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月14日)下午,央行公布了2017年第一个月的核心金融数据,抛出四大疑点:
一是M2同比增速有点小,资金收紧还是宽松?
二是M1和M2“剪刀差”回落快,泡沫还在吗?
三是1月新增信贷这么低,与房地产调控有关?
四是表外融资猛增1.7万亿,将压制债券利率上升?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3%,同比低了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同比增长14.5%。M1和M2的“剪刀差”出现回落,不再像去年动辄高达15个百分点以上的“剪刀差”。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
M2的同比增速,代表着央行发钞票的速度,M2同比增速跟GDP同比增速之差,可以看做是货币贬值速度。
2016年,央行曾两次踩下刹车,分别在4月和10月控制货币增速。10月到12月,M2增速分别是11.6%、11.4%和11.3%,尤其12月的增速创下新低。
春节前,央行曾大量投放短期货币,但目前从11.3%的增速数据看来,M2增速仍保持12月水平并未反弹,资金并未见宽松。
广义货币(M2)增长11.3%,狭义货币(M1)增长14.5%,两者之间的“剪刀差”只有3.2个百分点,不再像去年动辄高达15个百分点以上的“剪刀差”。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和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净投放现金1.83万亿元。
M1的增速明显快过M2,代表企业拿到银行贷款之后并未增加投资实业,而是将货币以活期存款方式持有。
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57.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5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6个和2.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少增5635亿元。
“剪刀差”越小,结合存款数据,说明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比例就更高。相对而言流向虚拟经济(比如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的比例更小,这说明资产泡沫越小,有利于上半年经济延续企稳势头。
1月新增信贷这么低 与房地产调控有关?
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14.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9个和2.7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
民生固收分析称,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低于预期,主要原因在于1月春节工作日减少、春节临近贷款需求季节性下降以及后期央行监管干预所致,但仍高于近三年季节性均值。
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2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
分析认为,这表明房地产市场热度不减,不排除地产调控继续加码,也有可能部分城市优惠房贷利率取消前,居民突击购房。民生固收则认为,主要由前期积压房贷释放所致。
另外,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52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799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104亿美元,同比下降1.6%,当月外币贷款增加246亿美元。
数据显示,2017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说明表外融资增长了1.7万亿。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刘东亮表示,表外融资中除债券显著减少外,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等均大幅增加,应与债市低迷和表内贷款受到指导有关,迫使企业转向表外非标融资有关。
中金固收表示,1月份金融数据发布,其中贷款和非标融资延续回升势头,但债券在金融去杠杆环境下继续出现净减少。贷款和非标的猛增,显示银行在负债成本上升的环境中,转向配置收益率更高的资产来覆盖成本,银行表内外的非标配置有回升迹象,当然非标回升也与目前开始限制房地产和城投平台发债有关。尽管目前整体社融增量创历史新高,但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未来社融的增长仍可能逐步放缓。
民生银行首席分析师温彬表示,表内控制以后,需求会从表内转到表外,一些贷款转到了类信贷融资,主要是表内表外的转移。具体而言,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企业债与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都有接近20%的增长。信贷增量同比去年下降并不太准确,只是体现的融资形式不同。
此外,表内票据大幅减少4532亿,民生固收认为这可能与银行应对央行信贷额度监管有关,中长期贷款高增长以及高于去年同期与近三年季节性均值水平表明目前实体投融资需求仍然强劲。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刘东亮表示,对债券市场而言,融资高增带来经济企稳延续,货币政策继续偏紧则会带来资金面难以实质性宽松,利率走廊继续上行的风险挥之不去,一系列监管政策仍引而不发,多个利空因素尚未释放充分,债市仍有进一步下跌的风险,此时抄底仍需谨慎。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