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常常会询问自己“何为生命教育”?我想当然地以为生命教育就是有关于生命的教育,就像桃园市桃园社区大学的郭碧味老师所说“内容涵盖出生、成长、亲情、友情、爱情、家庭、抗逆力、衰老、死亡等”。但这次为期十八天的台湾生命教育之旅却让我意识到上述这些仅仅是生命教育的躯体,而不是生命教育的灵魂。所谓的灵魂,不仅需要授课者以“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教学方式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也需要听课者真真切切地经历、感悟、与反思那些独属于自己的生命历程。
这十八天的行程,从高雄开始,经过台南、台中、彰化、民雄、花莲、台北、苗栗,最后在桃园结束,遇到二十三位可爱的人,旅程从入世到出世,覆盖了出生、成长、衰老、临终、和死亡的全生命过程,真真正正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生命教育之旅。
在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的雷爱民老师的引荐下,我本欲只去拜访纪洁芳老师,没想到纪老师却很热烈地向我介绍了许多台湾的生命教育相关的机构,并问我想不想去参观学习,于是,一场不期而遇的生命教育之旅开启了。当然,这场旅行的第一站始于12月7日,在高雄与纪老师、张淑美老师的相见。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纪洁芳老师,但是纪老师却让我感受到了仿若相识十几年的老友重见的热情。
我们本来约的7点半到8点之间见面,我准备7点半下楼,但是纪老师7点20分就到了我住的旅店。前台打电话告知纪老师的到来时,我正预备下楼,心想:“纪老师真的好遵守时间,也好重视这次见面”。下楼,看见八十岁的纪老师拄着助行器的瞬间,就非常直接的、被来自另一个生命的真诚和热烈所深深地打动。这样的真诚,具体来说,就是一位之前没见过面、也不曾了解过的老师,从联系上开始,就为我张罗各种机构的联络人,安排接下来前往台北等地的拜访生命教育机构的行程,甚至早早把行程细无巨细写在纸上,见面的时候把写着行程的纸张交给我,还一一给我口头详细介绍,还叮嘱我何时和联络人联系、几点到这些机构、怎么坐车、这些联络人的学术背景和人生经历等等,还给我带了小零食和许多生命教育有关的书籍。这些种种,真的很温暖,一种被生命温暖生命的感觉。
和张老师也是12月6日才约好见面的事宜,百忙之中在周末抽空,也是早早就骑着车子过来,也带了书,还让我这个“小孩”别管“大人”事抢着把早餐的钱付了,让我和纪老师先去餐厅等待,让我倍感温暖。吃早餐期间,也有打电话给为我们牵线搭桥的雷爱民老师,告诉他我们已经相见。我想这通电话就是人与人间的羁绊已经实现传递的具象化表达。最后纪老师教了我欧式的贴脸告别礼仪,左脸、右脸相贴,然后拥抱,纪老师说这样的拥抱方式会使拥抱和告别更有温度。
就像纪老师说,不止我一个人被这样对待,她也这样对待其他学生。同时,她也曾这样被她老师对待过。在生命教育之旅的第一站,就以一种很直观的方式直击我的灵魂深处,教会我:生命教育实际上就是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其核心在于师生传承,以及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
生命之始:出生
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一个把期待让多个宗教在一个地方交流的博物馆,也是一个在百货超市楼上的博物馆,也就是在世俗事物之上的出世世界。据说,博物馆的设计师为了让参访者有一种从入世到出世的体验,把电梯灯光设计成从底部百货超市升上博物馆的过程中一路变亮,就意味着逐渐上天堂的感觉,出了电梯门,就会看见“百千法门,同归方寸”几个大字(方寸,即心灵),意为“千百种佛法门径,同归于方寸之心”。当你有了一颗信仰的心,决心脱离世俗,走入信仰的旅程,就意味着你的新生。
随后的水墙,水流至上而下缓缓流下。通常,基督教会用水为新生儿进行洗礼,意味着对新生儿的祝福;另一方面,在许多宗教中,水是用来洗涤污秽,认为可以洗净人身体及灵魂上的罪恶,让人重获新生。
用双手擦过水流而过,冲刷掉了污秽,也洗涤了心灵。
