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吴晓求:金融风险进入资本不足和透明度风险并存的时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黄斌 ,江昱妍
“中国金融正发生历史性的结构性调整。”7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2017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中表示,中国金融结构性的调整、结构性变动趋势非常明显,“结构性变革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金融资产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来自于证券化的金融资产比重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在迅速的提升。”
吴晓求称,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也预示着中国金融风险发生了变异,中国金融风险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过去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金融机构的资本不足的风险,所以在过去相当长时期里,中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是放在资本充足上。”吴晓求说,如今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资本不足风险过度到资本不足和透明度风险并存的时代,是因为证券化金融资产财富管理的基石资产,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透明,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结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我想这是重大的变化,这预示着中国的金融监管在做改革。”
此外,吴晓求还表示,科技对金融的渗透,以及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亦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新特征,与前述“结构性调整”共同构成了中国金融体系历史转型时期的三大标志。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来宾、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老师、同学,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国际货币论坛,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的发布,我仅人民大学对今年的论坛以及报告的发布表示热烈的祝贺。今年的论坛主要是集中讨论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金融监管改革和金融稳定。我们会有来自欧洲、美洲、亚洲和中国的著名学者来讨论这些问题。
论坛有六年的时间,是原人民大学校长一起创办的,在我国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关于国际金融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见解,对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对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对完善全球货币体系和推动国际金融结构改革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建议。
人民大学在中国是一所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学,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中国处在领先的地位,尤其是在经济学、法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新闻传播、马克思理论等方面在我国都处在领先的水平。金融研究是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在全国处在领先和领导的地位,人民大学在金融学科有很多重要的论坛,国际货币论坛是其中的代表。
中国金融处在转型期、敏感期,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它使得中国的金融进入到一个重大的转型历史时期,这些重大的转型历史时期的标志有三点:
一是中国金融结构正在悄然历史性的发生一些结构性的调整和革命。中国金融结构性的调整、结构性变动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给予了中国金融体系大调整时代的来临,结构性变革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金融资产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来自于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比重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在迅速的提升,无论是从哪个口径来看,是宽的、中的、窄的口径我们都发现它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金融结构的变化预示着中国金融的功能在发生转型,我们将逐步的由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将慢慢的转变成融资和投资并重的金融体系,未来会慢慢成为以投资或财富管理为主的金融体系,这是基于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而带来的金融功能的升级换代。与此同时,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也预示着中国金融风险发生了变异,中国金融风险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过去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金融机构的资本不足的风险,所以在过去相当长时期里中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是放在资本充足上,也就是说资本充足成为中国金融企业管理的基石,以此来展开设计其他的准则,这是基于中国金融体系是一个传统金融体系而设定的,今天中国金融体系悄然发生变化风险也发生了变化,这个风险有资本不足风险过度到资本不足和透明度风险并存的时代,是因为证券化金融资产财富管理的基石资产,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透明,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结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我想这是重大的变化,这预示着中国的金融监管在做改革。
二是中国金融处在转型期的第二个特征,是科技对中国金融深刻的影响,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科技如此渗透到金融,科技对金融的渗透使得金融基因发生了突变,它会使得传统的金融理论无法解释一系列的现象,科技对金融的深刻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传统金融理论,也给这一代金融学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传统金融一整套的理论是非常固化的、非常物理化的,它是基于非常物理化的金融业态而形成的。科技对金融的影响使得金融的物理业态已经渐行渐远,它已经跨越了物理和时间的限制,跨越了时空限制,使得金融的业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必须要站在未来的角度来看待科技对金融的影响,我们的金融监管必须顺应科技对金融的推动作用,而不是阻止科技对金融的渗透,我们不要试图让中国金融回到传统金融的框架上去。
三是中国金融敏感时期是从来没像今天这样中国金融越来越国际化,它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在与日俱增,虽然中国经济已经跨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心,我们的金融还离国际舞台中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中国金融离国际金融中心的舞台是不远了。
所以这三个预示着中国金融处在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改革必须顺应这些变化,而不是阻止这些变化,我们必须推动中国金融结构的变革,以此提升中国金融的竞争力和金融功能的改善,我们必须要推进科技对中国金融的深度影响,如果中国金融在全球金融体系中还有值得炫耀的地方,那就是科技金融,我们在其他地方很难处在领先的地位,是因为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们对新的金融业态是抱着宽容监管的态度,所以推动了中国金融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才会有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新的支付业态的蓬勃发展,现在其他的金融业态还处在探索之中,作为金融新的支付业态我们实现了弯道超车,我们在这个领域我们处在领先的地位,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它跨越了卡时代,我们经过了卡的时代我的确正在跨越卡的时代,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中国社会会慢慢进入无现金时代,这对整个货币发行制度对我们的货币政策也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所以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我对中国金融的监管、这种宽容的监管、探索式的监管给予高度的评价,如果我们监管是扼杀创新的监管,那就是一种腐朽的力量,显而易见我们的监管不是这样的监管,我们是允许探索的监管,所以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进步的力量。
而如果说创新是没有监管的创新,那就是疯长的野草。所以真正有发展的创新一定是有监管的创新,只不过这个创新是要允许它有探索的时间,离开了监管创新就会一地鸡毛,这两者之间是动态的关系。
基于这些看法我们必须要推动中国金融的变革,因为基础发生了变化,而它的上层、它的监管的结构和模式也应该发生变化和调整,尤其是2015年中国发生了股市危机,引起人们的深度思考,虽然这场股市危机有错综复杂的原因,但是监管角色的错位、监管功能的不到位以及对监管的深度理解不够,我认为有密切的关系,以及关于监管的方法和理念我认为都存在严重的缺陷,我始终认为金融监管最重要的理念是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原理是逆周期,从来没有顺周期。我们很多的监管都是顺周期监管,事实上这是违背了基本常识。我们要形成逆周期的监管理念,要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监管指标和准则,必须研究中国金融机构架构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此来确定基于中国金融现实的监管的架构,我们不要制定那些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不能基于落后的传统制定的准则,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所以监管的改革摆在面前,据说这两天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我作为一个学者猜想可能要把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效率是有关系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有希望的大国,中国的金融是一个有希望的金融,中国金融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只是时间问题,人民币是全球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员也只是时间问题,是从流动性和市场的角度,今天已经成为重要一员。我想未来成为全球货币体系里面重要一员的时代以及中国金融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时代,已经不远了,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
更多金融市场分析,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我的小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