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内容仍然为王。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的最终落脚点是用户思维。只有紧紧围绕用户需求的内容生产,才是传统媒体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牢固树立用户思维,找准用户群体,打造出让用户尖叫的内容产品,才能提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创造并沉淀出最大的品牌价值。
那么传统媒体的用户到底是谁?如何让他们满意?
一是围绕党委政府,创新内容生产和加工传播模式,把服务做得高大上
党媒姓党,绝对忠诚。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来说,最重要的用户是地方党委政府,地方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就是核心用户!媒体要站在党的立场,服务用户,把自上而下听领导话变成自下而上的用户服务。关键是创新内容生产和加工传播模式,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盯紧群众需求和政府意愿的交接点,多思考角度转换,多做策划文章,让新闻的力量和社会前进的力量产生共振,让党委政府满意、群众满意。
以2016年为例,萧山日报采编工作紧紧围绕G20杭州峰会,讲好萧山故事。从年后第一天上班的誓师大会到G20峰会举办,抓住几个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先后推出四大系列专题报道,刊发特别报道专版130多个,生动反映全区上下抢抓G20重大机遇,努力推进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美丽萧山建设的新气象、新风貌,赢得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萧山日报》探索出了自己的服务之道: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模式,在纸媒大篇幅刊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政府量身打造定制式服务。如全案策划并落地执行宣传湘湖三期开园暨第七届萧山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成为萧山当年度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区级层面的大型活动,得到区领导和主办方的高度认可。萧山网开发萧山网络问政平台,打造24小时网上不下班的政府;建设萧山舆情信息中心,利用大数据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围绕潜在用户,打好慈善公益温暖牌,把服务做细做深
对区域传统媒体来说,如果把党和政府看成是魂(核心用户),那么老百姓就是根(潜在用户),只有抓住了这两者,才能牢固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根基,缺一不可。任何时候,老百姓的需求都应是媒体关注的焦点。现在一些媒体过多关注鸡毛蒜皮及偷盗抢杀的事情,就把那些温暖人心的东西抛到了脑后。而恰恰是这些温暖人心、充满正能量的内容产品,最能打动老百姓的心。打好慈善和公益的温暖牌,是传统媒体手中另一把独门武器,也是把潜在用户打造成目标用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重视公益板块,联合社会力量组建公益组织联盟,开展公益活动,践行社会责任,成功筹建萧山抗战纪念馆、策划“温暖从江行”等大型活动。运作两年来,“萧报公益”已成为老百姓向社会求助、困难群体寻求温暖的平台。开设多年的“爱心班车”“爱心年夜饭”、热线进社区等已成为报社的公益品牌。2016年公益板块深入社区,挖掘“身边的最美”,用小人物的闪光故事引起百姓的共鸣。同时进一步延伸服务功能,报社自有公益组织与民政局社会工作创新基地启动深度合作。一方面进一步做强公益活动,另一方面为政府推广“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三社联动”模式,提供活动策划、宣传等服务内容,全面优化社会服务。
三是打造UGC平台,让用户参与内容创造,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黏性
UGC(用户创造内容)不是新媒体的专利,传统媒体更早就有。针对不同的目标用户,开辟不同的板块,让用户参与到报纸内容的创造中来,通过内容创造增加用户的体验感、成就感以及与报纸的亲近感,让人们因为这样的连接,成为报纸最忠诚的朋友,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还可能是用户。
《萧山日报》十年如一日始终保留充满人文情怀的副刊园地,让本地用户创造内容,在大浪淘沙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为市民摄影爱好者提供“你拍我拍”版面,成立市民摄影联合会,提高摄友的互动度、参与度和黏合度,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推出《老爸老妈》周刊,成立老爸老妈俱乐部,激发老爸老妈们参与、倾诉及展示的欲望,吸引了一大批老年粉丝。对学生作品的用户创作,我们同样坚持不懈。每周一期“小记者”专版,全部发表孩子们的活动文章和照片,一张报纸三代看,报纸不仅成为发表的平台,更成为小记者家庭的一个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