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者的乡建: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
乡村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只是由于过去三十年或者说我们骨子里一直以来都是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才忽略了乡村的价值。
这些年除了写书,我还用摄像机拍过乡村的社会变迁,拍过手艺人。现在这种独立摄制的影视作品,是没有渠道播发的。我也不想去寻麻烦,所以基本没有播出。
家乡人从来不和我正面谈论我的研究。他们也不懂研究这个词汇。他们最清楚的是看到我每次回家,脖子上都挂着照相机,碰见人总会问这问那。至于别的,他们从来不问我。我不清楚他们怎么看待我,我也从来不问这个,我问他们最多的是关于乡村秩序、乡村文化、乡村价值的东西。
现在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时间,我的乡土研究只能自己利用节假日,克服困难挤时间去做。
如果能进入专业的机构,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但这个机会一直没有出现。过去一年多,我获得了一些资助,做了一部《陇中手艺》,专门讲乡间手艺和手艺人的故事,我们正处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巨大变革中,手工业急剧消亡,做一些记录,对历史,对后人是一种交代。我有很多题材,如果能有更多资助,我自然会做出更多的成绩。
围绕乡建,很多人都能做出贡献。“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旨在促成大众参与的大乡建,鼓励大家人不分左右,不分南北地联合起来,一同推动乡村建设。这是接续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梁漱溟(哲学家、思想家,二人都曾大力推动乡村教育)他们的路径展开的奋斗,一大批胸怀理想的知识分子现在已经聚合起来了,他们与民间同样心怀理想的人,互促互进,正在创造关于乡村的新历史。
作为离开乡村的人,我现在也是乡建的一份子,是志愿者。我们联合发起了“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计划通过联合乡村书写者,共同推动有意义有价值的乡土书写,为整个乡村建设提供意识领域、精神领域的支持。九个发起人中,除了我,他们基本都是博士。还好,这个小组不用“值多少钱”评判事物,而是鼓励所有带着真情实感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近些年出现了很多“返乡笔记”,这证明很多人在关心农村,关注农村,这事对那个沉默群体而言,意义自不待言。但对于“返乡笔记”,学界也有一些批判,认为是在消费农村。这个批判也是有道理的。不论媒体、作家还是学者,我觉得都应该带着真情实感做研究,良心摆正了,不怕别人说什么
刊于财新网文化频道。
特别声明
财新文化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文化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