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就阿弥陀佛佛身正报来讲,它是一个单体。其实这个“事”不单指阿弥陀佛本人,包含了阿弥陀佛的佛身本体和阿弥陀佛的弟子,也包含了阿弥陀佛成就的国土所有这一切。
就阿弥陀佛来说,称为“
总体
”;“正依等事”就称为“
别相
”,“别相”就是正报、依报。佛身也好,菩萨也好,依报当中的楼阁、宝树、宝池、宝地等,这一切都是从阿弥陀佛本身总体所显现出来的个别相状。
从这句话就知道,
所有一切都是阿弥陀佛
。
正报佛身固然是阿弥陀佛,这些弟子也是跟阿弥陀佛同体的存在,依报的宝地、宝池、宝楼阁等也是和阿弥陀佛同体涅槃性质的存在。只是在语言上,在我们的概念认知当中,以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习惯,不方便把这些菩萨弟子还有依报国土直接指为阿弥陀佛,为了区别而说“这是佛身,这是菩萨弟子,这是国土依报”,
其实这三种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真实功德的显现
。
就佛身来讲,称为“正觉世间身”;就菩萨弟子来说,称为“众生世间身”;就依报国土来说,称为“国土世间身”。这一切佛身、圣众、依报庄严都收摄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中。
所以,“名”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之名;“事”就是三种庄严,广开是二十九种庄严,再开就是无量庄严事。
名和事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不能说它们就是一个,因为“名”是名称,“事”是它的当体,名是名,事是事,所以“非一”。但是也不能说它们完全是两件事,你说“桌子”,就一定是指桌子,不是指钢笔,它的指向对应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非一非异
”。
“
而一而异
”,“名”和“事”是一体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差别。
虽然一切万法的名事关系都是这样的,“诸法虽尔,而异义增,无加力故”,就诸法来说,在“异”这方面就比较强势一些。
为什么?
因为它没有像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愿力加持使得“名”和“事”吻合。
所以,这个“名”称为“假名”,是别于“事”而另外有的概念。
“
佛名不然,而一义强,本愿力故,应知
”,这里笼统地说“佛名”,但是特别指阿弥陀佛的名号,所谓“言总意别”。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义这方面很强,这是因为有本愿加力的缘故。
比如我们口中说“水”,虽然指的是水,但是水不能到嘴里来,这样它们之间就有差别。口中说的是水的名称,但是水的“事”没有到来。
念佛就不一样了,口中喊南无阿弥陀佛,当下佛光照耀,佛就来到舌尖上了
;心中起念头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就在心中。
这是“
一义强
”,就是“名”和“事”是一体的性质,是不分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叫作“
名义一体
”,有时候也叫“
名事一体
”。
阿弥陀佛的名号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其他的名称没有这样的作用,
是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本愿的修行设定了这样的功能
。
为什么能设定这样的功能?
这是站在真如实相的立场上,究竟彻达真如实相就有这样的作用。因为一切万法都是真如的缘起,所以万法之间一定是相通的。我们迷惑颠倒了,就把它们隔离开了。当然,这里边甚深的意义唯有诸佛才知道。
打个简单的比喻。
比如那个感应门,或者感应灯。在过道里面一上楼,只要稍微有脚步声,灯就亮了;进机场的门关着,往那一走,门自动就开了。这是科学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规律,所以自然就有这种作用。
佛法已经把佛陀对真如实相的根本实质完全掌握了,所以就能显示出这句名号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让阿弥陀佛以及极乐庄严的种种事,依附于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就成为念佛之行。
我们也不必观想极乐的种种境界,因为“事”是附属于“名”的,“名”和“事”又是一体的
。
所以,
只要称名的话,“名、事”不分开,自然就能见到极乐净土的种种景象
。有人说“现在没见着啊”,现在没见着是我们眼根的问题,临终就见着了。
我又想起泰欣小朋友,才四岁,念佛也没几天,没几句,临终前她就大声喊“阿弥陀佛叔叔,快下来!阿弥陀佛叔叔,快下来!”你说她一个小孩子,有必要临终的时候说假话吗?她当然是看见阿弥陀佛了。那她有观想吗?没有。就是“
以事从名
”,“称名者自见其事”。
我们还没到临终,也没有看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但是我们依据这个道理,以及刚才讲的这些实例,
那就有一个必然的结果:
当我们声声念念口称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报、正报庄严,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一定在这句名号当中,
当下就来到我们的心中
,来到我们的身边。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称名有“
亲缘、近缘、增上缘
”,那不是假的。这样念佛很欢喜,不会觉得“这句名号空空荡荡的”。这句名号可以说是“
搬家公司
”,只要口称,就把整个极乐世界搬到舌头上,搬到心里,搬到自己旁边。
有人说“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远,怎么往生啊?怎么跑去啊?”哪里用得着你动腿啊?
