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确丧”,是小确幸这个词的反转。如果说小而确定的幸福(比如每天可以泡个澡,每天可以吃碗猪油拌饭)能够让人对生活抱有一点期待,那么小而确定的沮丧时刻(喜欢的那个人不会喜欢我,工作还行但也不够好),就精准地概括了我们大部分不快乐的日常生活。那些持续发生不会消失、也不会带来重大后果的烦恼。
从“葛优瘫”到如今的“丧”文化,似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在讨论。但正如美国曾经“垮掉的一代”已经成长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日本的“宽松世代”激发出更多创意与可能,UC大数据想用这份“丧”文化报告告诉你,这些创造出一股亚文化的年轻人们,不过是将此作为对生活的反思和幽默,对困境的反抗与排解。
压力重重的年轻一代,开起了“丧”玩笑
UC大数据显示,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曾经被打上“叛逆”标签的80后们成为了丧文化中的主流群体,占比高达50.41%。大多已经成为“人生赢家”的70后们则看上去格外逍遥。
而在地域分布上,似乎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较内地更加“压力山大”,排名前十的地区中,东部沿海地区占了4个,广东更是以16.5%的占比高居榜首。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直被人们认为安逸至极的天府之国成都,竟然在关注热度城市中位居第二,北上广深也无一例外全部入榜。
同时加班强度越大的职业,对“丧”文化的敏感程度也就越高。尽管互联网从业者们工资高得往往令旁人眼红,但其中的心酸或许也就只有自己知道了。相较之下,向来清心寡欲的科研人员显然每天过得更加快乐,丧气指数仅为0.43%。
小确丧了怎么办?一起干了这碗鸡汤!
尽管如今人们对心灵鸡汤采取更审慎的态度,但是UC大数据发现,多喝“鸡汤”实属排解内心郁结的一剂良药。这或许也是“鸡汤”长盛不衰的奥秘之一吧。
有意思的是,最关注“丧”的80后们,已经成为了鸡汤阅读的主流人群,仅次于他们的父辈60后们,占比达41.42%。而极度反感鸡汤的90后们可以说平时生活中几乎不读鸡汤类读物。
同时,一边刷着“丧”段子一边喝“鸡汤”的矛盾体也遍布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继续领跑。看来“鸡汤”这种自我调节方式,不论在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UC大数据显示,保险从业者与房产中介的确是最爱读鸡汤的两大职业,占比分别达到了22%与20%。而科研人员仍旧如一股清流般排名垫底,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知做科研”。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当然,UC大数据认为,“丧”文化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一种网络流行亚文化,是因为它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话术、行为,并从这种颓废之中展露出同压力重重的生活进行对抗的乐观心态。
经过统计,UC大数据总结了丧文化中最为流行的5个句子。从这些句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尽管它们表面都流露出消极厌世、得过且过的颓丧,但这也是面临生活、工作压力的年轻人们,一种自嘲、娱乐、笑对人生的态度。在说完“反正明天也不会好过”之后,仍旧用饱满的精神面对明天的朝阳。
同时这种自嘲式心态,也延续到了他们的日常行为之中。从资讯热度上来看,拖延症、熬夜、宅等,是当下年轻人的普遍状态。“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也成为了不少80后、90后的座右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尽管爱拖延、爱熬夜,却仍旧能够保证每项工作完成得足够完美。尽管大家嘴上都说着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最后却又义无反顾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当然,UC大数据也为那些“感觉身体被掏空”的80后、90后们准备了一份诚意满满的歌单。夜深人静时一首一首的听过去,或许能够对人生,对生活多一份感悟,更加勇敢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如果能给自己放个假,他们会选择在哪里落脚?
热度显示,大理、青海湖、拉萨、兰州、成都,这些在民谣中常常出现的意向,已经是年轻一代国内度假的首选目的地,对于他们来说,来到这些地方,也许能够让自己尽可能地去接近民谣中所描述的弹琴唱歌再喝杯小酒的生活,暂时忘记不那么美好的生活琐碎、工作烦扰。
同时,他们也会偶尔奢侈一把,来一场出国游。距离近、手续少的济州岛、芽庄、清迈、芭提雅、尼泊尔等成为了海外热门目的地。这些地方有青山绿水,有碧海蓝天,尼泊尔近年来更是以“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国家”,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之所向。
UC大数据从这些热门目的地中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这些地区,无一不是带有“闲适”“轻松”“慢生活”的标签,“对自己好一点”这一年轻人的至理名言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印证。
丧文化想表达的,不过是一个“负负得正”的永恒定理
UC大数据经过对丧文化背后原因的梳理发现,中年危机、单身、房价高、996、加班成了造成大家感到很丧的主要原因。这也同此前丧文化的主流人群——80后、90后的忧虑相吻合。同时这五个问题,也是当下社会人们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
伴随着这些问题与压力而来的,自然是内心的颓废与深夜的失眠。UC大数据在对常用关键词进行统计之后发现,颓废、失眠是最高频词汇,接下来便是沮丧、宣泄、扎心、幽默,颇有些苦中作乐的意味在其中。
事实上,从这份报告中,UC大数据发现,这个群体普遍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有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不需要天天加班,也不必过于悠闲,既能够开心玩耍又能够乐观生活。尽管天天抱怨着“身体被掏空”、“不想加班”,但他们仍旧愿意用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在其中不断提升自我。
而面对着比父辈们更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怪罪社会,仅仅只是借助丧文化进行自我疏导,这样可爱的年轻人,我们又为什么要责备他们这偶尔只发泄给自己的负能量呢?且把丧文化看做这些年轻人对社会小小地撒了个娇吧。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当你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就是UC大数据看到的丧文化本质,与各位负重前行的青年们共勉。
End
为了让大家能有更多的好文章可以阅读,36大数据联合华章图书共同推出「祈文奖励计划」,该计划将奖励每个月对大数据行业贡献(翻译or投稿)最多的用户中选出最前面的10名小伙伴,统一送出华章图书邮递最新计算机图书一本。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点击查看:你投稿,我送书,「祈文奖励计划」活动详情>>>
如果有人质疑大数据?不妨把这两个视频转给他
视频:大数据到底是什么 都说干大数据挣钱 1分钟告诉你都在干什么
人人都需要知道 关于大数据最常见的10个问题
从底层到应用,那些数据人的必备技能
如何高效地学好 R?
一个程序员怎样才算精通Python?
排名前50的开源Web爬虫用于数据挖掘
33款可用来抓数据的开源爬虫软件工具
在中国我们如何收集数据?全球数据收集大教程
PPT:数据可视化,到底该用什么软件来展示数据?
干货|电信运营商数据价值跨行业运营的现状与思考
大数据分析的集中化之路 建设银行大数据应用实践PPT
【实战PPT】看工商银行如何利用大数据洞察客户心声?
六步,让你用Excel做出强大漂亮的数据地图
数据商业的崛起 解密中国大数据第一股——国双
双11剁手幕后的阿里“黑科技” OceanBase/金融云架构/ODPS/dataV
金融行业大数据用户画像实践
“
讲述大数据在金融、电信、工业、商业、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移动互联网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以中立、客观、专业、可信赖的态度,多层次、多维度地影响着最广泛的大数据人群
搜索「36大数据」或输入36dsj.com查看更多内容。
投稿/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