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乡土
新乡土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主要推送华中村治研究团队的原创作品,致力于介绍最前沿的三农问题,发布独具视角的三农政策解读。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新乡土

周娟 | 国企央企“下地”为哪般?

新乡土  · 公众号  ·  · 2024-12-16 16:36

正文

周娟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副教授

国家正鼓励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努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是这两年调研中,却开始听到大户、农业服务主体的担忧和抱怨。

很多大户流转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经营了这些年,已经慢慢掌握了技术和管理方法,开始将地种顺了。这几年农资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很小,很多大户都有扩大规模以增加总收入的动力,但地不好流转了,因为没有地了,很多大户就在当地不同乡镇去找地、包地种。

但大户对这个不是很担心,因为他们说慢慢会有一批老龄大户会退出农业生产,他们还是能扩大规模,真正让他们担心的是大型国企央企的进村“下地”。最近几年,国企央企进入农业种植环节的步伐特别快,且规模巨大,动辄上万亩,几万亩。大户们说在包地上,他们根本竞争不过国企央企,尤其是在要求土地流转上平台后,因为,要在平台上参与竞拍,是有竞拍条件的,一般农户达不到这个门槛,并且很多农民根本就不会操作这些。大户说即使不上平台,他们也竞争不过,一是在地租上竞争不过国企央企;二是国企央企背景硬,就是不上平台他们也能拿到地。

而最让大户们忧心的是,他们现在流转的土地快要到期了,到时候就要全部上平台去重新竞拍,他们完全没有信心能保住现有的土地,而他们这些年种地的收益很多都变成了基础设施和农机械,有的大户甚至为此还欠着债,一旦失去了种植面积或者减小了种植面积,对他们的打击是巨大的,所以,他们现在也不太敢投资,就怕到时候一场空。

现在“下地”进入农业种植环节的国企央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涉农企业,一类是完全与农业无关的企业跨界进入;或是直接包地,或是介入生产服务环节。但无论是哪一种,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现在的条件下,企业在农业种植环节的经营是难赚钱的,甚至亏本的。如果是特色农业,行业本身的利润空间高,市场行情特别好时,企业还能赚到钱,但一旦市场行情一般或者行业本身利润空间不高,在种植环节企业就很难赚到钱,在粮食种植行业更是如此。

如果农业的种植环节赚钱,私营企业早就进入了。我们曾对一些农业产业下游的私营企业进行了访谈,问他们会不会将产业链延申到种植环节,他们说不会,他们说在行业里呆久了,就都会知道,种地他们种不过农民,还是专业化比较好,行业内也曾有企业尝试过包地自己种,企业安排了最好的技术员,并使尽了所有的力气,最终还是连续亏损后破产了。

我们也曾对进入种植环节的国资公司进行了访谈,他们是做设施特色农业,投资巨大,大棚建设成本是市场主体的两倍还多。我们和经理大致算了他们的投入和产出,发现亏得厉害,但经理很淡然,似乎这很正常。也的确很正常,后来我们访谈了行业内其他人,原来行业内的人都知道他们会亏。但公司还会继续加大投入,我们问为什么亏还要继续投入,经理避而不答。

后来我们看到了当地一则农业融资的新闻,才明白,企业有大量固定资产,又有正常的经营流水,就能进行融资操作,原来人家玩的不是农业是金融。而还有一些企业则是为了帮助部门落实一些项目。

在粮食种植领域,一些企业“下地”,是通过拿国家补贴或转包赚钱;一些企业则是在服务环节有国家补贴,在其他环节则卖自己企业的化肥农药,即是为了通过控制生产环节销售自己的产品;还有一些企业,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一个认识的朋友在与农业完全不搭边的国企上班,他们企业这几年也在农村搞了不少基地,东西也卖不出去,就总给他们发农产品福利。难道包地是为了给自己员工发福利?

且不论国企央企进入种植环节的目的以及能不能赚钱,但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却不太好。

首先,其进入在农业生产上并未产生增量。国企央企去的地往往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甚至是地区内生产条件好的地块。这样的地方,当地往往已经发育出了适度规模经营的社会主体,和较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其对生产环节的介入对生产效率的改善效果有限,而对产量的贡献可能还是负的。

我们在一个国企央企大量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地方,却发现当地国有农场已经将生产环节社会化了,因为当地发达的农业服务体系使国有农场依托市场服务完成生产更划算,现在国有农场还养着少数农机手和农机械,只备不时之需以及维持形象,你一个国有农场,不能连一台农机械都没有啊。

其次,其进入是对农业领域存量的侵占,挤压了整个农业体系各个环节社会主体的生存空间。国企央企无论以哪种方式进入种植环节,首先第一步都要“争地”,因为土地存量是一定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小农户的经营权会被侵占,刚被培育出来的具有较强生产能力的适度规模经营大户的生存空间也被挤占,依托此生产体系而正在形成的当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遭到破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和分工深化,需要一定的市场容量,国企央企的进入,直接切走了一大块服务面积。不仅如此,农业生产链条上的各大大小小的农资经销商也受到了冲击。国企央企因其所涉面积巨大,所以最终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个体性的,还是系统性的,是对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生态的破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