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注意:本文有大量剧透
如果你还没看过电影,可先收藏以后再看
《哪吒 之 魔童闹海》上映了,比起五年前《魔童降世》的盛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部剧情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生代哪吒故事,印象中传统的哪吒形象也全部被改写:
不平凡的降世、拜太乙为师得法宝、与龙王三太子的恩怨、谢罪自戕、莲座重生、斗龙闹海等等,
这些我们熟悉的意象在魔童哪吒里全都被赋予了崭新的诠释。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新版的魔童哪吒,那大概是 —— 我理想的父亲母亲和我和我兄弟要一起整顿职场了!
▍哪吒终于有娘了
《哪吒之魔童闹海》动画概念设计图,图片来源:豆瓣
在《魔童闹海》之前,你还有印象,哪吒的娘是谁吗?
稍稍能想起的恐怕是 TVB 版《封神榜》里苑琼丹饰演的殷十娘?可我相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比起哪吒他娘,更耳熟能详的是哪吒他爹。
哪吒原型最早出自佛典,
名为
「那吒俱伐罗」,是一位佛教护法神,受众人爱戴,他爹
是毗沙门天王,算是高官之后。
传入中国后,被本土有心人进行二创,最终给哪吒认下一位「新爹」—— 陈塘关总兵李靖,官小了点儿,但转头让他拜在阐教十二仙人之一的太乙真人门下,正式入了道门。
至于哪吒老妈的故事,讲得相对比较详细的恐怕是在《封神演义》的原本小说里,魔童哪吒母亲的设定也建立在此基础上。
小说中哪吒的母亲姓殷,对哪吒还算爱护有加,哪吒剔骨还肉自戕谢罪后,魂魄游荡于人间。在太乙真人的建议之下,哪吒托梦给母亲,恳请她帮忙建庙,引香火膜拜助他重塑肉身,结果殷夫人梦醒后和李靖说起此事,被李靖一口回绝,事情被搁置下来。没办法的哪吒只能几次三番入梦,央求母亲。
老话说的好,撒娇的男儿最好命,殷夫人挨不过儿子的吵闹,最终自己拿出多年的私房钱,出资捐了一座小庙,这才帮哪吒修成大半人形。
伐纣大战之时,李靖和三个儿子出征,殷夫人则独自隐居深山,避开战事。
殷夫人的形象在整个《封神演义》中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改编成影视剧之后,着墨相当少。
而在《魔童闹海》里,殷夫人的戏份可以说承担起了整个故事最重要的哭点。
新版哪吒里,她不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也不是以夫为纲听凭他人摆布的封建女性。殷夫人不但武功高强是和李靖共同镇守陈塘关的战士,甚至也有一定仙术修为,能力够与妖兽一战。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哪吒生而为魔,六亲不认,只知道破坏和毁灭,殷夫人毫无保留地接受,儿子咬她不松口,她本能说出的也是:儿啊,别怕,娘在这儿;得知儿子三年后会遭雷劈,殷夫人想的是能快乐地活三年也好……
正是这份无条件的接纳帮哪吒退除魔性,修出人类的情感和心性。
哪吒天生神力,其他人都因为凡人之躯难以承受,避之唯恐不及,殷夫人当然也心里害怕,但仍然披上盔甲尽全力和哪吒玩死亡踢毽子游戏;而唯一能打扰她和儿子之间相处的例外,只有陈塘关遭遇凶险,那时她才不得不在做好本职工作和陪伴儿子之间做出选择。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虽然身穿古代服饰,但殷夫人更像一位新时代的职场妈妈,明知艰难和不可为,还要努力地维持某种平衡。我们常说职场妈妈要维持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其实可能更准确的说法是,女性在尝试维持做个理想他者(儿子的母亲,丈夫的妻子)和实现自我(职业进步,个人成长)之间的平衡。
哪吒的娘给出了一个太过理想完美的答案,她没有无名无姓退居幕后,而是选择成为大战中最重要的战力之一,既全了自己的志向,又为心爱的儿子做了坚实后盾。
《魔童闹海》里,
整个主角团,
敖丙、哪吒两家人被一锅端,
在炼丹炉中重聚,
哪吒和敖丙都中了南极仙翁的穿心咒,浑身被尖刺刺穿无法动弹,只待被炼成丹药的命运。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东海龙王见了儿子,上前拥抱却吃痛躲开,可殷夫人实实在在顶下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深深拥抱哪吒。
