书受到启发,因此书而改变?
我自己笃信书中的内容,我视「100天100篇原创文章」为自己在写作方面的刻意练习。今日晚上的会员语音,我会谈谈自己在最近连续40天的写作经历和其中的感悟。
普通人如何从平庸到优秀,再到卓越?
by 李小墨 | 深夜书桌
生活中、学校里、职场上,总是有那么些人,优秀得让人无法忽视。
为什么他们能脱颖而出,而你还是小透明呢?决定一个人是平庸还是卓越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
1
高估天赋的作用,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是因为天赋吗?
人们喜欢把一个人的成功简单归结为天赋:
「哇,掌握了多门语言,肯定是有语言天赋」
「那些能拿到奥运冠军的人,一定有过人的运动天赋」
「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是因为他从小就展露出音乐天分」
……
曾创造三分篮历史记录的NBA著名球员雷·阿伦,听到别人把他的成就归结为天赋时,非常生气:
「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每一天。问一问我曾经的队友,哪个人在训练投篮时最刻苦,他们的回答一定是我」
没什么天才,天才不过是训练的产物。这是《刻意练习》这本书最重要的主张。
这本书是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写成的。
在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后,艾利克森旗帜鲜明地反对天赋论,他发现,
决定一个人在所属领域的能力是平庸还是卓越的关键因素,不是天赋,而是练习。
他把在一所顶尖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按照演奏水平高低,分为优秀,优异和最杰出三组,他发现决定演奏水平高低的不是天赋,三组学生只有一个重要的差别:练习时间。
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比其他两组学生花在训练上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们在18岁之前平均练习了7401个小时,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逊色的一组学生平均练习了3420小时。
毕业于同样的音乐学府,但多练习几千个小时,还是少练习几千个小时,会让这些学生的前途有天壤之别,最杰出的学生将来会成为明星一般的世界级小提琴家,而最逊色的一组学生,最终只能成为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
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正是依据这个研究的成果,演绎出了著名的1万小时天才理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真的没有天生的才华吗?那像莫扎特那样的人又如何解释呢?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里破解了莫扎特的天才传说。
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神童之一,莫扎特被认为拥有无法解释的天才,也因此他一直被作为一个典型例子,用来证明某些与生俱来的才华,往往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能拥有,其他人并不具备。这些少数的幸运儿不同凡响,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
但实际上,莫扎特能在6岁时就在欧洲巡回演出,是因为他在4岁以前就开始接受父亲的高强度训练。许多现代的幼儿早就已经能通过铃木教学法达到极出色的古典音乐表演水平,只不过在18世纪的欧洲,很少有人对这么小年纪的孩子进行系统训练,所以莫扎特才显得那么突出。
许多传记说,莫扎特6岁就开始作曲,更可靠的说法是莫扎特6岁左右开始学习作曲,真正写出第一首原创的曲子大概在十五六岁左右,那时他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经过了十年的刻苦训练。
莫扎特最神的是拥有万中无一的完美音高。可是目前已经有试验证明,原本没有完美音高的孩子经过正确训练后可以获得完美音高,就算是成年人,也有经过训练获得完美音高的成功案例。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里,提出了他最核心的观点:预先存在的能力,即天生才华,是不存在的,我们通过训练创造以前我们从未拥有的技能。足够长的练习时间和正确的练习方法足以把每个人从新手变成大师。
这个观点立足于于我们大脑的特点:人类的大脑是可适应的,我们可以通过训练重塑自己的大脑。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我们的脑袋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我们的肌肉经过体育锻炼之后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我们的大脑结构也会因为训练而改变。
比如资深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后部就比普通人要大得多,因为伦敦的交通路线极其复杂,需要出租车司机具备超强的空间导航能力,而海马体的后半部分正是负责空间记忆的。
艾利克森认为,
在一个人成为杰出人物的过程中,天赋也许可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带来一点优势,但作用微乎其微,相反,高估天赋的作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
