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斋延禧 金石永宣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
秦明
一、引言
金石学作为专门之学始于宋代并呈现繁荣景象。元、明两代金石之学衰颓。至清代,金石学发展迅猛,犹如奇峰突起,成为一时显学。其时,由于金石价值备受重视,寻访、考古活动异常活跃,出土器物日益增多。从事金石研究的学者中,或淹通经史,或精于小学,或笃嗜鉴赏,其中不乏博学通才,兼善数学。金石研究的范围亦已全面扩大,研究体例,已臻完善。重要著述的数量超过一千四百部,以石刻著作最多,研究体例亦最完善,大致分为存目、跋尾、录文、摹图、摹字、义例、分地、分代、通纂、综论等方面。清末,金石学达到鼎盛,碑刻研究对书法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金石学者对金石研究逐步深入,众多碑刻文字所蕴含的艺术特质日益凸现出来。乾嘉以降,发掘书学内容已逐步成为金石研究的重要内容,至道咸时期,碑刻研究几乎成为书学研究的基础。
民国时期,受西方近代考古学的影响,传统金石学从“四部之学”转型为“七科之学”,由从属史学发展为一门具有独立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论》、朱剑心《金石学》、陆和九《中国金石学讲义》最具代表性,它们从现代学术理论方法上对传统金石学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是近代金石学相对于传统金石学理论研究格局的一大突破。这三部金石学著作在编写方法和体例上颇为相近,但又各具特色。
[1]
因此,民国时期的金石学,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进而民国时期的碑帖鉴藏,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萧山朱氏与欧斋石墨
朱翼盦先生讳文钧(1882~1937),字幼平,浙江萧山人(今属杭州)。生于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正月十三日,卒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年)五月十九日。笃嗜金石,博学精鉴,有力收罗,于是一时之石墨善本,咸归插架。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先生即被聘为特约专门委员,负责文物审查、鉴定之任。生前曾与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有约,将其所藏全部碑帖归诸国家博物院中,冀以永久保藏,不致散失。但不久先生弃世,卢沟桥事变起,京津沦陷,此约未能实现。1952年,先生哲嗣朱家济、家濂、家源、家溍兄弟四人秉承遗志,由翼盦先生夫人张藼祗女士率领,举所藏全部碑帖七百余种一千余件无偿捐赠,化私为公,泽被后人。经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调拨,悉数入故宫博物院保藏。
[2]
启功先生为之赞曰:“近代石墨之藏,无或逾此完且美也。”
[3]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朱翼盦先生先后有十余个斋号,即宝峻斋、天玺双碑馆、欧斋、云麓斋、六唐人斋、宝襄斋、双玉函斋、介祉堂、倚山阁、岩岩室、破山园等。前四者皆与所收藏的善本碑帖有关。其中,“欧斋”即取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先生收得之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是先生晚年最为钟爱的。如《景贤大师身塔记》先生识语云:“壬申(1932年)秋七月得北宋拓本原石未经重开醴泉铭,因字欧斋,翼盦附识,九月初一日。”又《旧拓杨孟文石门颂》、《明拓昭仁寺碑》、《明拓慈恩寺圣教序》等先生题跋亦署款“欧斋”。此外,朱翼盦先生还仿翁方纲“苏斋”二字长方印,治“欧斋”二字朱文长方印,其后即常以此印钤于碑帖题跋之尾。的确,朱翼盦先生晚年于欧书情有独钟,加之《姚恭公墓志》、《房彦谦碑》、《九成宫》、《皇甫君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等名碑善本已皆齐备,于是砥砺精进,书风为之一变,面貌一新。然启功先生评价朱翼盦先生的书法,“雅好欧书,而多聚群碑,兼赏众妙,更非覃溪之墨守宋翻化度寺者所得同日而语。”
[4]
可知其中亦不乏兼容并包的气度。朱家溍先生尝云:
先君幼习颜鲁公书,30岁始广蓄汉、魏诸碑。展对临摹,渐染北魏笔意,继而厌之自谓俗恶,乃取所藏宋、元、明诸名家墨迹。如蔡襄自书诗册,静春堂元明人诗翰卷,释溥光草书卷,李西涯诸体书种竹诗卷,雅宜山人草书离骚卷,董其昌书如来成道记册,书艮卦册,临米帖册,临淳化阁帖册等,心慕手追,于是下笔顿改前貌。41岁时跋《徐浩书不空和尚碑》云:“予素心向徐书,故临池每有契合之处,而实未尝学也。苏文忠、董文敏旷代书家,其源皆出于季海、董尤纯至。王梦楼太守亦习徐书者,然特貌似耳,其弊乃至于近俗。季海字意似奔放,而用笔无往不收,梦楼正病不知此也。余近年酷嗜董书,然摹拟未善,每流于拘孪,恐致痴冻蝇之讥,以此救之,可无患矣。时在壬戌中秋后五日,书于京师城北寓庐之涉园。”又在自书扇跋云:“此书初似董,入后乃有似米处,盖愈趋愈放矣”。此正40后之书体也。自52岁得北宋拓本《醴泉铭》,晚岁书乃多具欧意。
