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教育改革带来的问题,特别是小学英语教材变革对家长和学生带来的影响。文章指出,新的英语教材不教授音标,直接教授单词和句子,让家长和孩子感到困惑。教材变革导致家长陷入恐慌,因为教材难度直接跳过基础阶段,让没有基础的学生跟不上进度。此外,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最后,作者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尽力提供帮助和资源,接受孩子可能成为一个普通人的现实。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教育改革带来的困惑和焦虑
文章讨论了新的英语教材变革引发的家长和学生们的困惑和焦虑。家长们担心孩子跟不上进度,担心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孩子被淘汰。
关键观点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文章指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一些地方的学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一些地方的学生则缺乏学习资源,无法跟上进度。
关键观点3: 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
作者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尽力提供帮助和资源。虽然我们不能改变整个教育体系,但我们可以尽力支持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正文
“吴彬彬同学,你已经逼疯全国80%的学生和家长了!你开心吗?
拿到三年级的英语教材,我才发现,我还是喜欢李雷和韩梅梅,因为他俩话少。”
好多地方一、二年级不设英语课,大多数孩子ABC都没学过,这一升到三年级,翻开英语书,大人孩子都傻眼了。
一个汉字都没有,26个英文字母也不教,不学音标,上来就是单词,句子和小短语。
这位山东妈妈大学是学英语的,可有一些句子她都已经看不懂了。
“吴彬彬同学,你不是教孩子学英语的,你是来拉动GDP促进消费的!”
想着人到中年,房子、车都有了,不打算生二胎了,平时也没花钱的小爱好,不打牌不打麻将不钓鱼,总能攒点钱了吧?
万万没想到,三年级开学才第二个星期,她已经花了小万把了,听力机、耳机、扫读笔,辅导书,学习机……
打开评论区,全国各地被吴彬彬虐得身心疲惫的家长们排队诉苦。
可还没学26个字母,起步就先上有难度的句子,直接默认孩子们前面的基础阶段是学过的。
有老师直接撕碎遮羞布:
“英语教材一出,50%的乡镇学生就被淘汰了!”
等不到中考分流,一场隐形分流已经提前到了小学三年级。
“我是一个80后,我刚上小学那会,老师教的是a,o,e,横平竖直撇捺钩。
老师教这一块知识的时候,是要花三个月的时间去教学,而且教得极其的耐心,极其的仔细,能保证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会落下。
一上到小学就开始学‘天地人口手’,不教拼音,不教笔顺,直接教认字。
还是说,制造了一个隐形条款,家长需要在家里教,或者孩子需要去上辅导班。”
教育专家说一万遍“新教材不难”,都不如亲眼看看教培机构的门槛。
湖北一位英语教培老师说,新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晚上,她就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电话,对方说“孩子完全跟不上。”
开学以来,几十个家长咨询机构,还有不少是未雨绸缪的二年级家长。
这是地级市的情况,家长有意识、有钱、也愿意花钱去买资源。
老师课上教完了,孩子一脸懵地回了家,没条件复习,没家长辅助,注定垫底。
“现在编出的教材,放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小学,让他们的老师教,没问题,一些学校全英文教学都没问题。
你是默认县城小学、山区小学、农村小学的老师都是这个水平吗?
这些地方的孩子也是全部都能做全英文教学的水平吗?”
良心的学校和老师多少会给出解决办法,但不乏部分学校的老师还要嘲讽家长:
“你不能把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推到学校,家庭教育也很重要。”
从小学到高中,班上同学的家长要么没读过书,要么文化程度是小学或初中,高中都少见,本科更是寥寥无几。
反正放学回家了,全凭自觉完成作业,作业做完了交到学校里面去。
但凡有人完不成作业,或者做作业鬼画符、不认真的,自有老师对付你。
那时候父母理解的家庭教育,教的是孩子为人处世,行为习惯。
不会做题没关系,但你要是流里流气不学好,轮不到老师找上门,巴掌和棍子就已经抡到身上了。
群里面,整天都是艾特这位家长,艾特那位家长,督促这些家长要管孩子学习的。
现在的孩子,离开了家长的辅导寸步难行,做个作业都要家长盯着,学个习都要家长拿个鞭子在旁边守着。
但凡孩子出现一点点问题,老师的电话连环夺命call就来了。
有位家长说,他不认识几个字,在外打工,有次姑娘作业没完成,老师先是打电话输出了一番,接着又公开在群里点名批斗:
“生而为人,不为自己的子女负责怕是说不过去,你们不在身边你家娃娃书都要读不下去了,你忍心丢着不管不顾?
人到中年,没啥文化,为了多赚点钱不得不和孩子分居两地,疏忽了教育,被比自己小的年轻人当众指着鼻子骂:
想反驳,却最终只能咽口唾沫,回复一句“老师,对不起。”
难道这个时代,已经默认所有的家长都要拿到K12的教师资格证才配生孩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