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上班,有 3 件事将会发生。
你会花大量的时间刷朋友圈,1 分钟前看到了一条关于疫情的好消息,你很开心,然后你看到了某个机构不作为,瞬间你变得异常生气,你的心情会像 y=sin(x) 的函数一样:
之所以开心用红色,生气用绿色,是因为这是中国股市的用色。
如果你再不上班,花大量时间看股市行情,你也可能会瞬间变绿。
第三件事是,再不上班,你口袋里的人民币会变少,甚至,有可能失业。这次失业,可能并不是你去年工作不努力被老板辞掉,而是,公司可能面临入不敷支,被迫裁员。
是的,很多地方政府都颁布了规定,要求延期开工,这当然是好事,因为这样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在家「隔离」着,但带来的风险是,企业的生产会停滞。前几天,某连锁餐饮企业接受媒体采访讲到,他们的收入已经大幅度减少,如果疫情持续下去,养活 2w 名员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于短视的人来说,国家规定不上班还能拿工资当然是好事,这是很多人的「梦想」,比小鲜肉不想努力了,找一个王阿姨来得更容易。
然而,不上班,一方面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内疚的。出来混早晚要还的,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王阿姨。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和企业一起共度这个艰难时刻,可能,我们就会面临失业。今天的股市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对于线下企业,我给不了任何建议,因为当前阶段,线下确实是相对「危险」的,但对于互联网企业,或者已经互联网化的企业,我们是可以进行
远程办公
的。
我曾经看过知名的 37Signals 公司写的一本叫《Remote》的书,这本书讲了他们公司是如何让每一个人在家远程协作起来的,然而,这本书是在「和平」的背景下写的,并不完全适用于当前中国的国情。
「和平」背景下的在家办公和当下最大的区别是:
-
前者可以在咖啡厅、户外等任何地方办公,现在你只能把自己关在家里
-
前者有定期的线下开会,现在你只能线上开会
-
前者可以认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我们这是一种生存方式
-
美国企业在协作工具上的实践比中国企业要深入
不可否认,有些人,或者每个人有些时候,在家办公效率更高,
阶段性的独处是能让一个人进入深度思考
的,但长时间只在家办公,尤其是只能在一个小屋子里办公,没有「团队感」,存在效率曲线急速下降的可能性。
目前我也在带领一个小队伍,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远程工作的一些方法和原则。
1
信息互通
远程办公最大的挑战在于,平时我们可以在工位沟通的事,我们需要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的方式来沟通,之前你拍拍一个人的肩膀就可以问一个数据,现在你可能需要等待 10 分钟对方给你回复。
无疑,效率是降低的。
很多互联网企业已经使用在线的看板、文档、表格、文件共享来进行协作,有些较大的公司已经自己搭建了内部的共享系统,对于中小型工具,可以考虑使用:
等整合型企业协作工具,这些平台基本上涵盖了大部分协作场景需要的工具。这几个工具在疫情期间,都可以免费使用。
如果你有数据洁癖,又有特殊的网络条件,也可以考虑使用国外的产品,比如 Google 的 Gsuites 和 Dropbox 又或者 Office 365 ,这三款协作工具是久经沙场的,非常好用,但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这篇文章并不打算具体推荐和教大家使用工具,相信每个团队里,都有对协作工具相对熟悉的人,我想分享几个关于信息互通的原则:
-
把文件/文档放到网盘里,不在微信群里发,方便团队成员查找
-
每个人与团队其他成员共享自己每天的工作日程,方便他人约你时间讨论
-
能不使用本地文档,如 Word/Excel/Numbers 就不使用,改用在线的可以同时编辑的工具,方便一起查看、编辑、处理
-
工作群确保在工作时间只聊工作,避免刷屏影响其他人寻找重要信息
-
微信、电话、视频沟通完毕后,在协作工具或邮件里做记录,与团队成员互通信息,确保信息对称
-
总是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提高信息摄入程度。如果不需要情绪,打字即可,需要情绪和语气来沟通,打个语音电话,需要投影,开个视频会议
-
团队负责人建立日报、周报制度,确保每个人每天做的事,都和周目标对齐,不跑偏
-
团队负责人建立早会制度,早会期间,不具体讨论业务,每个人用 3 分钟讲自己当天要做的事和需要的协作
以上几点,在原则上是一致的:用所有能保证信息互通的方式,让团队成员知道自己每天做的事是与目标一致的,也知道其他人和自己一样,也在努力工作,就像在办公室时一样。
2
看到脸的沟通
远程工作避免不了开会,开会时看到脸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
你能确保其他人有没有在听,就像在会议室一样
-