先君书,始学颜,终学欧,故对欧颜二家书深致研索,如跋颜书郭公庙碑,云:“……惟仙坛真本久佚,海内存者,几如星凤。而家庙碑椎拓过多,中兴颂剥损已甚,俱经开凿,面目已非。次山碑剜改最少,最有典型。然学者初学把笔,宜先精谨,多宝而外,端推此碑。俟结构既成,再等而上之,以麻姑、次山树其骨,以中兴、八关扩其势,终以广平、家庙造其微。则风格遒上,骨肉停均,希颜之能事毕矣。予学颜书最久,所藏善本亦略备,故能约略举其要以资津逮,后之览者,其勿忽诸。”跋欧书《醴泉铭》,云:“率更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书付善奴,授诀云: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短长合矩,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按此碑书于贞观六年四月以后,适在书授诀之前三月耳。诀中所云,无不与碑字吻合,此正率更自道出《醴泉铭》之甘苦语,非泛泛论笔诀也。然非观北宋初拓,字字而体之,则不能知其语之亲切有味。予因适获北宋善本,每于风日恬和,心情闲逸之际,取置晴窗净几,静观玩味,正不啻对欧公书诀时也。”
先君书法,博习诸家,又酷嗜董玄宰,而以颜书为骨,晚岁取欧书损益之,遂自成家,即晚年书。一生致力于书无日不亲笔砚……
[5]
但由于种种原因,朱翼盦先生的书法现在并不多见。仅“从《欧斋石墨题跋》中五十余幅翼庵题跋墨迹,观其一生之书风,中年嗜董书,并参以颜字为骨,晚年则取欧书损益之。唐人诸贤之书,其实欧书颇难学。清代书家姚孟起《字学臆参》中尝云:‘欧书貌方而意圆。学者欲其方,易板滞;欲其圆,易油滑。’然翼庵能参透欧书三昧,故其晚年行书小楷成自家书风。加之又是大鉴藏家,平生燕居焚香,收拾尘心。读书鉴赏有暇,则兴来题跋,以写自己性情与学识。超乎象外,得其环中,故其书哪得不佳耶?”
[6]
朱翼盦先生遗著《欧斋石墨题跋》、《欧斋藏碑帖目录》,萃先生毕生学术之精华,经朱氏后人整理后得以付梓。前者启功、谢国桢二位先生为之序,书目文献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几经再版改版。后者应读者要求,连载刊发于《收藏家》杂志,一度洛阳纸贵。显然,用“欧斋”来概括、代表朱翼盦先生的碑帖鉴藏,已为学界共识。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来源为“调拨自文物局朱幼平物”、“调拨自文物局朱幼平捐献”的碑帖文物、资料,即是“朱翼盦先生及家属捐赠”的,凡1070件,约占故宫所藏碑帖文物总数的3.6%。
在故宫所藏的碑帖文物中,一级品有203件,其中翼盦先生捐赠的有56件,占27.6%,还有二级品有282件,占8.3%。如果按经先生鉴藏过而非最终捐赠的
[7]
来统计,比例会更大。也就是说,朱翼盦先生用他占故宫碑帖文物总量3.6%的捐赠,构成了故宫碑帖文物一级品的27.6%!这是一组相对数据。如果我们再以《兰亭》为例,做个案分析的话,同样可以得到一组惊人相似的绝对数据。(参见表一)这种不对称性,恰好可以说明一个问题——“萧山朱氏碑帖”在故宫碑帖文物藏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物
数量
分类
|
所有总数
|
|
一级品
|
二级品
|
兰亭总数
|
|
一级品
|
二级品
|
朱翼盦先生捐赠
|
1070
|
56
|
282
|
10
|
4
|
3
|
故宫藏碑帖文物
|
29715
|
203
|
3395
|
324
|
16
|
44
|
二者比例
|
3.6%
|
27.6%
|
8.3%
|
3.1%
|
25%
|
6.8%
|
表一
朱翼盦先生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碑帖上面,但限于资力,都是卖去古籍、书画,换得寤寐以求的碑帖。如忍痛割让沈石田《吴江图》和文徵明《云山图》换来《宋拓九成宫醴泉铭》,《宋拓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亦是先生卖了元人《静春堂诗双卷》才买到手的。因此,先生收藏的碑帖,皆与之有着不解之缘。我们从先生的一些题跋中便可有所体味感悟:
王知敬书由虞、褚来,而含有北派风格,故规矩紧严中,又别具婀娜之致。此种书最不易学,殷铁盦写此颇久,竟成尫羸,是徒得其瘦硬,而失其虚和也。然旧本难得,又恶从而辨之?杭州王子展有一本,号唐拓,吾未之见,不知较近所得之本如何,迟日当与细勘,
以广墨缘
。
(《卫景武公李靖碑》跋)
此志拓本当时极为难得,杨大瓢曾以颍上兰亭易于友人,见《铁函斋题跋》。志石出土,当在明中叶,《金石评考》著录一本,有文休承(即文嘉)题签,是其证也。此本纸墨精旧,的是初拓,予所见无虑十数本,无出此右者。无意遘此,
讵非墨缘哉?
