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观影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你年轻时有没有过一段特别激烈的爱情?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代表作之一,由张震、杨静怡等人主演,改编自台湾青少年真实杀人事件。这部电影以20世纪60年代初的台湾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在两个帮派争斗下的一群青少年的成长经历。
这部电影被誉为华语电影史上最精彩的青春史诗。影片中,最初的好学生小四如何一步步变化,最终亲手杀害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小明?我们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这部电影。
老实但倔强,为了原则
小四与世界谨慎地保持着距离
小四一家随军从上海来到台湾。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小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没有专任聘书,每年提心吊胆等着续约。家里共有五个孩子,负担很重,衣食拮据。小四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小妹,那时的观念还是“女儿终归要嫁出去 ”,二哥已被退学,可以说小四成了一家人的希望寄托。
小四平时成绩优异,但在考取中学时,不知什么原因国文的分数很低,只能到中学的夜间部读书。夜间部的学生大多不爱学习,结成小团体或是加入帮派,在混乱的环境中寻求安全感。
小四沉默寡言、性格内敛,在家里很少和父母沟通,在学校里有几个朋友。朋友爱折腾,组乐队,跟着帮派混一混,但小四总是站在边缘张望,很少参与其中。
他对周围的一切似乎保持着审视的态度,在习惯的孤僻氛围中待久了,不愿轻易走出去。或者说,小四对自己该如何面对世界还充满疑惑,正用这种姿态慢慢寻找属于自己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小四还是一个有强烈原则性的人。因外表老实,小四有时会被小混混欺负,但他毫不畏惧。秉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一旦有人欺负到头上,他绝不畏缩。他总是据理力争,比如一个小混混抄袭了他的试卷,老师们不管真相如何,一起惩罚了两人。小四对这样的处理很不服气,和老师争吵,结果引来更重的惩罚。
在常人眼中,这明显是不懂变通。小四太老实,从不想着如何用更圆滑的方式处理问题,做事总是那么直接,而在老师眼里,这是叛逆和不识时务。
小四的这种性格特点和父亲非常相似。父亲为人耿直,不愿借用公职与别人进行关系上的来往。工作这么多年,他的职位一直不高,没什么晋升。朋友和妻子时常劝他,在当下变动不安的环境下,人要懂得变通,懂得互相帮助。
父亲的原则性在成人世界中似乎更难坚持,时时遭遇两难的困境,比如他不愿小四在夜间部读书,不得不通过朋友的关系尝试调动。小四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心底也焦虑着未来。
在这个年纪,小四凭着孤僻的性格,依靠着内心的强力,在自己和混乱的世界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保持着警惕的距离。然而,这道线会随着成长不断模糊,个人生活终究和外部世界发生更深层次的触碰。很快,这个时刻降临了:小明在小四的世界里现身,两人之间激起了朦胧的爱意。
对小四来说,这前所未有。他孤独的内心仿佛第一次感受到了夏日的阳光,曾经保持疏离关系的冷淡的世界,忽然变得明亮和温暖。
“哪有什么原则可言,想生存就要顺应世界”
小明和小四仿佛是两个极端
可惜的是,小明似乎不是一个能为小四带来持久阳光的人。她的性格、处事方式与小四差别太大,甚至是针锋相对。
父亲早逝,小明从小跟着母亲艰苦生活。她们没自己的房子,母亲到富足人家做佣人,她们就寄居在那里。母亲一直念叨着将后半生寄托在唯一的女儿身上,这沉重的期待让小明无力承受。她寄人篱下,看人眼色,在这般年纪已懂得如何取悦和吸引别人,来寻找依靠。
在恋爱上,小明的这种心理非常明显。她和不同的人谈恋爱,刚开始是和小公园帮派的头目Honey,当Honey为了她杀人潜逃后,她又和学校里的小混混谈恋爱。她还和学校医务室的小医生有着若隐若离的交往。后来,她又成功吸引小四的倾慕。
不能否认小明在谈恋爱中确实动了真情。她在Honey走后非常想念他,在片场中试镜时也一直盯着房梁,期待小四的出现。而这种交友方式让很多人无法理解。在外人看来,她在不同男人那里获得情感上的依托或是一定的物质资源。
小明对待感情的态度是矛盾的。依附别人时,小明又看到他们似乎只是将自己视为占有物,一旦自己有了大麻烦,男人们就避而远之,无法给她长久的依靠。小明不愿这样受人摆布,她想在关系中获得一定的控制感,至少她能自由地对待感情,坚持自我,不为别人做出刻意的改变。
长远来看,这样的小明很难和小四相处下去。在小四的理想世界里,一切都是有序的,从一而终的,即便现实残酷,也必须直面,试着抵抗。但对小明来说,以合适的方式来顺应世界才是更轻松的、更安全的生活之道。
随着了解的深入,小四对小明感到了失望。但是小明用自己的温柔暂时掩盖了冲突。然而,事情在一点点变糟。
我就和这个世界一样,
是不会被你改变的
小四从生活的观望中逐渐找到了精神支撑,明白自己该用什么样的方式面对世界。