你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不是一个人在孤独作战
-
你能从对方的表情里,看到你的说的话有没有被很好地理解
-
若你作为团队负责人,你还能看到谁没有在认真工作
这是我们一个团队在视频会议时的场景,一个产品经理将需要讨论的事,通过在线文档写了出来,在开会时,所有人都看着他的投屏,专心讨论:
还是那句话,就像在办公室里那样。
然而,看到脸的沟通会有一点小尴尬,比如:没洗头、房间背景杂乱感觉不好意思。这两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我录个一个视频现场示范:
3
上班的仪式感
在家办公是很容易「变懒的」,好处是,我们节省了上下班的时间,有了额外的睡觉和学习时间,坏处是,我们可能感受不到「工作的氛围」。
我的做法是:
-
保证每天的起床时间和上班时一样
-
起床后正常洗脸、刷牙,把睡衣换掉
-
在正常上班的时间,坐到电脑面前,与同事开早会
-
工作时间保持在电脑或手机前,做到不晚于 10 分钟响应同事的消息
-
中午休息时间做饭,饭后想打瞌睡就定一个 10 分钟闹钟
-
下班时间,开始做晚饭
所有的节奏,都和正常上班时一样,这让我保持着「上班」的感觉,而不是时不时想躺在沙发上睡一会或掏出手机开始打游戏。
4
目标拆分与日任务
如果你的企业之前并没有尝试过远程工作,无论你是企业负责人还是打工仔,双方都会多多少少存在「不信任感」,老板可能会觉得员工在家容易偷懒,而员工觉得老板总想拿各种制度来监视自己。
实际上,这种「矛盾」在办公室里也存在。即使一个人长时间坐在工位上,说实话,你也无法确保这个人是一直在工作的。而另一方面,有些工种,如果一直紧绷着,是无法有高质量产出的,尤其是创意行业。
一个比较好的解决这种矛盾办法是:
作为团队负责人或老板,你只关心每个人每天的任务是什么,这个人有没有完成任务,你并不需要知道他每一分钟在做什么。
作为员工,确保你告知领导,你当周、当天的任务是什么,并每天汇报任务的完成程度。
这样,双方都开心。核心是,任务拆解成
日任务
,此处,「日」不是动词。
对应到方法,我了解到,有些公司会要求员工每天写日报,而我采用的是看板:
我们定义了几个原则:
-
每人每天晚上 22:00 前更新当天的任务产出和第二天要做的事,并标上自己的头像
-
每个任务的颗粒度应当细致到天,跨天的任务应当拆解,用一句话简单描述任务是做什么
-
每天,小组长和负责人,必须对每个人的 todo 进行评论,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成情况的标签,如遇到问题,第二天迅速沟通
-
用标签的颜色标记任务完成程度,并在每一条 todo 里写明完成的情况和产出物
用看板的另一个好处是信息互通
,团队成员能互相看到对方每天在做什么,就像在办公室时一样。
5
已阅,批注,再开会
在办公室开会时,我们往往不喜欢这样的人,在会议前几天,明明已经把相关的文档发给所有人了,一次会议其实是希望大家之前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在会上快速讨论,但是有些人总是不提前看文档,导致在会议上需要主持人重复讲述文档内容。
另一方面,被抱怨的人也很冤枉,因为他可能真的很忙,没时间提前看文档,他期待着在会上听到陈述再表态。
如何化解两方的矛盾?
一种很好的做法是:
-
依旧在开会前,把在线文档发给所有与会者
-
在开会的前 10 分钟,所有人不说话,都认真阅读文档,并在文档上写上自己的批注
-
10 分钟过后,开始正式讨论
当我们使用在线协作工作后,「做批注」这件事也变得非常容易了,每个与会者,都能看到其他人的批注,方便开展深入的讨论。
6
限时响应与主动反馈
和在办公室拍拍一个人的肩膀马上就会回应不一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家的小孩突然哭了,你需要去安抚,这时你可能无法马上回应对方。
这时,其实同事之间需要多多理解,可以有这样一个约定:
-
不是很着急的事,在微信里发给对方,着急的事,打电话
-
约定好的讨论,提前用日程共享的方式约所有人的时间,而不是临时拉起讨论
-
团队之间约定一个默契,比如,工作时间内,所有消息在 10 分钟之内做出回应,如果没有回应,打电话沟通
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无法面对面反馈造成的信息延迟,我会建议团队成员主动反馈,而不是等待上级询问。早点反馈,遇到问题,迅速求助,有好的结果,早点告诉团队,也是一种鼓舞。
7
早会制度
我认为早会制度在远程办公时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早会必须通过视频的方式来进行,每个人在上班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同事的脸,就像在办公室一样,这种感觉是非常温暖的,尤其是在疫情之下,看到同事们还活着,难道,不开心么?
前面,我们已经制定了「日任务」制度,那么,在早会时,每个人用 3 分钟时间讲述自己当天的任务,前一天完成的事,以及需要其他人什么样的协助,这样,能确保团队从早上开始就在「团队作战」而非一个人在战斗。
早会不宜时间过长,如果需要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应该另行约一个会议,早会只做早会该干的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