(《李文墓志》跋)
韦纵、胡证皆为平原后劲,此为纵书,极似臧怀恪碑。予于平原
墨缘独厚
,故并其似者收之。证有狄梁公祠碑,极整栗匀稳,而挺特略不及纵耳。
(《盐池灵庆公颂》跋)
予去年以宋本《天发神谶》及明拓《曹全碑》易富儿之资,及至今懊悔,不意此碑见归,意者
墨缘聚散亦阴有至者
,酌剂其盈虚乎。抑忽然而来,倏然而去,如浮云之过太空,其来去固无定踪乎。昔人云,烟云过眼,殆不其然。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跋)
“以广墨缘”、“讵非墨缘哉”、“墨缘独厚”、“墨缘聚散亦阴有至者”,这就是冥冥之中的“欧斋墨缘”,亦是朱翼盦先生的人生感悟及心系家国的写照。从中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先生和马衡院长约定,将所藏全部碑帖归诸故宫博物院中,真正做到永久保藏,不致流散了。这也是此次展览以“欧斋墨缘” 冠名的主要原因。
故宫博物院于1955年建立专项库房,碑帖库房就设在延禧宫,2005年延禧宫又成为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中心所在地,今日“欧斋墨缘”展在延禧宫东配殿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展厅举办,欧斋石墨保管、陈列、研究三者俱全于此,洵又一奇缘也。
三、展览的目的与意义
故宫博物院能够完整地入藏萧山朱氏碑帖,源自于朱翼盦先生郑重承诺于前,得益于朱氏后人践行宿约于后,这是二十余年间,朱家两代人共同之心愿,也是两代人共同完成的不朽义举。以世守承诺为根本,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萧山朱氏门风家风由此可管窥一斑。2014年是文博大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故宫博物院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亦作为当年捐赠亲历者之一,藉此缅怀纪念。朱翼盦先生于碑帖题跋中尝提及幼子家溍:
《慈恩圣教序册》先生跋云:“
予早年曾临之,颇得益处,
今以付
四儿洪
,其善学之。翼盦时年四十有一。
四儿年九龄
,尚不知书,见兄辈各有所获,乃亦向予求索,检此付之。此汝外祖简盦侍郎所遗,虽非旧拓,而精神尚足,且经尔父临写,不可不重,尔其识之。翼盦又识壬戌三月上浣。
”
《礼器碑册》先生跋云:“
礼器碑二册,阴侧俱备。为予十四年前所得。拓手极精,盖雍乾时洗碑精打之本,与明拓无甚出入,惟间有笔画略损耳。学者得此习之,亦良不易,讵可以古董眼光视之乎?
四儿今年六月二十日值及冠之年
,以此予之。碑文末云“天与厥福,永享年寿”,语极吉祥。汝其善承嘉锡,毋坠世守。癸酉(1933年)六月二十日父翼厂题记。
”
又《颜书八关斋会报德记碑校记》先生亦云:“
右记乃以予所藏最旧本,与一明拓佳本对勘所得,予本实在彼本之上,两本相去,不知几何年?然予本实所见最旧者,定为宋拓,可以无愧。惟予本前后稍有脱落,拟以此本补之,而索值过昂,不知能如愿否耳?丙子正月廿八日雨水节,翼盦题记。时大雪经日,天气转冷,
去四儿娶妇日只三日矣
,不知能放晴否。
”
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谆谆教诲意,浓浓父子情。碑帖将两代人联结在一起,一脉相承。而 “圣教”、“礼器”、“慈恩”、“报德”,又何尝不是日后朱家溍先生的人生缩影。
故宫博物院已先后举办过两次朱翼盦先生捐赠碑帖文物展览,均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萧山朱氏碑帖已成为故宫碑帖文物精华的代表,而萧山朱氏两代人作为一种精神象征亦与故宫融为一体,薪火相传。抚今追昔,往事故人,历历在目,日久弥新。
朱翼盦先生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收藏家,早年涉猎广泛,古籍善本、金石碑版、名家书画、珍贵家具,以及铜、瓷、竹、木、玉、砚、墨、印等古器物等,且收无不精,皆可成专藏。如袁中舟先生尝撰翼盦先生五十寿联云:“万卷琳琅昨者汲古阁;一船书画今之英光堂。”以米芾、毛晋相比。沈兆奎先生评价民国初年碑帖书画收藏时亦云:“石墨临川李,书画真定梁。伟志一手兼,振翼相颉颃。”谓先生碑帖书画并重一时。此外,彼时北京以收藏珍贵家具著称者有四,即满洲红豆馆主溥西园侗、定兴觯斋郭世五葆昌、苍梧三秋阁关伯衡冕钧和萧山翼盦朱幼平,若论收藏之精富,则首推萧山朱氏矣。
[8]
但翼盦先生晚年却全心致力于碑帖,宁可牺牲心爱的古籍书画等,此正体现了乾嘉以来“金石显学”在传统文人心目中的至高地位,并可佐证金石学研究在民国时期的又一个高峰。这也是值得当代反思的。
朱翼盦先生精于碑帖鉴订,强调术业专攻,勤于稽考实践。《清拓国子监本兰亭》先生题跋中即指出,碑帖鉴定“此事惟比较可知,暗中摸索,终隔一尘。”诚乃警世恒言,发人深省,对于当下之金石碑帖研究颇具借鉴意义。
