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子君的碎碎念
手中钱腰间肉胯下D(划掉)足下路,均不让我心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王子君的碎碎念

沉闷的上半年

王子君的碎碎念  · 公众号  ·  · 2024-06-25 00:07

正文

私信反复拷打我更新,但出差真的很烦啊铁汁。
不过毕竟发了广告,今夜强更之。

老规矩,聊经济。
说实话挺不想聊经济的,因为今年经济太特么闷了。
例如今年618,星图数据说全网卖了7428亿。去年7987亿,今年就跌500亿,是不是还行?
屁。去年星图统计的是5月31号晚8点至6月18号晚12点,今年统计的是5月20号晚8点至6月18号晚12点。
时间多了三分之一,交易量还跌500亿。实际跌幅到底是多少,一想就麻。

不说宏观的,说点微观的。
上周和长三角一老友打电话,他家做印染的,大吐苦水:
一,地方强推产业升级,他一个纺织类的天天想怎么能和新能源挂钩;
二,频繁倒查历史税务问题。
第一块苦水好理解:地方为了完成产业KPI,把好政策和指标留给新兴产业,不沾边的则要付出相对高成本甚至清退。这对于本地传统产业又是一道鬼门关。
老友那边的玩法是:当地以环保名义整顿这些传统产业的老园区,然后地方出面在旁边搞个新园区。要么你是新兴产业,可以廉价租金入驻;要么你完成每亩XX万的纳税指标;要么你交至少老园区3倍的租金。
强制腾笼换鸟。咱现在还是有很多领导相信:只要文件发得勤,产业自己就会起飞。

第二块苦水,可能很多小胖友会疑惑:清查税务、补缴历史欠税不是好事么?法治呀?
怎么说呢,现实确实不是非黑即白,中间大块大块的灰。
以前B站上有个东子的内部演讲,把咱这的企业税问题说得很透(不过500万播放那个貌似被和谐了)。我简述一下:

一,咱税负不算低;
10年时周天勇算过,彼时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在34%左右,偏高于发展中国家的18%到25%区间;陈志武也算过:95年时财税收入占GDP的11%,到10年上升到21%;
09年福布斯曾有篇报道,称咱这“税负痛苦指数世界第二”。当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都出来驳斥,但至少承认宏观税负在30%左右。
分歧点在于“土地出让到底算不算税”,不过我觉得现在已经不用争论了。
由于咱这70%以上是间接税,消费者感知不强。但从我个人经验来看,如果每个环节都合规纳税,很多产业连起步的机会都没有。
就算到今天,很多产业依然微利。你让他们给员工合规交社保,老板少买点车房,可能还能咬咬牙;你让他们全流程合规纳税,不夸张地说,我认识的企业至少七成得立马关门。
我国大量企业的利润率并不支持名义税率的全面执行,所以说多数都能查出税务问题。

二,乱收费。
咱这是不是高税负,还能吵一吵。但长年的收费罚款乱象是不用吵的,事实。
直到今天,你在很多城市开个实体门店,依然能体验到“一个月内四五个部门上门收钱”的刺激。
个人红包及购物卡、本地巧立名目收费、过度罚款、暗中指定采购、甚至亲友入股。
胖友就有个灵魂发问:如果倒查,当年这些敲竹杠能退么?
东子有个看法:当年的电商红利之一,就是收钱衙门不方便查网店,找不到人;于是不纳税缴费的平台有了先天低价优势。
很多企业其实已经缴过“税”了。至于这钱是归公还是归官,这不是企业能决定的。

