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调
一个有格调的人,到哪都是受欢迎的。 风范、品味、衣着、见识、谈吐、举止、休闲方式和认知水平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格调,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51好读  ›  专栏  ›  格调

60岁的她,成了中国最会玩纸的设计师,她用一把剪刀创造了一个世界

格调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2-11 21:52

正文

她生前有两个心愿

一个是死后能在坟上立快碑

还有一个是

她的剪花作品

能进博物馆永久展出




如今两大遗愿都已实现

她的作品也已经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但是回想她的一生

总是有种命运无法改变的苍凉




在西北山村里

有一位尝尽人间疾苦的老太太

她叫库淑兰




库淑兰11岁时

家中称得上是中产户

父母把她送到三原县

一个姑姑家去读书



身着蓝士林布学生短袍

挂着绣花书包的库淑兰

无论识字 唱歌

还是画画都很出众




学校不远处的城隍庙

是她的最爱

这里有她既敬畏又神往的神像

也有精雕细刻的佛龛

和绣工华丽的锦帷 绣片




庙里的彩绘壁画上

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库淑兰的母亲吃斋向佛

这里的一切都与她

有一层更加亲近的关系



在库淑兰后来的许多作品中

这些神灵们图像

对她剪纸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愉快的学校生活

使她的心中充满欢乐

几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

就在她平时爱唱的歌谣中

悄无声息地传承着




她年幼时缠足定下娃娃亲

六岁时跟随母亲学做剪纸

心灵手巧的她

很快就掌握了剪花绣叶




母亲还送给她一把大剪子

从此像宝贝一样珍藏起来




15岁就嫁给本村贫苦农民

孙宝嬴为妻

出嫁后的日子因为是长媳

婆婆刁难

丈夫文化教育较低

时不时就对她拳打脚踢



最让库淑兰伤心的是

失去孩子

她共生养13个子女

然而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

她只能眼巴巴地

看着10个孩子相继死去




最后只拉扯大二男一女

虽然老年儿孙满堂

但有着倔强性格的她

坚持自食其力

与老伴单住在

破败的土屋里过清苦生活




而那把剪刀

自从放到包里就再没

拿出来过




而“剪花娘子”

这个名号来得玄妙

直到1985年库淑兰失足

摔落在家前的黄土沟里

昏迷了40多天




当大家要为她

准备后事的时候

她却精神烁烁地醒了过来

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剪纸

并神奇地自称自己是

“剪花娘子”




自此以后

她就更狂热地投身剪纸

而“剪花娘子”的造型

也成了她

剪子之下最常出现的题材




她的剪纸不同于

传统的单色镂空剪纸工艺

她开创了一套

彩色剪纸分层粘贴手法




将各种色彩的纸

剪成某一种造型

然后用家里磨好的面和成糨糊

再把它一点一点粘贴到纸上

形成一张完整的画




手法竟然融合了

剪 镂 贴 绣 布堆 丝编等

多种民间工艺技巧




创作的灵感都

来源于她的生活

真情和实感

以自已为原形

以民俗风物和心灵世界为背景

传达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感悟



太阳光芒四射小鸟轻盈欲飞

枝叶迎风摇摆

所有的一切在她的剪子下

都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




她的一生与封闭落后的小乡村

紧紧锁在一起

不知道什么是“自由的灵魂”

什么叫“在路上”




她80多年的人生路

只有从娘家到婆家的几十里

比起追求自由的艺术家

可以说她是禁锢的是封闭的




但这却从来不妨碍她

创作出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因为她把对美好的追求

和想像

如过命一样的赋给了剪纸




在后来的大部分时日里

王村的人都感到了

库淑兰大娘的重要




人们开始敬重她照顾她

她也因此改变着自己

在家里的处境




村里的大小民俗事务

婚丧嫁娶都要请她去

在缺医少药的农村

人们甚至愿意相信库淑兰

用她的办法去治病救人




上世纪80年代初

旬邑县文化馆

在组织民间艺人创作时

发现了库淑兰

不同凡响的剪纸天赋




后来经过推荐

陕西美术学院教授杨学芹女士

对库淑兰剪贴画艺术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从此库淑兰的名字

和她独树一帜的作品

走出了山沟沟

走出了中国国门

登上了大雅之堂




因为贫困

她长期被病痛困扰

气管炎令她晚年时

说话颇为费劲

时不时弓着腰长长喘气



当时80多岁的库淑兰

仍然忍着腰痛跪着切菜做饭

身体状况堪忧




2004年的冬天

她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

于家中病逝享年84岁




这位剪纸的老人把苦难

剪成美好

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

最美丽的艺术

将神奇永远地留在了窑洞里



这位北方的剪花娘子,你感动吗?


本文由「 格调 」特约媒体东方手艺人(ID:shouyiren2050)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