哪怕你满身是刺,哪怕承受刺骨锥心之痛,也要穿过重重困障最终拥抱你的,只有你妈了。
最俗套却也最朴素的真情最动人,就好像《星际穿越》最终带领主角穿越黑洞死亡之境的是一个爱字,这个新年,殷夫人用母亲的深爱赚走了所有人的泪水,也用她的身陨换来哪吒冲破穿心咒,完成了肉身最后的进化,从藕粉团升级为完全体。
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哪吒之魔童闹海》概念设计图,图片来源:
豆瓣
▍一代爹有一代爹的「爹味」
如果说殷夫人是在新版哪吒里才有了真身,那李靖则是在新版里才有了个人样儿。
《封神演义》里,哪吒得罪龙王,李靖为了息事宁人,逼迫儿子自杀谢罪。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后,李靖担心后患无穷,又想方设法阻止哪吒复活。
在他心里,也许一开始还把哪吒当成儿子,但当他发现 7 岁的儿子有着超凡若圣的能力后,一阵后怕,他开始把哪吒看成不知天高地厚的惹事鬼,是扫把星,是倒霉催,赶紧把这个烫手山芋碾碎才好。也难怪,毕竟是各位书家强塞给他的儿子。李靖何止不像一个合格的父亲,他的所作所为简直有点不像个人了。
开始给李靖形象加分的是 1979 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故事里的李靖变得更像一个封建时代的普通父亲,他有血有肉,对儿子有爱,但不多,不够他冲破世俗礼教的桎梏,跨过封建官僚思想的阻碍去支持和相信他的儿子。
发现妻子生了个肉球他一心想要斩杀,但看它幻化成人,小鼻子小眼儿有些可爱,就速速收了宝剑;得知儿子抽了三太子的龙筋和龙族结怨,他不关心事情的真相,只是担心事情闹大,自己一介凡人、普通武官,怎么有能力与天龙对抗;
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要求交出哪吒,李靖虽然也是胆小怕事的性格,不敢强硬地对峙争取,甚至举剑想要手刃亲子,但最后还是因为怜爱儿子没忍心下手,儿子的一句爹爹,让他失去所有力气和手段,刀扔了,人也萎了颓了……
哪吒复生后他再也没有出现,仿佛与哪吒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哪吒闹海》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比起《封神演义》里那个不仁不义的爹,《哪吒闹海》里的李靖多了几分人气,他对儿子有疼爱,对陈塘关百姓有责任,但本性中仍有懦弱和无能的成分,既担心儿子的性命,又无力反抗上位者忧虑整个陈塘关被儿子连累。进,没有骨气挺身反抗官僚迫害。退,不能果断止损承担责任。总之,我现在没辙,你们自生自灭吧。
到了《魔童降世》,当全村人都认定哪吒是妖怪掳走孩子时,李靖凭着儿子手里剩下的黏液,甚至无需言语交流,就断定儿子是被冤枉的以身相护;
李靖,《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知道儿子必经一道死劫,《封神演义》里的爹施展手段确保儿子死得透透的;《哪吒闹海》里的爹无所作为,以为儿子死了就够够的;而《魔童》里的爹,求得换命符,以命换命,想要杀我李靖儿子,No No No No 的!
这也是第一次,一个闯祸的孩子,自始至终都有人护着了。
父亲提供坚定的信任和支持,
母亲带来无条件的接纳与涵容,
有爹疼,
有娘爱,21 世纪诞生的哪吒,过上了当代每个孩子理想的生活 —— 一段父母都没有缺席的童年。
除了李靖,故事中还有一位意义非凡的爹 —— 东海龙王敖光。
在魔童的世界观里,哪吒与敖丙,一为魔丸,一为灵珠,本是一卵双生,最后被生生分开,投胎在不同的家庭里。
两人不但一改之前的传统设定,从不是敌对而是友人,而且看似
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更像是同一人的一体两面。
哪吒大部分剧情是幼童形态,好似一个人的童年时期,而敖丙则更像是一个青春期的青年形象。
如果说哪吒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里尝试探究「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我是被期待的吗?