因为高估天赋的作用,容易传达这样的错误观念:有天赋的人,可以凭借天赋毫不费力地成功;没有天赋的人,再努力也白搭。
我们在中学课本里都学过一篇课文叫《伤仲永》 ,仲永五岁就能指物做诗,而且文理可观。可是他没有继续练习,而是被父亲带着四处表演赚钱,因为猎奇的人都想一睹神童风采。很可惜,如此早慧的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就泯然众人了。我们可以想见,如果莫扎特也遇到这么一个贪利短视的父亲,结局一定也是泯然众人。
高估天赋的作用,不管是对于被认定为有天赋的孩子,还是被认定为没天赋的孩子,都可能是一种伤害。
被人们认定为有天赋的孩子,他很可能会误以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是靠天赋获得的,当他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天赋毫不费力成功时,他就不愿意付出辛苦努力了。他开始迷恋捷径,不再脚踏实地,最终可能毁在这件事上。
读书的时候,班上总有一两个似乎特别聪明的孩子,他们好像不需要怎么努力就可以拿到好成绩,老师家长夸,班上同学羡慕,他们也沾沾自喜。他们在低年级的时候,还可以靠抖机灵、吃老本蒙混过关,到了高年级功课有难度的时候,他们就落入中下游了。所以有教育专家告诫家长,可以夸奖孩子努力,但要慎重夸奖孩子聪明。
艾利克森还强调,所谓天赋,不过是某个人做到某件事后,人们赋予他的优点。很多时候被标榜的天赋其实不过是潜在练习的结果。
比如在上学前经常玩数步子游戏的孩子,上学后会数学成绩会更好,老师却据此认定他比其他孩子更有数学天分。
他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他会对数学更加自信、对数学更感兴趣,投入学习的时间会更多,他在数学方面的优势不断累积,原本微小的优势被不断放大,反过来佐证了他有天赋这件事。这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的正面影响。
可是笃信天赋,会给另一些在一开始的时候显得笨拙的孩子判处死刑,被贴上「不擅长数学」标签的孩子,他一开始就被打击了信心,他会对数学失去兴趣,他会越来越讨厌花时间在数学上,他的劣势不断在累积,他也开始相信自己是数学白痴。被认定没有天赋的孩子,就这样错过许多潜在的可能性。
高估天赋的作用,还会促使很多人过早放弃。
足够长的练习时间和正确的练习方法足以把每个人从新手变成大师。努力一段时间后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很可能是因为练习的时间不够长,练习的方法不够科学,但高估天赋作用的人,往往以没天赋为由放弃努力。
这就是高估天赋作用的破坏力。
2
比意志力不足更可怕的是,动机不足
现在我们知道了:足够长的练习时间和正确的练习方法足以把每个人从新手变成大师。
可是不管在哪个领域,日复一日的训练都是枯燥的,是不是只有那些意志力超强的人才能坚持下来,顺利地从新手变成大师呢?
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里,像否定天赋作用一样,否定了意志力的作用。他认为,所谓的意志力,根本就不存在。意志力和天生才华,都是人们在某个人做到某件事之后,在赋予那个人的优点。
一旦你假定人们的某种才华是天生的,那么,它就会变成你无能为力去改变的东西:假如你不具备天生的音乐才华,那就不要怀揣当一个卓越音乐家的梦想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意志力,那就别想从事那些需要付出大量艰苦努力的工作了。
接下来就会出现这样有害无益的循环思维:「我不能坚持练下去,这表明我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我没有足够的意志力,这解释了我为什么不能坚持练下去。」
它让人们相信,在自己没有天赋的领域,甚至连试都不用去试。
艾利克森认为,与其谈论不存在的意志力,不如谈论动机。只要动机充足,再辛苦的事情,人们也能坚持。
比如经济不宽裕又不得不买昂贵机票的人,即使平常早上起不来,如果买了早班飞机,一定会早起赶飞机;学霸女神告诉学渣男生,如果能考上和她一样的大学,就考虑和他在一起,学渣男生突然就有了动机拼命学习。
所以靠所谓的意志力苦撑,不如强化动机。
《刻意练习》认为,保持动机包括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和增强继续前行的倾向。
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有很多方法,首先,可以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不受所有其他义务和分心的事情干扰。
在《成为作家》里,对写作练习最著名的建议就是晨间写作,也就是睁开眼睛后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是固定的写作时间。晨间写作之后的进阶练习是固定时间写作,一到规定的时间点就雷打不动地坐在书桌前写作。
其次,学会自我调整,没必要和自己对着干,给自己心理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比如晨起跑步特别艰难,没必要因为早上起不来,让自己心理上抗拒锻炼,大可把时间安排到晚一些的时候。
再比如我写日记,一开始我希望自己每天都写,可是我发现逼迫自己每天写,写日记就变成了一件不开心的事,后来我就调整成了想写的时候写,有时候一天写三次,有时候一个月就一两次,不受拘束,结果这个习惯坚持了数年,我也受益匪浅。
第三,注重身体保养,把身体当成朋友一样相处。
我们睡眠充足、饮食规律,身体状态好的情况下是比较容易专注的。与其在身体疲惫的时候,指望靠意志力强撑,不如休息好。练习写作、练口语,无论做什么,练习的时候高度专注,累了就休息,你不理会身体发出的信号,身体也不会听从你的调配。