生命之成长:犯错与哀伤
1. 励志中学:播下爱的种子
当然,人在成长旅途中难免会犯错,而造成犯错的因素往往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贫穷的家庭,有的是经常吵架的父母,有的是犯罪的家庭,有的是虽然能与家人一起但父母却很少表达爱、与孩子沟通;而犯罪有时并不是因为不重视感情,往往是因为在缺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过分重视友情的爱和温暖,为了回报过去朋友的帮助,而替人顶罪。我想,一个在爱的灌溉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从未感受到被爱,就很难理解“爱”,也就无法懂得爱自己和爱他人,最终的结果就是走入歧途。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这些孩子,而是需要给这群犯罪的未成年孩子一些改正的机会,去感受爱,去学习爱,甚至能够在未来创造爱。励志中学,就是这样一个学校——不仅仅是未成年人矫正学校,更是一所用爱接住迷途学生的学校。
走进励志中学,映入眼帘的是一所与正常学校无差的学校大楼,在校长的引导下,进入了校长办公室,工作人员给我们端上孩子们自己手工制作的糖果和点心,看着这些精致的点心,想起空空校长书中写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摆脱理所当然的硬头脑才行,在这里,谈「生涯」规划、谈「生命」态度,对孩子们而言极有可能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因为,孩子面对的是三餐温饱、是家庭暴力、是经济困顿、是家破人亡、是真真实实的「生存」危机。首要之急,是要帮孩子的快乐和尊严找回来,让孩子有「存在」感,有「未来」感,让孩子知道他是OK的、他是有价值的、他是可以的、他是值得被爱的。”而这些手工制作的糖果和点心,正是慢慢教给孩子们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重建信心,建立自己的梦想,更帮助他们掌握未来重新返回社会的能力。
我们也看了拍摄的学生们的故事,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孩子过去即使在家,和父亲、妹妹一起吃饭,也就仅仅是坐在一起吃饭,全程没有任何交流,平日里三个人、三个房间、各干各的事。终于,孩子因为犯错进了励志中学,父亲每周做好孩子喜欢的菜,风雨无阻,为了省钱骑着摩托车往返600多公里的路,给孩子送去满满爱意的饭菜;在拍摄这个纪录片当天,正好刮风下雨,孩子则全程跟着父亲走了这段路。影片的末尾,孩子也逐渐懂得了父亲那沉默却又深沉的爱。
当然,更加打动我的是,真正接触到励志中学的孩子和老师们。我们一行五人坐着车驶入高大的大门,下车后,便见到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正在操场上上课,A老师让他们向我们问好,让孩子们跳起了街舞向我们展示才艺,还有让孩子们一个个作自我介绍,有的孩子提及他们想做烘焙师,有的想继续读书,有的孩子已经考了包括烘焙师证在内的几个证书。在纪老师的带领下,包括伟斌老师、薰凤老师、叶老师、以及我的五人都给予了孩子们拥抱和鼓励。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想孩子们能感受到许多来自陌生人的爱和鼓励,也许或多或少能过弥补之前缺失的爱。
后来,也进了三个教室,看了孩子们的舞蹈表演,听了孩子们的歌唱和团队伴奏,听校长说,这些舞蹈都是孩子们看着舞蹈视频自学,并且自己编排的舞蹈;而这些音乐则是孩子们自己写歌词、自己编曲、自行组队进行乐器伴奏和演出。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孩子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泪水流下,有一位学生就自动走去钢琴边上,为讲故事的孩子伴奏,用自己的方式安抚同伴。我想:这正是校长所谓的,这里的孩子的竞争也是良性竞争,所比较的是“谁给予同伴的爱更多”。正是在“爱”的环境下,才能够激发出这些孩子们内心中的善良与互助,去创造爱。
