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学了9年控制的我到了华为无线网络研究部,导师给了我3本通信相关的书,跨学科的痛苦从那一个个名词缩写就可见一斑。“学科相通,基础相同、牛人恒牛、我的学习能力很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只好不断进行自我精神催眠,好在随着项目的历练累积学习以及身边人的帮助,我逐渐入门了。
2016年4月,我们组开始从事无线网络智能化的研究工作。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业务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学术界甚至不比我们领先,我们都有点无所适从。随着研究的进展,我慢慢发现可以和博士期间的工作结合。数据驱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控制、PCA,聚类……一个个熟悉的名词渐渐被用到了工作中,学科的交叉结合触发出了创新的活力。
2016年7月,我提出了基于无线指纹的智能栅格,相关技术在异频无线信号预测等方面得到了应用。预测思想的应用和预测控制不谋而合。
2017年初,我开始从事导频功率等无线网络参数调优算法设计,网络参数的调整直接影响网络性能和KPI。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订造,参数调整过程中引入了控制中的精华思想:反馈。我们设计的增强学习和神经网络算法因此能很好地运行。
现在,我从事无线网络联合学习工作,和以前搞的机器人协同控制也有借鉴之处——Multi-Agent的信息交互,上层coach的联合决策,统一调度等思想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博士所学对现在工作影响的例子不胜枚举。技术高度融合的今天,不同学科的人在一起更容易碰撞出新的火花,进行自我颠覆和业务创新。在对业务知识深入学习理解之后,跨学科博士的自带属性对业务的创新发展能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