我的存在是合理的吗?
」,那敖丙则在和父亲敖光的关系中思考「我想要过一个怎样的人生,我应以完成他人愿望为己任吗?
我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是什么?
」
魔童里的龙族不再是天庭重臣,能肆无忌惮的兴风作浪,他们本为妖族,为了族人安危投靠天庭,结果还是被踩在脚下,拿来当镇妖锁链使,不说是永世不得超生至少也是永无翻身之日吧。
敖丙这个漏网之龙成为了那个「全村的希望」,被寄予厚望,要为全族的复兴负责。
敖丙的境遇可能是不少中国孩子更熟悉的,从小到大,有多少人的人生是受父母的期待影响,又有多少人分得开那些重大的人生选择,是出于自己的愿望还是父母的期盼使然。我们看似是一个又一个人,可谁的背上,没有隐约背负如山的父母呢?
《魔童降世》中有一段重担加身的具象画面:被锁困海底的万千龙族,每条龙都卸下自己身上最硬的龙鳞送给敖丙。这副坚硬的铠甲附在敖丙身上,是保护,又何尝不是负担呢?毕竟,敖光就曾直白告诫:你的成败,关乎全族命运。
累死敖丙了。
肩负全族使命,他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内心的选择,和自己唯一的挚友拔刀相向。
到了《魔童闹海》里,和哪吒共同经历两次生死、短暂共用同一具身体的敖丙,也彻底看透了神仙的虚假,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心只想着为家族荣耀考公。当然这可能也和他终于考上了有关吧,得到了,就发现没什么好的。
总之,他一番纠结之下最终做出了忠于内心的选择。此刻也是敖光的高光时刻,前面对儿子的护佑当然够温柔有力,但爱是保护,更是放手。敖光真正让父爱这个词闪闪发光的还是此时的反思与清醒。
他终于学会
放下自己未完成的执念,放下所谓的「为你好」,
尊重儿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理想,允许龙族的敖丙做回属于自己的敖丙
。他对敖丙说的那段话,不知道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理想画面:
你的路还需你去闯。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承认自己的有限,认同儿子的潜能,
放手给他自由选择的机会,还儿子一个自主完整不受干扰的人生。
敖光的「爹味」让人动容,值得一个拥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哪吒」
父亲、母亲的形象都在新《哪吒》里实现了理想化的描绘,哪吒本人也是。
一直以来,哪吒的关键词便是反叛。
尤其是
不少人都将「剔骨还肉」解读为对中国传统父权社会的反抗。可真的回看出处《封神演义》,就发现这里面被后人投射美化的成分更多。
《读库 1701》里曾经收录过一篇介绍《哪吒闹海》动画电影制作始末的文章《想你时你在闹海》,里面有对哪吒这个角色演变的理解,文中说: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充满了「仗势欺人、无理取闹」的意味。本就性格乖张的哪吒仗着自己是「灵珠子应运下世」,杀伤人命是为了「磨炼本性」「完成劫数」,更加「有恃无恐」。《封神演义》第十二回,哪吒不过是因为天气炎热,到海边用混天绫蘸水洗澡,却不知道这法宝的巨大威力能够撼动龙宫。一场误会因巡海夜叉与哪吒双方出言不逊而造成火拼。哪吒一气之下打死了夜叉和龙太子敖丙,还说什么「便打死他二命也是小事」。
可以说,早期的哪吒,身份更像是一个仗势欺人的官二代熊孩子,无理闹海的事迹,也让李靖对他的厌恶具有某种合理性,毕竟这个儿子可太会闯祸了。虽有
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决绝,但难免让人感慨他的命运某种意义上也是哪吒的「咎由自取」。
到了上美影厂制作《哪吒闹海》的时候,新中国质朴的创作者们给《哪吒闹海》寻了一个更合理的由头:
影片《哪吒闹海》在序幕部分对龙王兴风作浪、贪婪残忍的交代,为的就是让哪吒在后面闹得「有情有理」。这样一来,夜叉强抢童男童女,哪吒先礼后兵,草包夜叉的大败而回引出「小霸王」敖丙的闪亮登场,一切顺理成章。