看着这些孩子在舞蹈过程中,展示出来的自信和笑容,真的很为她们开心,甚至有孩子因为我们的掌声而害羞;听着孩子们歌声里那渴望被爱、渴望被社会重新接受的声音,却让我思考:我们的社会是否应该对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多一些宽容?空空校长说:“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出去后都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相反有的孩子会二次进入这个矫正机构,但是我觉得励志中学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底种下了。”听说励志中学中,有孩子发病起来,就会误伤人,有一位老师曾紧紧抱住发病的学生,不顾孩子不断敲击背部,耐心地安抚她,最后孩子被安抚了,但老师的肋骨却被打断了。我想,在各位老师的爱的浇灌下,孩子们慢慢在心底也植入了来自励志的爱的种子,变得乐观、开朗、也充满了爱。也许这些种子会在未来的某天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也或许不会,但至少给孩子们种下了爱的可能性。来自励志中学充满爱的记忆一定能在未来陪伴他们走过风雨,给予他们无尽的勇气和力量,孩子们会知道他们不是被世界抛弃的,而是仍然有人爱着他们。
2.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的愈花园
成长的过程不仅有犯错,也会有失去和哀伤,这时,也就需要疗愈。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的愈花园,就是一个可以用于哀伤疗愈的地方。
愈花园全名为悲伤疗愈花园,是协助人们面对失落、悲伤与生命转化的心灵花园,鼓励人们发生哀伤事件时,能学习自我照护或者求助之道,善用哀伤的权利以及开发心灵的工具以开垦荒凉空无的心田。我在张正昌老师的介绍下,了解到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的愈花园分为自我照护区、心灵谘商区与和解花园区,并以象征哀伤流动过程的曲折水道连接花园起始处的眼泪池、上述三个区域、以及末尾处的心愿池。
自我照护区包含1)模拟日本枯山水意境的冥想区域,人们通过冥想对哀伤进行反思和回顾,并通过枯山水意境的冥想连接自我与宇宙自然的生命力量,实现自我疗愈;2)园艺自我疗愈区域,人们通过种植植物找到生命的意义,连接自我与自然,并通过建立这种连接找到对生的眷恋;3)半边脸的泪痕雕像,意味着流泪也是一种疗愈方式,只有半边脸意味着另外半边脸还有无数种可能情绪(比如济公的半边笑半边哭脸)。这些自我照护的方式也是悲伤疗愈的第一步。
被自我照护区半包围着的是模拟眼泪流出的眼泪池,眼泪池一路流淌形成一条宽恕大道,有五个步奏:回忆(通过回忆伤害事件,克服因伤害事件带来的恐惧或愤怒)-同理(站在伤害你的人的角度,理解他做出伤害行为的原因)-赠礼(原谅并祝福伤害你的人)-承诺(承诺原谅和祝福对方)-坚持(若愤怒情绪反复出现,要重复宽恕的五个步奏,坚持宽恕)。不过,我觉得有些事情虽然可以不恨,但却是不可原谅和宽恕。从眼泪池出来的水流经过各种桥洞,树上飘下的叶子会被水流冲过弯弯的河道,还会被桥洞卡住,如果叶子代表着悲伤,那么弯曲的河道和卡住树叶的桥洞也意味着悲伤的治愈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反复的。
宽恕大道的两边,则有用树木作围墙设置的隐蔽空间,这就是心灵谘商区,是协助哀伤着处理失落与悲伤的区域,提供悲伤咨询和与他人谈心所需的私人空间。除此之外,还有供大团体悲伤辅导和举行追思仪式的追思平台。在追思平台旁边还有天堂电话亭,你可以在这里打电话给那些已经往生的亲人或者朋友,和TA诉说你的思念和喜怒哀乐。
在追思平台遥望对面,是一堵黑色的写满各种角色的墙,这便是家庭追思丘,和耶路撒冷的哭墙类似,是追思的地方。墙上的各种往生角色包括爸爸、妈妈、孙女、孙子、老婆、老师、哥哥、妹妹、祖父、祖母、同学等等,令人意外的是还有宠物。在宠物角色底下的地面有着“台北护理健康大学”校犬的墓碑(刻有所有往生校犬的名字),校犬去世后,学生们会在这里为校犬举办追悼会。在追思丘前边,有一个雕像,是一位女士为了缅怀父亲而特意捐赠的雕像,雕刻的正是一位正在追思的女孩形象。