三,和现有经济形势不符。
以前我就聊过税务问题,观点没变:宽税基、低税负、强执行,缺一不可。
确实应该人人都纳税,但前提是纳税的人越多、每个人收的就该越少(即使考虑累进),不与民争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基于公平的强征收。
尤其是经济放缓下想搞强征收,一定先更低税负再更宽税基。而且要像廉政公署那样既往不咎,别搞追溯。
这里面不仅有成本考虑,还有信任。你先让利并让相当长一段时间,企业才会信你是在搞长久的税制改革;你不肯吃亏到处搞钱,企业乃至民间只会认为你一心谋财,没有法治只有便宜从事。
财税乃国本,财税一定要体现国家信用。
过去的税收,其实是国企和少数民企的“特权”。大量中小微企业和地方形成默契:我们做出你们最需要的就业和本地交易量,你们给一个灰色地带让我赚夹缝钱。
现在旧规疑似打破、新规未立,很多民企是有不安的。

例如我那位胖友现在的想法:先努力看能不能戴上新兴产业的帽子;如果不能,家族开会,看要不要全面收摊。
他收摊还能做富家翁,他厂子里百来号人就只能“回归”社会了。
至于产业转移,这事根本不在他考虑范围内。这种产业上亿的实业老板很清楚:实业想长久,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本地关系上(他就是当地入协鼓掌的);而他已经没有精力去开发一个新的地方关系、去摸新规则了。
总之,5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3.2%、土地出让收入下降27.4%。如果没有强力干预,恐怕各地“借汝头一用”的财税行为会更多。

老规矩:自己怎么办?
一,努力上岸。
多数人的抗打击能力远比自己想象的脆弱,能进体制就进体制。尤其非名校的,哪怕三支一扶。
虽然有很多地方的体制内已经几个月只发基本工资了,但体制内的工资依然是各地的最高优先级。
一是越困难越要维持队伍稳定;二是,我近一年见证了某地方为了发工资公然挪用了专款,然后摆烂。相比起稳定错误,不少地方已经不在乎犯财务错误了。
二,顺应低价趋势,平价消费品,最好尾货。
进入二季度,低价竞争已经是标配,现在基本都在靠尾货血拼。
破产清算企业和中小厂的库存、大厂尾货、临期食品、外贸白牌供应链,这些商品还有竞争力。库存价或BOM单加8%到10%拿货,加价50%到100%左右出货。
别指望走正常电商平台,基本只能走私域。
文科生就业其实可以看看这些私域电商,虽然道德上难受点(这里面割韭菜的太多),但起码有饭吃。
三,政府持续投资类。
前沿的有新能源和大数据,保就业的有城市基建更新和水电燃气。
不过这块有点门槛,各凭本事和家庭关系吧。
四,降本增效大类。
接触到某地产企业,爆雷边缘地方反复救济,但居然掏得出钱去搞工商业储能(就是楼宇里建个超大充电宝,白天用便宜的绿电并存起来,晚上供电省火电费)。
理由是:账算明白了,确实能省钱,那就咬咬牙做。
同理,身边几个做企业信息化的小团队也还勉强活着,因为他们的东西确实能帮企业少招些人(科技的另一面,但这类需要和行业绑定)。
还有在外面搞各种企业AI的(偏客服或介绍类)、定向行业文书AI的。每单几块十几块,赚个国内搜索引擎拉胯的价差,也算增效。
甚至有个小胖友搞老爱情动作片4K修复的。娘希匹这个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归类,新技术带来新需求?
总之,降本最优,增效次之,小额高频交易最佳。

最后,尽管前景不佳、还有一堆敲锣打鼓的,但还是要有信心。
我的信心很简单:不是那些新闻稿,而是14亿人,且其中大量实实在在比我们80后更聪明更良善的小胖友们。他们之间有无穷未来。
而政策总归是会被倒逼的。因为眼下很多数据差到一个水平,谋权者表面重外实则惧内,不婚不育不房这种最普遍的冷漠是最强力的推动。
普通人要做的是灵活柔软、屈而不馁、守身待时。
记得保持运动并给我的广告点赞~

PS:这次的推荐,私信里一老哥强烈要求星宫一花。
年轻了点...不过看在星宫老师一线阵营的腿部曲线,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