哪吒不但打死敖丙,还抽了龙筋准备用来「给爹爹系盔甲」。不料,龙王上门兴师问罪,借着「天生龙种」已死的既成事实和自身的权威,搞得李靖诚惶诚恐、左右为难。
最后还是哪吒,掷地有声,以死明志,换来了陈塘关片刻的安宁。
「老妖龙你听着,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许你们祸害别人。」
故事中哪吒的自刎,也不再像剔骨还肉,掺杂那么多被父母抛弃的愤恨,更多地是作为人的朴素正义感,是对世俗不公的抗争,是心系苍生的舍生取义,是与父母划清界限,一人承担责任的勇气。
《哪吒闹海》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可惜哪吒的牺牲,换来的是龙王要求陈塘关继续供奉童男童女的消息。这也才有了后续哪吒莲座重生,屠龙闹海的故事。
那场战事,既是为自己的复仇,更是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在《哪吒闹海》里,哪吒反叛者的形象才更加鲜明和让人信服。这也是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精细的舞美设计之下,有魅力的人物塑造始终是作品长青的关键。
《哪吒闹海》剧照,图片来源:
豆瓣
在《魔童闹海》里,导演组还对当年的经典形象做了致敬,设计了失去肉身的敖丙附在哪吒身上的新形象,当两个灵魂交替控制身体,不少人感慨这才是正版的哪吒。
79 年的哪吒虽有孩童天真的一面,但那种古希腊英雄式的悲剧气质,让他看起来遥不可及
更具神性。而魔童哪吒
加
入了更多普通人的烟火气,自始至终,你都觉得他像个受了委屈的邻家孩子。
想和同龄人玩耍,却被孤立排斥;被村人冤枉,他控制不了愤怒出手伤人,一点都不完美。
他也知道自己不够好,
黑
眼圈
、朝天鼻
、
牙不齐、没规矩
,
和我们这些荧幕外的凡人一样,容貌焦虑。有了敖丙正版的对比,这种焦虑更加严重。被玉虚宫的修仙人诟病长相,他在意回怼;要和两位哥哥打仙界视频电话,他害怕哥哥们不喜欢自己,就强行让敖丙现身顶上,只为了让两个哥哥看见更标致的哪吒……
《魔童闹海》电影概念设定图,图片来源:
豆瓣
要出远门,母亲来送行想要来个拥抱,他害羞不好意思,说着又不是见不到了,别扭着转头就逃,没想到一语成谶,再见面就是和母亲的死别。
而罪魁祸首,正是那满口道德正义的仙人。
生为魔童的哪吒、妖龙族出身的敖丙、兽类幻化的申公豹,这些原来看似敌对的人,在这里都被同样的诅咒束缚:我什么恶事都没做,凭什么只因我出身非人,你天道就要损我灭我。那些所谓仙人,虚伪懈怠不干人事,却因为天生种族高贵,就可以豁免罪责颐指气使?
哪吒闹海,闹得是救世的正义;魔童闹海,争得是改
命的生路。
哪吒的身上,有太多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印记,有我们的困境、缺陷,
也有太多我们渴望而不可及的幸运,有神力,有法宝,还有能坚定站在一起并肩作战的亲人、师傅、同伴。
这也是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让无数人热血沸腾的地方吧,魔童哪吒仿佛每个人心中理想的自我,不但有
不服气、不认命
的誓死决心,也真的有和天命抗争的底气和光环。
五年时间确实不白等,
不算糊弄人
的剧情,精细到极致的特效制作,留给人无限遐想的设定,让观众投入真情实感的魅力角色,处处都让人感叹,中国真的有不输好莱坞的动画电影了。
不只是在精神内核上讲出千般万般值得琢磨的细节,更重要的是在电影结束之后,我们仍然能把心收回到具体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未来命运走向上。
就比如我看电影的时候就一直纳闷儿呢,殷夫人亲切地管哪吒叫「吒儿」,那…… 她管哪吒的两个哥哥金吒、木吒都叫啥呢?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
本文作者:想吃海鲜的废废
我们是读小库
一个陪伴孩子和家长一起长大的童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