最后就是和解花园区,有心愿墙和亭子,意味着与悲伤、愤怒和解后的新生、互信的友谊、真诚祥和的心灵和人际成长。
走在愈花园里,可以时常看见漫步的人们,邓明宇老师曾说:“愈花园是开放的,如果人们不了解愈花园的设计内涵,很容易只把它作为普通的花园。但在我们生死与健康心理谘商系,会时常运用愈花园作为活动教学的场所。”对于愈花园的活动教学方式,邓老师介绍道:可以在枯山水冥想区,办沙盘疗愈活动;在进门的石头处,堆叠石头或者放置蜡烛以表对亲人的思念;在泪痕雕塑下,摆放纸船或者写着字的卡片,人们可以抽不同的卡片,按照卡片上写的文字,一边思考,一边走在宽恕大道上,对哀伤事件进行反思;在河流处,让学生把写着哀伤故事的纸船放入水中,顺流而下,再由其他学生在河的另一端接住纸船,把故事念出来,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告诉写哀伤故事的学生,意味着有另一个人接住了哀伤故事学生的哀伤,这时这个哀伤的学生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哀伤;在平台处做团体分享;在最后的和解花园区的心愿墙上写下祝福等。当然,在愈花园中带学生做哀伤疗愈的教学活动时,不一定每一位学生都有经历亲人的死亡事件,但是由于人生当中,失去(lose)事件不止包括死亡事件,也包括失败或者失恋等事件,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失去事件进行反思。
当生命历经了成长、壮年、中年,就会逐渐衰老,进入老年期。当生命进入无法自理、需要他人照护的阶段,也许就会入住养老机构。台中的菩提仁爱之家老人长照大楼便是这样一所照护长者的机构,但与一般养老机构不同的是,仁爱之家是和佛教结合得很紧密的养老机构,即将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与老龄照料紧密结合。也因此,仁爱之家除了拥有普通养老机构都会有的部门——长照组、社工组、总务组、财务组以外,还多了法务组。所谓的法务组并不是指法律事务,而是指佛法事务,主要开展祈祷法会、精神安慰。其中,祈祷法会会包括定期行解(念佛共修、佛学讲座、佛教故事课程、浴佛、念佛超度法会等)、举行早晚课(包括诵经念佛等)、法务训练;精神安慰包括住民个案辅导(了解住民信仰以排忧解难)、灵性关怀、其他宗教信仰院民的访视,正是这些宗教上的灵性关怀给予了长者终极意义上的关怀。当然,一位长者若想有尊严地老去,仅有心灵上的关怀是不够的,也需要身体上的健康,而仁爱之家的旁边兼有医院和寺庙,这样的硬件组合则构成了一种“身心医养”的照护模式。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法务事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临终助念,也就是帮助临终的患者提起佛号,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样的助念可以帮助临终者安宁地往生。郭宗旻老师说:“我们用很多时间准备考试、准备结婚、准备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却对于死亡这件事却很少做准备。”我想,宗教的灵性关怀正好弥补了许多人对死亡准备的缺失。
在仁爱之家学习佛教的老龄照料实践和临终关怀实践的同时,我想起了高雄佛光山之行时,如川法师所说(大致意思,不是原话,而是加上我自己理解的内容):“佛教的临终关怀,其实不能说是临终,它其实是从人出生就开始,它更像是一种生命关怀,是一种全人、全程的生命关怀。从生命之初,就应该开始关怀,不仅仅因为人类终点就是死亡,更是因为死亡不确定地出现在人生的每一个时刻,所以我们不能等到老了、临终了,才进行关怀。”我想,从生命历程视角来看,童年的死亡教育也会深刻影响到老年时期,那么临终关怀、生命教育的时间长度,就必须延长。
1. 苗栗的仁德医专
苗栗的仁德医专就有这样一种生命体验课,可以让年轻的医专的生命关怀事业科学生或者殡葬相关的从业人员体验死亡,体悟生命。生命关怀事业科的学生多数在毕业后会从事礼仪师职业,为了让学生们能过更好地为客户服务,需要让学生先体验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往生者的临终心情和家属的心理。