碑帖研究作为金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来为世人所重。进行碑帖专题展览,有利于促进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有利于彰显博物馆学术形象。朱翼盦先生收藏的碑帖中,有二十余件是当年黄易的旧藏。施安昌先生在《小蓬莱阁与欧斋》一文中指出:“朱翼盫和黄易职业之余皆倾心古碑,孜孜以求,然而学术之侧重与方向颇有差别。‘古墨成花字亦香,扪来触指有锋芒。’欧斋主人乃是黄小松的异代知音。二人契合,殊非偶然。”[9]藉此,有助于故宫博物院黄易相关科研课题的深入研究。
《欧斋石墨题跋》是朱翼盦先生平生精力所萃,子家濂、家源、家溍整理謄录后,于1990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首度印行的,该书《后记》云:
溯自丁丑之岁,先人逝世,于今将五十年矣。碑帖捐献以后,长兄亦于十年动乱中不幸病故。先人所撰石墨跋尾,虽已抄录留稿,久置箧中,惧或又遭鼠啮虫蚀之灾,因取旧帙重加校正,理董成编,仅题其首曰《欧斋石墨题跋》,并附碑帖目录,以见收藏全貌。其有前人题跋者,亦并缀于每目之后,用供征考。兹为纪念先父百岁诞辰,即将托诸铅椠,藉广流传。苟能有裨益当代古石刻之研究,则先人一生心血所寄为不泯矣。一九八二年壬戌正月十三日朱家濂 朱家源 朱家溍谨记。
由此可知,翼盦先生的石墨题跋应该有三稿,一是先生在碑帖拓本上的原跋;一是早年(先生在世时)由长子朱家济等依据原跋的抄录稿;一是抄录稿的誊录稿,时间大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2006年紫禁城出版社又重新编辑出版,增配了二百余幅碑帖和题跋的照片,编排顺序也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可谓用心良苦。但两版《欧斋石墨题跋》中所辑题跋,均与碑帖拓本上的原跋略有出入。藉此展览,可对相关题跋再行校订,以便今后出版之需。
说到出版,就不得不提到“欧斋石墨”系列故宫藏萧山朱氏碑帖高仿出版工程,其已列入故宫出版社出版规划,而“欧斋墨缘”展无疑将有效促进规划的实施,有力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故宫出版社拟于展览期间,契合主题推出第一批出版物,即鲁峻碑、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九成宫醴泉铭、李思训碑等,凡5种10件。与以往碑帖出版“一种一件”模式不同的是,此次同一种碑刻选用了早晚不同时期的拓本,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校碑考据的乐趣。
因此,通过此次“欧斋墨缘”展,我们旨在阐发多方面的问题:精神道义、缅怀纪念、故宫承载、重振金石、碑帖鉴订、学术形象、课题研究、出版规划等等,或许这就是举办一个展览的真正意义所在吧。而最为直接的目的,无外乎以下四点:
1、以朱翼盦先生著录、题跋、交游等一系列活动为的主线,展现其碑帖鉴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民国时期金石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2、以朱翼盦先生题跋之碑帖为主体,辅以与之相关的法书、绘画、书籍、篆刻、旧照等,多角度展示碑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通过所展示碑帖的有序流传,特别是朱翼盦先生对碑帖鉴藏之感悟,含蓄表达一种“墨缘聚散”、“烟云过眼”的人文情怀。进而升华为化私为公、泽被后人的高尚品质。
4、以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为重点元素,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对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之精髓予以继承弘扬。
四、展览的构思与布局
碑帖文物从内容到形式,与广大观众之间皆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就内容来说,书体篆、隶、楷、行、草,多难辨识,文言辞藻亦生疏古奥,不易引发观众的求知兴趣。就形式而言,黑纸白字,色彩单调,与人们所习惯的白纸黑字的表现形式截然相反,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虽然观众可能会一时感到新奇,但色彩的上单调与重复,又很容易导致审美疲劳。因此,如果仅仅简单地维系碑帖文物与观众欣赏之间的二维关系,展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至少对于大多数没有或欠缺相关专业知识的观众来说会是这样的。对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明确了碑帖文物“内容-形式”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一种媒介,在观众与文物之间建立起自然的关联。在多种选择中,以人物作为媒介是最适宜的。人是事物的主体,以人物为主线,有益于消除观众与文物间的隔阂,更容易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这个关键人物,就是朱翼盦先生。