动机是包括很多种,有的是非常实用的外在目的,比如练习公开演讲的能力,成为讲师,就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获得报酬。
有的是社会动机,比如练习跳帅气的街舞,会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崇拜,表演时在观众的掌声中获得极大的愉悦。
保持和强化社会动机,可以加入相应的团体。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个不多见的全才,他不仅是美国的政治家、外交家,还是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他就是在团体中强化进步动机的。
他在21岁的时候就在费城招募了11位对学术最感兴趣的人,组成共同进步的俱乐部。每次聚会要求每一位成员至少提出一个有趣的交谈主题,供小团体进行公开探讨,每一个季度,每位成员必须写一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并由大家一起讨论。富兰克林通过创建这个俱乐部,不仅保证他自己经常能接触到对学术最感兴趣的人,而且给了他更强烈的动机深入专研各种学术主题。
有些是来自内心的渴望,真正持久的动机都来自内心。
比如我写作,在做公众号之前,除了工作需要的新闻报道,我的写作只有日记这种不公开的写作。因为把心中所思所想诉诸笔端,对我来说是一件有快感的事情,这是我写作最大的动机。
我长期阅读,长期写作,读书的时候也一直是用功的学生,别人依据我的这些表现,赞我意志力过人,其实我不靠意志力,我靠的是内心强烈的动机,是好奇心、求知欲,是思考的乐趣以及把思考所得变成文字的欲望。
保持动机的秘诀,就是意义感。无论做什么事情,做之前,想清楚做这件事的意义,你做这件事的理由。如果一件事能有多重动机、多重理由,那就更好了。如果单独一个人动机不足,那就加入一个能促进共同进步的团体。
别被意志力给骗了,大多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强大的动机。
请记住,比意志力不足更可怕的是,动机不足。
3
对自己停止成长的那个节点,保持警惕
有没有发现,我们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技能时,很大程度是都遵循相同的模式?首先,一般性地了解我们想做些什么,从老师、教练、书籍或其他渠道获得一些指导,然后开始练习,直到我们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接下来让这种技能变成自动地、自然而然的。
我们来想象一下,一个普通人学习网球的过程。
也许是看到朋友们玩网球很有趣,他也想加入,所以决定开始学习打网球。他买了装备,可是他连怎么握拍都不知道,所以他报了付费课程或请某位朋友教授基本知识,学习完再练习,练习完再继续学习,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网球技能。
终于,他和朋友们打球时能做到有输有赢了。虽然对自己打球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满意,比如带旋转的球总是接不住,但是他已经可以自动化地完成击球、接球的所有动作,已经能够享受地在球场上挥汗如雨了。他不再有动机寻求进步了,在之后的十年里,他一直是这种「还行」的网球水平。
生活中,很多事情像打网球一样,只需要我们达到中等水平、能胜任就可以了。比如做菜、开车、唱歌等等。
可是如果什么事情都只要求自己达到「可接受水平」即可,那就注定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
参加工作入职的前三个月,一个人的进步是最快的。可是一旦过了试用期考核,能力达到了岗位要求,并且可以比较得心应手地处理工作,大多数人的成长就停滞了。
职场里,如果你留心观察过自己的同事,你会发现特别差劲的不多,因为太差劲的留不下来,特别优秀的也不多,因为特别优秀的在一个岗位不会留太久。
大部分是平庸的,他们的能力刚好能够胜任手头上的工作,但不会超出预期,他们拿着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自己还可以接受的薪资,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了。
一个人的能力发育总是会遇到瓶颈期。瓶颈期的特点就是,似乎看起来你不可能再取得任何进步,或者你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水平。
平庸的人,就是遇到瓶颈期就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天花板的人,是安于「可接受水平」的人,是更早放弃成长的人。
而杰出的人,是所图更大的人,是永远对现状不满意的人,是始终相信还可以更好、还可以继续精进的人,是对自己停止成长的节点十分警惕的人,是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的人。
前几天有个粉丝问我,想变得有存在感、不被忽视,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我说,想要有存在感,重点不是怎么和他人相处,而是时不时做出点让人「哇」的事。
李笑来说,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教他,一定要想办法时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的话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他刚开始不懂其中的道理,过了三十多岁才知道一直按父亲所说去做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判断你是走向平庸还是走向卓越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问问自己,最近你有做出什么令人佩服的事情吗?近期你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小学的时候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那你就真的应该好好反思自己最近的状态了。