为了增加死亡体验的真实感,仁德医专还专门设计了一间死亡体验教室,也就是摆放“棺木”的教室。我很有幸,在张孟桃老师的引领下,简单了解了生命体验活动的流程。张老师说:“学校很重视生命体验课,为了应对课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比如面对死亡场景而产生的悲伤和恐惧心理,课程老师一定要是取得相关证照的专业人士。”在体验正式开始前,需要向学生进行流程说明和资料填写,明确告知学生活动中会有换寿衣和躺棺木的活动,如果有禁忌的人可能需要避免报名。
确认参加体验课的学生会直接进入体验准备室进行仪容整理(也就是换寿衣)、拍摄“遗照”与活动引导。接下来,便进入临终关怀教室,在抒情音乐的背景下,在摆放着装着自己“遗照”、写着“墓志铭”与“出生死亡年份”的“墓碑”的桌子上,写下自己的遗嘱。随后,就进入死亡体验教室,进行死亡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扮演“往生者”,有人扮演帮助体验死亡的“小天使”,这些小天使不会让“往生者”孤单地体验死亡;“往生者”需要在“棺木”(里有经过佛祖祝福的枕头、以及紧急情况按钮)里躺上一小段时间,而且躺进去后,需要把“棺木”完全盖上,让“棺木”内完全黑暗;随后,由课程老师进行情景引导与回顾人生,对死亡进行反思。通常,在“棺木”打开后,会有体验者哭泣,这时候,大家就在课程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身心调整与重生;体验者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悟“还好,这不是一次真的死亡”,这种死而复生的体验往往会让体验者更加珍爱生命。随后,大家便来到多功能奠礼堂进行生死话别与回馈。再到悲伤辅导室,进行身心整理与活动讨论,最终达到一种赋归和走向新生的状态。
很幸运,我在张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死亡”,躺入“棺木”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害怕和恐惧,也许是因为我曾经也为他人做过模拟葬礼的游戏,因此会提前有心理准备。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了医专的遗体处理教学教室、学生自行设计的丧葬用品、宠物丧葬的教学教室;当然,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仁德医专生命关怀事业科系所在大楼的楼梯每一层都会有关于“死亡”的句子,张老师介绍道:“这是全校唯一的设计,走在这样的楼梯上会让人反思生命。”
临终时若要获得安宁,不仅仅需要年轻时的生命教育和终极关怀,更需要临终之时的硬件设施和人性关怀。我有幸参观了台北荣民总医院和慈济医院的安宁病房,分别是大德病房和心莲病房。
托苏逸玲督导的福,拜访了位于二十一楼的台北荣民总医院的大德病房,16个床位,有非常宽敞明亮的活动间、空中走廊、空中花园、祷告室、会心室、洗澡房和意味着精神不息的人造流水景观,其中,会心室用于家庭会议;祷告室是多功能的,可以依据不同信仰更换配置;在空中小花园和空中走廊不仅可以俯瞰台北市,还有桌椅供患者和家属共享美好时光。听说大德病房内还有一只名为“欧巴”的辅助治疗犬,陪伴患者生命的最后时光,给予他们温暖。我在大德病房的时候,还听一位志工说“刚刚有一位患者在她给他剪指甲的时候往生了”,我想应该是没有痛苦地往生吧。然后就看见有助念的师傅步履匆匆过来,准备为逝者助念。后来,在拜访佛教莲花基金会时,通过陈湘溱老师的介绍,得知他们所培养的佛教临床宗教师、安宁志工、灵性关怀员也都有在荣民总医院服务。
除了大德病房,台北荣民总医院最打动我的,其实是医院一楼的布局:除了信息处和患者等候处,更有一个舞台、播放着美丽风景的大屏幕、摆放着钢琴的舞台、巨大的圣诞树、还有日用品应有尽有的生活广场。苏督导解释:“医院不应该只有病痛,更应该有生活。”当天下午,在荣民总医院一楼,我看见这样一副场景:坐在轮椅上的患者和陪伴的家属,一起在舞台边上驻足,旁边有圣诞树想陪,听着一位小姐姐演奏钢琴,看着大屏幕;舞台四周也有不少患者驻足听音乐。我想:“听音乐的时候,患者和家属是被安慰到的,也是可以暂时忘记病痛,享受生活的。”
