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锂金属电池(ASSLMBs)以其不可燃性特性和高能量锂(Li)金属化学而闻名,为同时实现高能量密度和增强安全性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各种固态电解质(SSE)的选择中,硫化物电解质由于其特殊的室温离子电导率(>1 mS cm
−1
)、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大规模生产的潜力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建立一个稳定的电化学界面是ASSLMBs的实际实现的关键。然而,界面接触不足主要是由于锂金属不均匀表面与SSE之间的点对点接触有限所致。采用了施加压力、熔化锂金属或构建人工界面层等技术,将初始点对点接触转化为面对面接触,从而将初始界面阻抗降低到50 Ω cm
−2
以下。然而,即使有良好的界面固体接触,在循环期间或在高容量(≥1.0 mAh cm
−2
)和高电流密度(≥2.5 mA cm
−2
)的条件下,仍会发生持续的降解。其中一种重要原因是,Li空隙的积累导致了连续循环中界面接触的逐渐退化。在Li剥离过程中,负极界面上空洞的形成是由于有限的固有Li扩散速率(<10
−11
cm
2
s
−1
)。随着剥离能力的增加,锂空洞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从稳定接触到接触损失的形态演化。其中,累积的Li空隙导致电场分布不均匀,加速了随后在固体界面的析锂,最终形成枝晶,降低了负极对Li的利用。
研究团队通过将碳材料嵌入到锂镁衬底中引入三元复合锂负极,有效抑制了连续循环过程中引起的界面接触的动态恶化。具体来说,负极中具有加速扩散速率的Li
+
扩散路径有助于保持锂剥离后的接触,从而减轻了锂空洞形成造成的界面损伤。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负极的面积容量为14.2 mAh cm
−
2
,Li利用率为85%,与LiNi
0.6
Co
0.2
Mn
0.2
O
2
(NCM622)正极匹配,全电池在室温下展现出300次循环的长循环稳定性,这些发现为构建高容量和长寿命ASSLMBs的稳定界面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策略。相关成果以
“
Suppressing Li voids in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through Li Diffusion Regulation
”
为题发表于
Joule
.
2024
,
8
, 2794–2810.
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4.0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