请对自己停止成长的那个节点,保持警惕。
4
无差别重复一万个小时,一样不会变高手
大家都听过著名的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它是格拉德维尔在《异类》中提出的理论,即要在大多数行业或领域之中成为大师级的杰出人物,需要花一万个小时来练习。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介绍过了,格拉德威尔正是根据《刻意练习》作者、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的研究成果,演绎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但艾利克森本人对于格拉德威尔的演绎相当不满的,他认为格拉德威尔的错误演绎,使自己的研究凭白遭受了心理学界的诸多批评。
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深谙畅销书之道,他提出一万小时天才定律的方式是相当聪明的。他篡改了实验数据,把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在18岁以前投入练习的平均时间大约为7104小时,估算成他们到20岁之前累积的训练时间需要1万小时。因为一万刚好是整数,所以这个理论简单、容易记忆、易于传播。
格拉德威尔的简化,传播效果显而易见:你可以用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什么是一万小时理论,但你要解释清楚艾利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理论,就需要费许多口舌。
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对在哪儿呢?
那就是指出:在许多需要人类付出艰辛努力的领域,要想成为世界上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必须经历多年的练习。
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又错在哪儿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阙值。
例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而记忆专家技能的习得也不需要1万小时,只需要数百小时。而根据另一个心理学家海耶斯的研究,一个作曲家从学习音乐到写出优秀作品,平均需要20年的时间,一般不止1万小时。
糟糕的是,很多读者把一万小时理论理解为一种承诺,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做到一万小时的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这引出了一万小时理论的第二个问题,
并非凑够足够长的练习时间就可以专家,这里的练习绝不是一般的练习或无差别的重复,而是刻意练习。你如果无差别重复一万小时,也不会变成高手。只有刻意的练习,才能带来精进。
什么是刻意练习呢?终于讲到了最核心的概念。
刻意练习有以下特点:
首先,刻意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拿阅读来说,如果对自己没有阅读量的要求,兴之所至想起来就看几页,没想起来就不看,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半年时间过去了,却没能读完一本完整的书。你必须列出具体书目并规定阅读进度和目标,才能有进展。
其次,刻意练习是专注的。
小时候在早读课背课文,如果不走心,就算嘴巴不停重复地念,念上几十遍也依然不会背。不管什么练习,如果不够专注,练习成果必然大打折扣。
第三,刻意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哪里错了?只有这样,你才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或者你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没有反馈的练习,就如一个人摸黑走陌生的道路一般。
这种反馈有时候是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比如练习舞蹈的时候对着镜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动作是否到位,练字的时候,比对字帖,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字和好看的字差距在哪儿?
有时候由有经验的导师来帮你指出,比如英语口语练习,由外教帮你矫正口音。
对于容易出错或特别不擅长的部分,可以单独挑出来重点练习并攻克。
第四,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这同样的歌曲。看起来,他早已累积了好几个一万小时的练习时间,但却没有弹得更好。
那些以嘟嘴、瞪眼、冷漠脸等相同的方式,演绎雷同角色的演员,虽然作品多到霸屏,但依然是个烂演员,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五,刻意练习需要优劣分明的评价标准。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杰出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他们又是如何与刚进入该领域的新手明显区分开来的?