我们要向观众讲述一个民国时期朱翼盦先生碑帖鉴藏的故事。而《欧斋藏碑帖目录》、《欧斋石墨题跋》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施安昌先生对《欧斋藏碑帖目录》的特点有过详细的介绍:“原稿的体例是这样的:按拓本装裱形成分为册装的碑和帖、裱轴及单张的拓片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中依刻碑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帖一部分则依刻帖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每一种碑先写碑名并标出刻碑年代,再注明拓本的时代,书家、早先的收藏者,所附题跋、署签,最后说明计件(册、卷、轴)数量。对一些重要的跋文,还照录于后。这种体例同众多的石刻著录书统一按时间先后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欧斋当初庋藏的实际情形就是这样的。册,轴和拓片是分开存放在不同的柜架上,结果就编写出这样的目录来了。一目在手,取用方便。 这样的目录完全是为自己和同好者用的,注明传拓时间和旧藏历史,反映出编者的鉴识,至关重要。摘录前人题跋是为了阅读方便,足见编者善于借鉴,勤于钻研。王兰泉编订《金石萃编》,革新体例,金石学家奉为圭臬,《欧斋藏碑帖目录》则是与其不同的私家收藏著录书。”[10]
“在以碑证史,评论书法的同时,欧斋主人十分重视碑帖版本的早晚优劣,同时也注意了解其流传经历,这是他研究碑帖的特点。”“朱翼盦先生在拓本后面留下了不少考订精详,多有新解的跋文,皆书写工秀,一丝不苟。后来哲嗣朱家济、家濂、家源、家溍整理誊录之后在1990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印行,题为《欧斋石墨题跋》。近年紫禁出版社增图再版。”
[11]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欧斋藏碑帖目录》是最真实的展品介绍说明,《欧斋石墨题跋》则是最详实的旁白注释。
同时,还需充分重视、发掘、利用朱氏《介祉堂藏书画器物目录》、《萧山朱氏六唐人斋藏书录》中有关金石碑帖的记载,更好地还原呈现欧斋碑帖收藏的历史原状和深厚文化底蕴。朱家溍先生尝云:
《介祉堂藏书画器物目录》卷二载:“ 西耳房, 紫檀大柜一对, 内贮碑帖见《欧斋藏碑帖目录》”;“东厢房, 南次间前窗下设樟木大躺箱, 箱内贮石刻拓本整幅,碑目另见《欧斋藏碑帖目录》”。还有《介祉堂藏书画器物目录》中, 凡遇某处设书架若干座, 亦注明书目另见《六唐人斋藏书录》。
[12]
《萧山朱氏六唐人斋藏书录》是朱家溍生按照目录学规范编纂的。“目录按部、类、属三级,最后按每种书作者的时代先后列于所属。”这部书目经部、史部、子部各一卷,集部五卷,凡八卷。其中,卷二史部“目录类金石之属”的古籍文献就多达八十余种,系朱翼盦先生进行碑帖研究的重要参考。即:
金石录三十卷、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石刻铺叙二卷、石刻铺叙二卷凤墅残帖释文一卷附谈龙录、宝刻丛编卷一、宝刻丛编二十卷、宝刻类编八卷、金石例残帙存六卷、苍崖先生金石例六卷、金薤琳琅二十卷附补遗、戏鸿堂帖目录、法帖释文考异十卷、又一部、寒山金石林时地考二卷、菉竹堂碑目六卷、金石史二卷、吴中金石新编八卷、碑帖考、瘗鹤铭考一卷见存字一卷、观妙斋藏金石文字考略十六卷、金陵金石志昭陵石墨考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十二卷附释文二卷、古今法帖考一卷论书賸语一卷、沈宗骞临帖并释文二卷、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十二卷、虚舟题跋三卷、大瓢偶笔八卷铁函斋书跋四卷、铁函斋书跋四卷、湖州金石录摘抄本、中州金石考八卷、金石存十五卷、国山碑考附补遗、雍州金石记十卷附记馀一卷、西清续鉴二十卷补录一卷、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粤东金石略九卷附二卷、苏米斋兰亭考八卷、瘗鹤铭考补一卷、山樵外纪一卷、建初铜尺考附题咏、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不分卷、又一部、金石契不分卷、益都金石略不分卷、碑版文广例十卷、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寰宇访碑录十二卷附古刻丛钞伏博士始末、积古斋钟鼎款识十卷、山左金石志二十四卷、两浙金石志十八卷、话雨楼碑帖目录四卷、金石学录四卷、清仪阁题跋不分卷、筠清馆金文五卷、墨妙亭碑目四卷附考一卷、越中金石记十卷目二卷、南村帖考四卷、金石苑不分卷、长安获古编二卷补一卷、苍玉洞宋人题名、金石萃编续编二十一卷、又一部、从古堂款识学十六卷、敬吾心室彝器款识、齐侯罍诏通释二卷、东州草堂金石跋五卷、虢季子白盘铭考一卷、两罍轩彝器图释十二卷、补寰宇访碑录五卷附佚编、攗古录九卷、齐鲁封泥考存、簠斋拓藏吉金砖瓦文字、枕经堂金石题跋三、攀古楼彝器款识、绩语堂碑录不分卷附诗文存题跋、清仪阁金石题识四卷、恒轩吉金录、荥阳郑氏碑双钩本、江苏金石志二十四卷待访目二卷、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十八卷、陶斋吉金录八卷、陶斋吉金续录二卷、语石十卷、邠州石室录三卷、九钟精舍金石跋尾、流沙坠简三卷释三卷补释一卷附录一卷表一卷、奇觚室吉金文述二十卷、古文审八卷、梦韦草堂吉金图三卷续编一卷、敦煌石室真迹录三卷、昭陵碑录二卷附录一卷补一卷、湖北金石志十四卷、校碑随笔不分卷、欧斋石墨题跋一卷、萧山朱氏藏碑帖目录一卷、金石三例合十五卷、学古斋金石丛书十二种子目见附编、行素草堂金石丛书二十一种。