你口称名号,整个极乐世界就过来把你盖住了、包围了
。
所以,如果理解的话,
就知道根本用不着我们动腿往极乐世界去
,其实是极乐世界来到我们身边。
是阿弥陀佛来迎接你。
你自己怎么去啊?“佛来迎接”,又有人理解为“佛来迎接我,然后我去到极乐世界了”。经文是这么说的,这是就凡夫的理解,这样说比较方便。其实,
阿弥陀佛来迎接,当下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
极乐世界并不是一个空间概念,或者说不简单是空间概念。佛来迎接的时候,我们当下悟入无生法忍,我们生命的维度、觉悟的维度空间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当下就在极乐世界当中,把这种状态叫作“往生”
。
所以,
往生其实是没有“生”的,也没有来和去的问题
。
当我们不了解弥陀的救度,在颠倒、迷惑当中,那就跟极乐世界隔了十万八千里,就是十万亿国土。当下一心称念,跟极乐世界哪有那么远啊?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就说“
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有多远?
就六个字那么远
。
“
西方非遥,开口便是
”,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在。又说“莫谓西方远,唯须十念心”,西方极乐世界并不远,“十念”就是指念佛之心,“乃至十念”,只要发心称名,当下“名事一体”,极乐世界就显现在这里。
也可以说,我们生存在三界六道的时空当中,而这当下就是极乐世界的隐形存在,不过是另外一种维度的存在。如果我们不念佛,这个维度就显示不出来。
当我们口称名号的时候,这个维度的存在就展示出来了
。
所以,这个念佛行根本就没有输掉什么。你说“我不会观佛”,那你有什么遗憾呢?
这个“名”里面就有观的所有一切“事”
,这是“以事从名”。
好乐修行观佛的人,他对“名”的概念相对弱化一些,他就觉得“我观想着对境”,这个“事”的概念更加强化一些。那么,观佛境能离开佛名吗?离开佛名之后观的是哪些“事”呢?
因为不持其名,这个“事”你没办法想它。
而且,当你想到这个“事”的时候,“名”就跟在后边,“哦,这是极乐世界的宝地,这是阿弥陀佛的宝楼,这是阿弥陀佛的弟子,这是阿弥陀佛的佛身,这是阿弥陀佛的光明,这是阿弥陀佛说法大音宣布……”,你观想的点点滴滴怎么能离开阿弥陀佛呢?
《楷定记》在这里说“以事从名”“以名从事”,语句是平衡的,但是它的意义不是完全对称、平等的。看它的利益,“称名者自见其事”“想事者要持其名”。
也就是说,
称名是正定之业,未必要观
,自然就有这个效果,就能见到种种观境的事相;但是修观佛的人一定要持名。
虽然有“名、事”互为相从的关系,
但是阿弥陀佛本愿之意是“以事从名”
。
因为观想种种境界比较难,所以佛陀的本愿力就把这一切事境功德收纳在名号当中,
以名号为主体
。
所以是名号度众生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目的是什么呢?
“
为闻即生
”,非常方便,闻到名号了,当下佛、菩萨、国土这三种庄严就在我们周围。也可以说,我们闻名念佛的当下,
我们整个人已经泡在了三种庄严的功德大宝海里
。
众生的佛性跟诸佛的佛性是毫无差别的。打个简单的比喻,诸佛所证悟的佛性境界如同大海,我们众生因为多了一重无明颠倒,所以,虽然我们的体性也是水,可是我们结成了冰。如果这个冰总是在寒冷的北极,或者总在寒冷的条件下,它不总是冰吗?