有了优劣分明的评价标准,你才知道练习该往什么方向发展。
最后,刻意练习需要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
正确的练习方法是帮助我们达到目标的路径。
简单来说,刻意练习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专注、反馈、修正。
亲爱的朋友,不要高估天赋和意志力的作用,在能力发育的过程中,对自己停止成长的节点,保持警惕,然后用刻意练习的方法,让自己优秀到让人无法忽视吧。
作者:李小墨,前海南特区报记者。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就写篇干货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我们一起读书吧~
封面图 by Mantas Gr
关于本周末的会员语音
为了实践写作的理念,我从一个多月前开始坚持「100天写100篇原创文章」的计划,到本周整个挑战已经过去1/3。而且我也是越写越快乐,越写越愿意坚持。
我计划在周末的会员语音中,谈谈自己的这次「100天写100篇原创文章」的挑战,以及我在过去40天的心路历程。对此感兴趣,想锻炼自己写作能力的朋友,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会员。
今天你做了什么改变
有关上期语音:很多男女朋友,小夫妻的矛盾因金钱问题而起,我上期语音《小家庭「联邦制」管钱法》中分享了我自己的方法和心得。家庭财政的一个常见问题是逼迫男生交卡,或者男生主动交卡以「表忠心」。这其实是有问题的,这最终会导致「小金库」。
当然,很多会员朋友在这期语音中听出了「弦外之意」:原来我是借着家庭财政问题来谈金钱观。两人如果金钱观不合,会出大问题的。
下面是精选的会员反馈。顺便说一下,如果你对这个语音感兴趣,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会员,这条语音会以「见面礼」的方式免费赠送新会员。如此接地气的讨论,可是在其他地方听不到的。
@会员 mimi
辉哥目前是把金钱观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很清楚地从家庭财产管理的方法论里面讲了出来。
我之前和我前男友都是花钱消费每个人一半,在谈恋爱的时候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感谢辉哥的分享,让我学到更多。
@会员 mango
虽然自己还没有组建小家庭,但是辉哥这个语音的建议对于我来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经常听到身边的女性朋友说,男朋友把工资全部上缴,只剩下零花钱的时候,很满足的样子,因为这种全部上缴的方式已经被社会大众误认为是表忠心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也从没有考虑过这种全部上缴的方式是否合适,有没有更加合适方式来管理家庭的资产。所以,说,大众认为的,想当然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任何事情还是要经过大脑去思考,这样我们的日子才能过得更加科学,更加舒适。
张辉:一方吃亏的关系很难维系很久
@会员 雅
您好,张老师,关注《改变自己》有一年多,"简单粗暴"的探讨直入我心,从此不能自拔。然而,我并没有坚持多久,总避不开各种干扰,这一年多断断续续看过几篇。现我以会员的方式激励自己,希望有用。这是我收听的第一期语音,满满的干货。在我的家庭中,我先生是财产的主导者,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没有所谓的主导者,长期以来他的收入较我高,大项目支出基本由他承担。我们的工资卡各自打理,只知道对方大概有多少收入,从不干涉,但遇到大项支出时总不免要埋怨对方钱都用哪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可支配的家庭财产几乎为零,更不用说投资增值。《小家庭联邦制管钱法》让我意识到我们的问题:1、家庭收入的合理支配及管理问题;2、夫妻之间的融合问题。
我先生的收入用于房贷等大项,我的则用于生活锁碎,我们几乎是月月光,终其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及该如何去管理。《管钱法》提到的两点我觉得很受用,一是定期清算账本,二是让较有能力的一方主导管理。先生的性格及观念懈于去管理,他认为家庭中女子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而我缺乏对财产的支配和管理能力,这是我要去加强学习提高的。感谢张老师!
张辉:感谢你的信任!
@会员 lucky
感谢我辉哥的分享,相信这是个大家生活中都感兴趣的话题,伴侣感情在好遇到财产支出或纠葛都难免彼此心生芥蒂。虽然还未结婚,和男朋友相处很好,也在考虑以后生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辉哥提到的管钱法核心四点总结,1、收入:无需统一帐户,或交卡。2、支出:可按双方收入高低分配支出项,如收入少负责日常餐饮支出等。3、账务透明:各自日常生活支出明了透明,彼此了解。隔段时间可进行财务盘点,近期支出和收入,非常清晰了解财务状态和达成共识。4、理财:家庭节余投资。培养双方共同理财观念,相互交流和学习。收获颇丰,是增进彼此感情和信任的好方法。
现在就加入会员
从现在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改变自己会员,就可以在本周日听到张辉上一期的会员专属语音《小家庭联邦制管钱法》作为额外福利。
想知道
会员
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 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