[13]
此外,还需架构编织一个以朱翼盦先生为中心、 以碑帖为纽带、以文人精英为对象的民国初年北京金石交游圈,作为展览历史背景的重要补充。朱家濂先生《先君交游录》中记载的相关人员就有:
傅增湘先生、彦德先生、沈兆奎先生、张允亮先生、许宝衡先生、殷铮先生、邵继全先生、朱延昱先生、鲍立鋐先生、张恂先生、郭葆昌先生、马衡先生、徐鸿宝先生、傅岳芬先生、张元济先生、崇彝先生、颜韵伯先生、陈宝琛先生、朱益藩先生、耆龄先生、宝熙先生、杨寿枢先生、袁励准先生、吴荩忱先生、李思浩先生、徐祯祥先生、汪大燮先生、周肇祥先生、张弧先生、董康先生、谭祖任先生、灵石何景齐先生、溥侗先生、徐世襄先生、赵钫先生、刘体乾先生、吕吉甫先生、冯汝玖先生、吴菊农先生、张玮先生、“隶古斋”赵少武、“富华阁”薛子久、“庆云堂”张彦生、“墨因簃”张介臣、“述古堂”于瑞臣、“文禄堂”王晋卿、“吉珍斋”祖芝田、荣兴祥”贾滕云、“鉴光阁”傅垲臣、“品古斋”郑姓、“榷古斋”刘廉泉、“韵古斋”张心谷、“尊古斋”焦姓。
[14]
马建农《琉璃厂》一书中也曾对厂肆碑帖铺有过专门的介绍:
德古斋:是一家在琉璃厂经营较早的碑帖铺,咸丰五年(1855年)山东德平宋氏开设。光绪年间宋氏第二代接替经营,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宋家第三代宋伯衡继父业经营店铺生意。
敦古谊:位于琉璃厂,民国元年(1912年)河北枣强人胡玉甫开设。
隶古斋:位于琉璃厂,同治三年(1864年)由河北衡水人杜可亭开办,店铺的匾额为祁寯藻所题写。经营数年后,其子继父业继续经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杜氏不再经营,改由河北南宫人李明斋经理店铺的业务。民国十一年(1922年)又由李明斋之徒程汇泉经理。
庆云堂:位于西琉璃厂路南,是一家以经营碑帖为主的老字号,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陕西郃阳人杨氏开办,其店铺匾额由李鸿章、陆润庠分别题写。民国初年,庆云堂由曹子芳经营。民国十九年(1930年),庆云堂转手给张彦生经理,依旧以经营历代碑帖为主。张彦生经营碑帖在琉璃厂乃至京城颇具名声,由于他早年在琉璃厂的碑帖老店隶古斋学徒,在碑帖的拓、裱以及碑帖的鉴定上颇有造诣,再加上其结识了许多收藏碑帖的名家,使之在碑帖的业务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他在独立经营庆云堂期间,足迹遍及全国,收购了大量的珍贵的碑帖,包括端方、陈簠斋、王绪祖等人的藏品,多为其提供。这使得他在琉璃厂的碑帖业务方面具有较高的声望,也显示出他在这方面的实力。1956年,张彦生随着公私合营的改造,进入北京市文物商店,先后任该商店的门市部主任和采购部的主任,还被聘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1982年去世。叶祖孚先生在其《琉璃厂杂忆》一文中曾记述道:“庆云堂是厂肆有名的碑帖店,我用几角钱在那里买过一本残破的《麻姑仙坛记》碑帖,一直使用至今。”1984年琉璃厂改造后,庆云堂成为以经营历代钱币为主的钱币商店。
墨因簃:位于琉璃厂,民国二十年(1931年)开办,由新河人张杰臣经理。
如古山房:位于琉璃厂,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河北冀县人陈仰山开设。
墨林堂:位于琉璃厂,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河北枣强王凤梧开设。
笃古斋:位于琉璃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河北枣强人马重伯开设。
富华阁:位于琉璃厂,咸丰年间由河北冀县人王华亭开办,店招延请林凤官题写。光绪年间,华亭之子王麟甫接替经营。
怡墨堂:位于琉璃厂,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河北衡水人阎筠亭开办,其店铺招幌由盛昱题写。
墨妙斋:位于西琉璃厂路南,原为文贵堂书肆旧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山东德平人李彩臣将文贵堂书肆店铺买下,开设墨妙斋碑帖铺。
观复斋:位于琉璃厂西街,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由新河人张杰臣开设。张杰臣原经理墨因簃,十余年后自己开设观复斋,专门经营碑帖,同时也修补历代藏帖,曾为张伯英重新装补元拓本《乐善堂帖》。1956年观复斋公私合营后并入北京文物商店。