首先,父亲为他立下了榜样。小四不服老师对抄试卷一事的处理,父亲被叫到学校。他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觉得学校的做法确实有失公允,没有求情,反而替儿子争辩起来。在回家的路上,往日里沉默的父子难得一见地敞开心扉,进行了严肃的交流。
父亲教导小四,人不应该为没有犯下的错误而道歉,应该从读书中找到自己做人的道理,并勇敢地相信它,坚持下去,人应该用自己的努力来决定未来。
同时,小四在与小公园帮派头目Honey接触后将之视为精神偶像。Honey从台南回来,看到女友小明正和小四谈恋爱并没有追究,他看出小四是老实人。小四看到Honey身上闪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他为人重情重义,遵守江湖规矩,讨厌为了利益而不讲道义的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他眼中都是一本武侠小说,当他讲述其中令其折服的情节时,Honey就是现代版的侠客形象。
正是这两个人的精神感召,小四渐渐明确自己的人生态度,要坚守信念,即便困难重重也不能屈服和改变,必须行动,必须将之贯彻下去。
一切来得那么迅速,走得也那么突然。Honey孤身和敌对帮派对峙,不料被对方用无耻的方式暗算而死。父亲则因政治瓜葛被软禁审查,在身体和精神上被反复折磨。被放出来后,他几乎变了一个人,敏感多疑,畏畏缩缩。
小四和老师又发生冲突,父亲再次被叫到学校。这一次他没了之前的强硬态度,低声下气地为儿子求情,希望再给他一次机会。小四看着这样的场面,满心的怒火奔涌而出,砸了办公室的灯,毅然退学。
精神偶像的死去,父亲形象的崩塌,小四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想象完全转移到爱情上,他希望能在自己和小明之间守护内心的希望。退学后,他无法天天与小明相见,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他决定用功读书考上日间部。两人不得不分离一段时间,在树下分手后,两人的感情走向了歧途。
小四在考试之后得知,小明在这段时间与自己的朋友小马谈起了恋爱。小马是司令的儿子,家境优渥,正好家中的佣人离开,小明就和母亲搬到了小马家中。小四无法接受这一切,为此和小马绝交,并在校外持刀堵截他。
一天晚上,拿着短刀的小四被小明看到,两人发生争吵。在小四眼中,小明的所作所为遭人鄙夷,他在无形中将自己对世界的最后幻想强加到两个人的关系之中,他不愿自己喜欢的人被别人看不起,以救世主的姿态,想将小明“拯救 ”出来。
而小明直指这种想法中的自私,她觉得小四眼中只有自己,他奢望这个世界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转,这是天真和幼稚的。当小四听到小明对自己坚信的一切表示嘲笑,他在激动中将刀子捅向小明。
小四捅的不仅是小明,更是捅向他眼中这失序而负心的世界。小四不明白这世上有太多不一样的人生,每一种人生背后有着难以言表的苦涩和悲痛。不是每个人都有力量去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是每个人都会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来生活。很多人只能委曲求全、小心翼翼地过一生。
小明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正是因为自己总想寻找庇护,她太明白小四和Honey身上那股老实劲了,她太知道这份独立的固执是多么珍贵,所以她才喜欢上他们。因为小明做不到这一切,为了让自己拥有合理的存在感,她才用那么尖锐的态度与小四对峙。
小明和小四都带着自己所认知到的那个世界,而他们的认知是如此极端地不同。他们其实都对自己所坚持的方式有着隐隐的怀疑和不满:小四会在父亲改变后如此愤怒,因为他也害怕这样一套方式,其实无法在世界中存活;小明也并不喜欢不断顺应世界、不断付出妥协的自己,他会喜欢上小四,也是因为他有这种不妥协。
他们通过相爱这种方式,都想通过向对方贯彻自己的世界观,来验证自己认知的正确,对抗对自我的厌恶与恐惧。当小明说出,这个世界和我一样都不会为你改变,她说出了小四心里最大的恐惧。而愤怒之下的小四,用杀死对方这个方式,暴力贯彻了自己的意志:“我要毁灭不能被我改变的你。”
杀人,是控制欲的最高表现形式。控制,就是向外界施加自己意志的过程。当这种施加的愿望失败了,且似乎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时,我们通过摧毁外界,让自己不用面对自己强烈却绝望的心愿。如果我所坚持的与这个世界不符,那我宁可世界就此毁灭。
而小明的潜意识里,可能也迎接着这份死亡。活着就不得不怀着厌恶顺从这个世界。在青少年还没有成熟的心智里,被毁灭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年轻时的爱情总是格外激烈,那时我们各自灵魂的边界都还向世界与他人敞开着。小时候爱过的人会在我们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但也因为如此,那时候的爱情也总是格外伤人。我们能从灵魂的最深处伤害对方,摧毁对方。
但尽管如此,那些进入彼此灵魂深处的探索,还是永远地在自己身上留下了对方来过的痕迹——你早已不在我的生活中,但你却又一直存在在我现在的样子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与那个恋人其实从未分离。
真好,因为我永远不会完全失去你。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