我们因为这一念无明颠倒的寒气结成冰之后,念念都在无明颠倒当中,这就成为“冰箱”了,凡夫众生就永远保持这个冰凉的温度,冰永远是很坚固的。
一声称念归命弥陀
,等于把冰块投到大海里去了,海水是温暖的,这个冰块投进去不就化了吗?
但是,在完全化开之前,我们都会顽固地坚持认定这块冰才是“我”,我们念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等于这个一两百斤的大冰块慢慢融化。有人说“我念佛了,干脆让我早点儿往生吧”,这个冰块还没化完,化完了才叫作“往生”,才叫作“来迎”。
等化成鸡蛋那么大的一块儿,已经是八十几岁了;再化成黄豆那么大的一粒,那时候就感觉预知时至,“快了,我要走了”;到最后没有了,那时候就见到阿弥陀佛来迎,最后化完了,这一化完就跟大海水完全成为一体了。本来冰、水就是一体的,最后融化了,完全融在大海当中。
闻名念佛等于是化去无明颠倒的寒冰
,当下念佛,当下投入弥陀的慈悲大海当中。
所以,这个利益是顿足的,
是顿时圆满的
;只是我们心中还有一点点儿没有化,时间还没到而已。
就无量劫的轮转来说,你今生念佛念个三十年、五十年,那不算什么,太短了,何况有的只念了三五年。像泰欣这个小朋友,也就念了两三天,还没念几声。当然,她的因缘就是这样的。
所以,阿弥陀佛给我们极大的方便,
这是易行道
。
但是群机就这么颠倒。“群机性”,他的根性“轻名重事,欲观事生”。这个“
轻名重事
”是我们在娑婆世界养成的臭脾气、坏毛病。
为什么?
在娑婆世界当然是这样,你说要给我大米,你得把米扛来,你光嘴上喊,我没见着。因为娑婆世界的一切东西都是假名,必须要有“事”。但是,“事”其实也是因缘和合的假名安立,然后在假名之上又另外分别一重名称,这就更加虚妄了,是虚妄当中的虚妄。
我们在娑婆世界无奈太多了,被欺骗得太多了。你喊“水”,水不能到口里;你喊“饭”,饭不能到肚子里。娑婆世界的所有一切,必须跟“事”亲自打交道,才能感到“事”的作用、相状,光喊名是不行的。
所以,
我们也容易拿这个概念来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名
,我们就觉得“‘名’总是虚的,‘事’才比较实”,所以往往“
轻名重事
”。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定是“欲观事生”,想自己修观佛三昧,“我能把极乐世界清清楚楚、明明朗朗地浮现在心中,宝树、宝池、宝楼等等,还有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这样的话,往生极乐世界还差不多”。想是想得好,可是“
观难成就
”。
“观”是难行道
,需要定机的功夫,即使是佛力加持也很难,这样恐怕不能立即达成往生。不像称名,当下就泡在大宝海里边,当下就往生决定了。
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好像这句名号是从我的心里、我的口中出来的。看相状是这样。
其实,当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整个人、整个身心就好像一个土豆掉进了箩筐里。“箩筐”是什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当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
我们整个身心就已经进了六字名号的口袋里了
,那你还能不往生?
阿弥陀佛提着一个六字名号的口袋,他等于是清洁工,娑婆世界是一个垃圾场,他到这里捡他的宝贝众生、宝贝佛子。他是自动化的,只要有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自动蹦进去了;
或者像吸尘器一样
,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把你吸进去了。
阿弥陀佛了解众生的根机,
众生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根机
,所以“轻名重事”。这样跟佛意之间就产生了落差,不顺佛愿,不顺佛意。
因为众生不了解,所以就随着自己的坏毛病,想当然、自以为是地弄一套。这样就需要有人来开导这样的众生,就需要中间有一个引导他转弯的人来,这个人就出现了,是谁呢?
释迦牟尼佛
。
释迦在中,引机归佛,以名从事,开方便门,摄事归名,唯标专念。
这里的解释特别好。
怎么叫“引机归佛”呢?