石墨斋:位于东琉璃厂,原为宝华堂书肆,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河北枣强人危立昌盘下宝华堂书肆的店面,开设了石墨斋碑帖铺。
宜古斋:位于琉璃厂,咸丰十年(1860年)开业,创业店主已无明确记载。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河北深县人朱寿昌接手继续经营,并请陈孚恩题写店招。经营数十年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由冀县郑让卿经理店铺生意,仅仅两年,民国三十年(1941年)转手给乔笃堂经营。
古雅斋:位于西琉璃厂路南,原为益文堂书肆店铺,光绪年间宝坻人徐蔼轩将益文堂书肆店铺盘下后开办古雅斋碑帖铺,未几蔼轩之兄徐少唐接替徐蔼轩经营。
访古斋:位于琉璃厂,光绪年间武清人赵金城开设。
文林阁:位于琉璃厂,光绪年由山东德平人宋氏开设,详情已无处考据。
澄清阁:位于琉璃厂,为河北冀县杜氏开设。杜家一门数人经营碑帖,在碑帖的鉴定和经营上颇有造诣。
[15]
清醒预估困难、坚持人物主线、充分利用现有、重视发掘潜在、还原历史时空,讲述一个能够引人入胜的故事。这就是“欧斋墨缘”展的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以此为前提,展览的整体布局遵循以下原则:
1、以朱翼盦先生碑帖鉴藏、著录、题跋、交游为主线贯穿始终。以文物展品为载体,完整解读从先秦到明清的中国书法史。
2、以《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体例为依据,进行文物展品划分排序。
3、碑帖文物以册为主(占89%),卷、轴、张为辅(占11%)。册、卷设为第一类(占92%),轴、张设为第二类(占8%),根据展览需要,两类区分展示。
对展室进行相应改造,配以适当的光电影音辅助设备。为契合“古墨成花字亦香,扪来触指有锋芒”之意境,以放大之碑帖拓本细部作为背景,以斑驳的石花呈现历史之久远,以碑字的损泐寓意研究之深邃。整体基调力求简洁素雅,庄重古朴。这是对展览形式设计的总体要求。
五、展览的结构与展品
“欧斋墨缘”展的展品选用,以有朱翼盦先生题跋之碑帖为主要对象,共遴选碑帖文物100件(另备用文物21件),其中一级品按照规定严格控制在20%以下。在以碑帖展品为主体的同时,根据展览形式设计的需要,将与展览内容有关的法书、绘画、书籍、篆刻、旧照等展品融入其中,使之相辅相成,起到诠释说明、烘托氛围、丰富内涵、拓展外延的作用。展览按序幕、前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结语依次布置,各单元各有侧重。(参见表二)
编号
|
单元
|
名称
|
中心
|
关注
|
展品
|
1
|
第一单元
|
宝峻
|
鲁峻碑
|
礼器碑
|
碑帖12种12件;备用2种2件。
|
2
|
第二单元
|
天玺
|
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
|
|
碑帖13种13件;
备用2种2件。
|
3
|
第三单元
|
欧斋
|
九成宫醴泉铭
|
慈恩圣教序
|
碑帖23种25件;
备用6种7件。
|
4
|
第四单元
|
云麓
|
李思训碑
|
八关斋会报德记
|
碑帖26种28件;
备用3种3件。
|
5
|
第五单元
|
幽兰
|
兰亭
|
|
碑帖14种14件;
备用1种1件。
|
6
|
第六单元
|
醴尚
|
完颜希尹碑
|
|
碑帖8种8件;
备用6种6件。
|
表二
(一)前言
启功先生所撰《欧斋石墨题跋·序言》,堪称对朱翼盦先生的碑帖鉴藏的完美阐释,精辟入里,入木三分,令人叹为观止。据此节录为“欧斋墨缘”展之《前言》,以为我用,恐无人企及。曰:
金石之学,乾嘉以来弥盛。鉴藏家以翁覃溪为巨擘,考据家以钱竹汀为宗师,著录家以王兰泉为山斗。然二百年来,古石古拓,重见者日多。摄影印刷,流播日远,加之地不爱宝,珍奇屡出,昔人所论,有以得新证而益明者,亦有以得新证而全误者,此近贤著述之所以时时突过前修者也。 萧山朱翼盦先生,以相国世家,书画之余,酷爱金石,博学精鉴,有力收罗,于是一时之石墨善本,咸归插架。曾以重金获今所能见之最先拓本醴泉铭,因自号欧斋。先生致力处,与覃溪为近,而详论书势,比较纸墨,衷怀朗澈,无覃溪专固之习。雅好欧书,而多聚群碑,兼赏众妙,更非覃溪之墨守宋翻化度寺者所得同日而语。至考史证碑,淹通博贯,则又兼竹汀、兰泉之学。先生之藏碑帖,近代石墨之藏无或逾此完且美也。读之如入宝山,诚有虚往实归之乐。
(二)单元
“欧斋墨缘”展六个单元的划分,多是以朱翼盦先生有关碑帖鉴藏之斋号为纲,如“宝峻”、“天玺”、“欧斋”、“云麓”等,而“幽兰”、“醴尚”亦是源出有据。各单元展出每件文物,即是其目。
1
、第一单元:宝峻(碑·秦汉)
民国九年(1920年)朱翼盦先生得《宋拓司隶校尉鲁峻碑》(图01)。民国二十年(1931年)先生五十寿辰,袁珏生先生赠篆书一匾曰:“宝峻斋”,边题谓先生邃于碑帖之学,所藏汉碑皆宋元毡蜡,而北宋拓《鲁峻碑》“商”、“迁”两字不损,早于洪氏《隶释》之本,尤为上选,因赠“宝峻斋”为斋号。
朱翼盦先生藏《宋(明)拓司隶校尉鲁峻碑》(○新00045762鲁峻碑,未定级)
《宋拓麻姑仙坛记》(图02)先生题跋亦云:“……因亟与议值购收,纳诸宝峻斋中,与汉唐石墨聚处一堂,互相辉映,所得古缘不既多耶?”
