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图为中心学术团队与刘雪雁准教授、“嵯峨岚山观光客接待构想推进协议会”陪同成员合影。
10月14日,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团队到访日本京都岚山,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地景推广的研讨与策划,这是中心学术团队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城市传播创意实践,也是城市传播学术研究与创意实践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高速移动的全球化背景下,当前文化遗产的地景构建面临新的格局,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卷入,促使旅游观光方式与传播的关系重置,成为亟待关注的关键议题。位于日本京都市西郊的观光胜地岚山是亚洲语境下文化地景构建的典型案例。岚山以天龙寺、渡月桥、野竹林等文化景点闻名。近年来,旅客数量增长迅猛,关西大学社会学院刘雪雁研究室与当地商会组织合作,长期关注岚山作为观光地的发展历程。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关西大学社会学院刘雪雁研究室合作,通过实地考察、工作坊的形式,力图使从观光地内部、外部视角形成的地方经验相互对话,结合传播学理论脉络,探索亚洲传统文化地景的全球化推广。工作坊选择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京都岚山天龙寺举办,是为探索学术研究、历史传统、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及社会公共生活在多层面进行跨文化的积极互动。
图为我中心学术团队走访百年老店了解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状况。
在刘雪雁准教授与“嵯峨岚山观光客接待构想推进协议会”成员的陪同下,我中心学术团队实地考察了嵯峨岚山的历史文化古迹,走访数家百年老店了解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状况。“嵯峨岚山观光客接待构想推进协议会”成立于2010年,由京都岚山当地五家商会联合发起。协议会关注当前嵯峨岚山旅游规模扩增背景下的产业发展问题,主张通过整体性的规划,引导旅游产业发展与岚山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图为“嵯峨岚山观光客接待构想推进协议会”会长山本芳男和京都岚山天龙寺法务部
长小川湫生
致辞。
中心学术团队与来自关西大学社会学院、嵯峨美术大学观光设计系的师生以及当地商会成员在京都岚山天龙寺友云庵进行主题为“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的形象建构——从观光与媒体的视点出发”的工作坊。工作坊由刘雪雁教授与嵯峨美术大学观光设计系坂上英彦教授主持,共计六十余人到场参加。“嵯峨岚山观光客接待构想推进协议会”会长山本芳男和京都岚山天龙寺法务部长小川湫生先后致辞,对中心学术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通过工作坊等形式在城市文脉传承、旅游产业建设等重要议题交流中日经验,共同推进嵯峨岚山的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工作。
图为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向“嵯峨岚山观光客接待构想推进协议会”会长山本芳男和京都岚山天龙寺法务部长小川湫生赠送纪念品。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中心学术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黄显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与公众参与的角度,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的相关经验案例,展示中国城市规划者和民间机构所做的创新性尝试;嵯峨美术大学观光设计系的园田真生、高峰、唐诗薏、戴梦暘基于对日本赏月文化的精神特征与风俗习惯的考察,设计出将赏月文化与岚山地景有机结合的景点规划方案“岚月八景”,并通过视频的形式对构想进行展示;中心学术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陈鑫盛通过展示在移动互联网影响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强调当前中国新媒体变革更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意涵,形成新的机遇与挑战;关西大学社会学院媒体系系主任刘雪雁准教授介绍了其与学生正在开展的课题项目,通过收集嵯峨岚山在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老照片,为当地建立视觉史料档案,并通过照片解读不同身份摄影者的地方经验,探索其对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的意义。
在讨论环节中,我中心学术团队成员与参加工作坊的各方代表就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原则、中日旅游文化差异、城市文脉传承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如何运用新媒体力量促成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统与现代旅游产业、观光地居民家庭与公共社区、宗教传统与世俗文化等层面的积极互动,成为中日与会者共同关注的议题。“希望二十年后的岚山还是我们的岚山”,当地居民、岚山商店会会长细川政裕在会上表达期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
查看历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