这个“机”他自己想一套,岔道了,往另外一个方向走,释迦牟尼佛过来引导他“往这边走”,这叫“引机”。
往哪里走?归到佛那边。
佛的意愿是“以事从名”
,给你这句名号,让你方便、顿超地往生;结果众生错了,“轻名重事”,所以释迦佛来引导我们要归依佛。释迦佛来引导众生归依佛,要先跟众生站在一边,先顺着众生这一边,他才能引导。
所以,释迦佛也是先“以名从事,开方便门”。这就像打太极拳一样,先顺着你的劲儿引导。这个“方便门”就是定散二善、十六观门,这是“以名从事”来开显的。
释迦佛这个太极拳打得好,他把你引导过来之后,就把你这股劲儿给化了,化了之后就牵引到他的立场上去。那怎么样呢?“摄事归名”。
“以名从事”,到了“事”这个角度,然后顺着这个“事”往后边一牵引,归到名号里边,所以说“
定散文中,唯标专念
”。“定散文”是“以名从事”而讲的;然后“摄事归名”,说“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这个太极拳打得好,这种顺化的引导非常漂亮。
“故先以名摄事,作念佛释”,这是直显阿弥陀佛的本愿。
“今乃依名开事,作观佛解”,这是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方便。“依名开事”,就是“又,言人、法者,是所观之境”。“人、法”是“名”,“所观之境”是“事”,
所以这是从“念佛”开出“观佛”
。
他这里说“作观佛解”,是通过观种种境界庄严,而理解阿弥陀佛的本愿悲心救度,从而归入专念弥陀名号,这叫“
作观佛解
”。
并不是说“作观佛行”
,不是直接拿观佛作为往生的行法,是通过观佛了解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叫“不虚作住持功德”,所谓: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所以,就知道十六观教门,虽然有三重次第,
即自力观、佛力观、愿力观
,但是究其本质来说,“克论其义”,它是观什么?是“正在观察六字名义”。
不是观依报、正报,说到底是观什么?观这六个字
。
理解这六个字,它的名、它的义到底是什么?这一切三严二十九种都是六字名义的展现。
所以,
观来观去都是归到六字名号
。
“
助成信心
”,“这么好的极乐世界,这么简便的往生方法,原来名号里面包含了三严二十九种所有这一切,原来我只要称名号,这所有一切大功德都归我所有”,这样念佛自然就有信心,往生的信愿自然就“万牛莫挽”。
《往生论》里说的“起观生信”,它的道理、意思跟这里是一样的。《往生论》里说“云何观?云何生信心?”,当然,生信心,一是由观生信,二是由闻生信,“
闻其名号,信心欢喜
”。
其实,
观三严二十九种和“闻其名号”是一模一样的
;只是“闻其名号”侧重于“
名
”,观三严二十九种侧重于“
事
”。
但是,名义一体,名事不分,就看各人的根机和好乐。
以佛度众生的善巧方便,最终的指向、利益、效果都是一样的。
所以,
“观佛”跟“闻名”并没有说哪一个高哪一个低
。如果就本愿来说,
“闻名”更顺佛本愿
,也更加适合我们绝大多数众生的根机。
所谓“观”,思维名号的功德利益,思维弥陀本愿救度的生起本末,这也是“观”的内容。观极乐依正种种功德庄严,如果不去思维理解弥陀本愿生起的本末、名号救度的义旨,那么这个“观”就还隔了一层。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之“观”字,包括他对十六观的理解,和诸师一对比就明白了,差得太多。诸师的解释都在浮表,就观说观,就事论事。而背后“
正在观察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义功德,助成信心
”这个角度,这是深层次的,是直透本源、本底的解释,诸师的眼睛根本就没看到这里。
这就像我们向地下勘探宝贝一样,如果钻头的硬度不够,钻到岩石的地方就堵住了,下不去了;金刚钻的力量特别大,不管什么岩石,直透达到底下。
诸师这个眼力、智慧力的钻头还不够,在定善、散善这个岩石的地方就被挡住了,只能看到这一层;善导大师的钻头就特别坚固有力,是金刚的,一直把定散二善这个凡夫自力为是的概念,把这个坚固的岩层直接打透,打到下面的地下水层,六字名号的法水就抽出来了。
▍
摘自:《观经疏楷定记》讲记
编辑|法雨流芳
制图|法雨流芳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