心莲病房的护理长江青纯用一下午的时间向我细致地讲解了心莲病房。在青纯姐的带领下,我看见可以用来给患者心灵支持的房间,比如佛堂。虽然慈济是佛教组织,但是却也很贴心地为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徒布置了房间,比如会在房间里贴上箭头为伊斯兰教徒指出朝圣的方向,比如房间里有可移动的十字架。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慈济对各种信仰的尊重。
心莲病房中还有在使用中的自动洗澡仪器,能用移动的防水小床把患者从房间移到洗澡间,再通过小床和浴缸升降的配合把患者放进水里,全程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移动。患者躺在浴缸的小床中,抬头就能看见画出来的蓝天白云,听着房间鸟语花香的音乐,泡着澡,就觉得很享受。很难想象终末期的临终患者也能够安安心心地洗一次正经的澡。
在公共区域的墙上不仅挂有患者们的画作,还画着【手望相树】,树上的手掌是按照患者的手掌裁剪的,上边写着家人的祝福。如果患者往生,家人可以选择把“手掌”拿回去,也可以选择留下。因为每个手掌上都藏有植物的种子,拿回去的手掌种下去就可以长出植物,家人就可以睹“植物”思人,而不同颜色的纸张有不同的植物种子。
用移动门隔开的家庭会议室和公共空间
(图中的移动门是打开的)
心莲病房的室内空间利用也很好,家庭会议室和公共空间是打通的,中间用可移动的门隔开。如果需要隐私空间开家庭会议,就可以把可移动的门都拉上,就成了独立小房间。在病房外的走廊尽头的落地窗前,还很细心地为家人摆上椅子,供家人边看窗外美景边休息,桌子上还有未来信箱,家人可以给未来写信,心莲病房工作人员会按家属要求的未来期限寄出信件。
除了走廊尽头的落地窗可供欣赏美景,还有空中小花园,家属可以连着病床把患者推到空中小花园(斜坡设计)。还有令人惊喜的是,安宁病房的对面是妇产科、婴儿室、小儿加护病房,旁边是轻安居(失智症日间病房),同一栋楼生老病死全都包括。我本来以为是故意安排的,但青纯姐和我介绍这也是她们后来才发现的一个布局。
当然,心莲病房还专门设有咖啡厅、志工工作台等等,每周固定的时间会有咖啡师来煮咖啡,青纯姐说:“志愿者是安宁照护中很重要的一环,因此会给予志愿者们一个空间很大的工作台。”
慈济的心莲病房,不仅平时会有芳香疗法、大爱手疗法、娱乐疗法、园艺疗法、宠物疗法、经脉音疗,也会帮临终患者实现心愿,比如带恶性肿瘤的患者长途跋涉回家;比如在患者离世前,与孩子所在的学校沟通,提前在病房里为即将毕业的孩子举办特殊的毕业典礼,典礼结束后半小时内患者就离开人世;比如在空中花园帮助患者完成露营的心愿,整个家族的人都来了,晚上患者一家四口一起露营。
我有问青纯姐:“你们带患者出去圆梦是很有可能中途发生意外的,有让患者和家属签免责书吗?”青纯姐的回答是:“没有,因为我觉得我们和患者之间是相互的。但是我们有为陪同的医护和患者买保险,让出意外后总有一些保障。”
慈济医院除了做病房的安宁,还有居家安宁和共照。但是由于居家安宁的环境更加复杂,且通常需要单兵作业,所以一般不会让新手做居家安宁,只会让已经培训过且有经验的人来做居家安宁。
为了实现临终患者的安宁,我觉得青纯姐说得很对:“不择手段,就对了”“当下无常,每一步都要珍惜”“该做的一样都不能少,不该做的就尽量减少”“安宁最重要的是一群人如何照顾一群人,而硬件设施则是想有就能有了。”
死亡,有时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相反,也意味着生命的开始。大体老师,也就是已经往生的遗体捐献志愿者,虽然已逝,但却用善意延续了生命的价值;他们虽然无言,却以他们的身躯作为医学生的教学的题材,成为了一位无言良师;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能更多地培养医生,去救治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再次有了“生”的可能。