《宋拓麻姑仙坛记》朱翼盦先生题跋(★新
00045727
麻姑仙坛记,二级)
“宝峻”之“峻”字,可以概括凝炼秦汉碑刻书法的特点。遴选文物如下(“★”为文物上有朱翼盦先生题跋的;“☆”为著录上有朱翼盦先生题跋而文物上没有的;“○”为没有朱翼盦先生题跋的。):
(01-01)○新00045770-1/3石鼓文(一乙)
(01-02)○新00045527泰山刻石(一乙)
(01-03)★新00045342鲁孝王刻石(二甲)
(01-05)★新00045450杨孟文颂(二乙)
(01-10)○新00045762鲁峻碑(未定级)
(B01-01)★新00045569孔彪碑阴(三级)
(B01-02)○新00045559鲁峻碑(二乙)
2
、第二单元:天玺(碑·三国、两晋、南北朝)
朱翼盦先生收藏有《宋拓天发神谶碑》(图03)和《旧拓禅国山碑》(图04),原碑皆刻于三国吴末帝孙皓天玺元年(276年)。《旧拓禅国山碑》先生跋云:“是碑与天发神谶俱吴天玺年建,而旧拓之罕觏亦与天发相埒。此本纸墨皆在明初,余所藏天发碑有明拓本者,得此可成双璧矣。辛酉秋七月十五日记。”
《宋拓天发神谶碑》先生题跋署款:“癸酉十一月小寒前二日识于天玺双碑之馆,翼庵时年五十又二。”
朱翼盦先生藏《宋拓天发神谶碑》(★新00046692天发神谶碑,一甲)
朱翼盦先生藏《旧拓禅国山碑》(★新00045473禅国山碑,二乙)
《五凤刻石旧拓本》(图05)先生题跋云:“始为秦氏所藏,今归天玺双碑馆。”[16]
《五凤刻石旧拓本》朱翼盦先生题跋(★新00045342鲁孝王刻石,二甲)
“天玺”之“天”字,可以寓意三国两晋南北朝崇尚宗教的特点,碑刻也不例外。遴选文物如下:
(02-01)★新00046692天发神谶碑(一甲)
(02-02)★新00045473禅国山碑(二乙)
(02-03)★新00045754广武将军碑(二级)
(02-04)★新00045743嵩高灵庙碑(二级)
(02-05)★新00045419晖福寺碑(三级)
(02-07)★新00045775司马景和妻墓志(二乙)
(02-08)★新00045544阳平王妃李氏墓志(三级)
(02-09)○新00045763张猛龙碑(一乙)
(02-10)★新00045508于纂墓志(三级)
(02-11)★新00045338刘懿墓志(三级)
(02-12)★新00045490崔頠墓志(未定级)
(02-13)★新00045378乞伏保达墓志(三级)
(B02-01)○新00045534天发神谶碑(二甲)
(B02-02)★新00045524敬史君碑(二乙)
3
、第三单元:欧斋(碑·隋至初唐)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朱翼盦先生收得《宋拓九成宫醴泉铭》(图06),爱护如头目,自号“欧斋”,并仿覃溪常用之“苏斋”二字长方印,治“欧斋”二字朱文长方印,其后即常以此印钤于碑帖题跋之尾。
朱翼盦先生藏《宋拓九成宫醴泉铭》(★新00045736九成宫醴泉铭,一乙)
《景贤大师身塔记》(图07)先生亦识语云:“壬申(1932年)秋七月得北宋拓本原石未经重开醴泉铭,因字欧斋,翼盦附识,九月初一日。”
《景贤大师身塔记》朱翼盦先生识语(★新00045498景贤大师身塔记,二级)
《旧拓杨孟文石门颂》、《明拓昭仁寺碑》、《明拓慈恩寺圣教序》等先生题跋亦署款“欧斋”。“欧斋”之“欧”字,可以突出隋至初唐碑刻书法审美典范的特点。遴选文物如下:
(03-01)★新00045751太仆卿元公夫人姬氏合志(二级)
(03-02)★新00045734智永千字文(一乙)
(03-03)★新00046609孔子庙堂碑(二级)
(03-04)★新00045769昭仁寺碑(二级)
(03-05)★新00045736九成宫醴泉铭(一乙)
(03-06)★新00046599九成宫醴泉铭(二级)
(03-07)☆新00046618九成宫醴泉铭(二级)
(03-08)☆新00045733皇甫诞碑(一乙)
(03-09)☆新00045747温彦博碑(二级)
(03-11)★新00046597文安县主墓志(未定级)
(03-12)★新00045375房玄龄碑(二级)
(03-14)★新00045571慈恩圣教序(二级)
(03-15)★新00045521万年宫碑(三级)
(03-17)★新00045748王居士砖塔铭(未定级)
(03-18)★新00045728兰陵公主碑(二级)
(03-19)★新00045495道因法师碑(二级)
(03-20)★新00045394同州圣教序(二级)
(03-21)★新00045489纪国陆妃碑(三级)
(03-22)★新00045487郭将军碑(三级)
(03-23)★新00045745李孝同碑(三级)
(03-24)★新00045724集王圣教序(一乙)
(03-25)☆新00045463明徵君碑(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