我在这次的生命教育之旅中,前往静思堂看了慈济大体老师的介绍视频,视频中说:“无言良师的教育是对人体构造的第一次认识,更是一场生命教育。”虽然无言良师无言,慈济大学的医学生们在解剖大体老师前也并不认识他和他的家属,但是因为大体老师的大爱和医学生的教学需求,让双方有了认识的可能。“无言良师生前说当学生在自己身上动刀的时候就是自己愿望实现的时候,家属感恩学生实现了大体老师的愿望。”面对大体老师和家属的大爱,学生们也用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感恩:在解剖大体老师前,学生们要前往大体老师的家对家属进行家访,了解大体老师的生平,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解大体老师的生平,学生们会记得“自己所解剖的大体老师曾经也鲜活地活过”。教学结束,会由学生为大体老师亲自缝合伤口、穿衣,甚至由医学生们打扫火葬场,送大体老师最后一程。最后,大体老师的骨灰盒会与佛像一起供奉在大舍堂。我想:大体老师和家属的大爱,以及学生们的感恩是一场双向奔赴,正是这样一场双向奔赴,完成了世间最美好的生命与爱的接力。
视频中,一位慈济大学教解剖学的曾老师说:“我一辈子用嘴教解剖学,但最后一次,我要用我的身体来教解剖。”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的内心深处,“春蚕到死丝未尽”,曾老师是一位真正用生命教学的老师,我想:他将用他的大爱浇灌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很有幸,在一楼的时候,也亲眼见到了这位还在教解剖学的老师,非常感恩。
看完视频,还在吴彬安老师的夫人和金子师姑的陪伴下,去拜访了慈济大学的大舍楼和大舍堂,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了被冷藏着的大体老师,看见他们无言地躺着,没有害怕,只有感恩。摆放着各位大体老师骨灰盒的大舍堂非常明亮和开阔,是一种能让人感受到温度的地方。
这场生命教育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个体的生命过程、爱的流动、以及生命的接力与传承,也是我个人的一次成长。当然,这次行程中,除了来自生命教育的体悟,更有台南郑成功绕境的文化体验、特色美食的味觉享受、还有苏逸玲督导的书法展。也许在1月9日,还将重返励志中学观赏红尘菩提地方戏剧的精彩演出。总之,感恩这次旅途中所遇到的各位老师,是他们用无微不至的温暖和热情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和生命教育现状,也是他们让我更深地理解了“爱是相互的,只有用生命才能真正影响生命”这句话的内涵。
纪洁芳老师:我有话要说
初次见到圆源,很惊讶于她年纪轻轻却有丰富的求学经历。圆源在大学二年级就参加了临终关怀志愿者,累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她的本科是社会学,研究生在美国攻读老龄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因遭遇疫情就在线上为美国老年人做心理评估,回国后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博士班攻读伦理学专业,从事老龄伦理的相关研究。在这期间,前往肯尼亚参观小学教育,前往以色列在相关机构学习情绪与认知相关的课程和在养老机构实习,前往罗马参加世界哲学大会,目前作为台湾中正大学的交换学生,已在台湾研习了一个学期。又观察圆源知书达礼、待人处世谦和、做学问严谨、能吃苦耐劳、积极奋发,让人觉得真所谓“英雄出少年”也,这样的人才让人觉得要倍加爱惜和栽培。相信这次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务的专访对她有所帮助,但限于她停留的时间只能做如此安排,如果圆源下次再来,将安排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的生命教育观摩教学,老人安养照护机构参观,警察机构对于生命关怀的培训,生命关怀热线实作的参访,及生命教育书籍出版机构的参观等。有机会更希望她能参加美国等国家地区的包括美国死亡教育与辅导协会(Association on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简称ADEC)及美国自杀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Suicidology, 简称AAS)在内的各种生死教育学会的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