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明清瓷器鉴定,大家就不由得想到:
耿宝昌先生对明清瓷器鉴定真赝提出的四条重要依据
一、造型
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多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明清各朝当时的生活习俗、审美标准、社会风貌和技术条件。在鉴别中,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其不同的风格进行详细了解,分析对比,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不难掌握其规律,对低劣的赝品就不难识破。仔细观察、经常测量,细致地识别胎质、釉面,随时收存历代瓷片标本,勤加观察和比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也只有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逐步掌握器型的主要特点。
观点提炼:
1 具有综合素质与学识;2 具有一定的对比分析能力;3 要学会积累瓷片标本作为观察学习!
二、纹饰
明清不同时期的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重要的是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它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即可发现时代的特征和共同的规律。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了解其风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把握纹饰施彩方面的时代特征。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鉴定还需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正视侧视,仔细观察,研究辨析。
观点提炼:
1 具体明清瓷器专业的纹饰鉴赏知识 2 掌握类比能力,进行举一反三的例证!
拿纹饰以“婴戏图”为例
婴戏图以儿童为表现对象,描绘儿童的各种活动:钓鱼、赶鸭、玩耍、游戏、弄木偶、骑竹马等,反映儿童天真烂漫,活泼有趣的各种场景。瓷器当中的婴戏图,从明代中晚期一发不可收拾,儿童形象夸张,不断发展变化,特别能反映时代风气。
“婴戏”指以儿童戏耍游玩为主题的绘画场景,宋代以来,以孩童为主要对象的人物画大量流行,瓷器绘画受到这一风气的影响,也涌现出许多婴戏题材的瓷器。
明宣德之前多为庭院婴戏,人物较写实,绘画亦还工整。之后则多为郊外婴戏,人物较抽象,变化明显。儿童特点: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脸,额上几根刘海,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
婴孩面容壮健,五官攒聚脸心,头顶有辫翘起,斜向额前形似豚尾。
婴孩头脑部开始突出,俗称“大头娃娃”,儿童五官描绘生动传神,而衣着寥寥几笔。儿童周围和器体各部位都用花草,山石或栏杆添满,画面呈现出一种沉郁雄健之美。
一反以前的工艺形式强的特点,出现了中国画构图式的人物,具有以少胜多,以写代描,以形写神,以物抒情的中国写意画的境界。
动作较为夸张,动感强烈,整幅画面俏皮淘气,举手投足无不似胡人跳舞,有很强的美感。清代不仅有釉下青花婴戏图,也开始出现粉彩婴戏图,儿童形象古朴端庄,色彩绚丽。
青花瓷器中人物题材,用大笔“分水”的方法使其分出浓淡不同的层次,加强了艺术表现力,使画面接近国画的笔墨效果。
画面趋于写真务实,动感平和,虽五官清晰却缺少孩童特有的顽皮机灵。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是断代和鉴别中很重要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胎釉成分和烧造工艺上都有比较显著的差别,可以代表当时的时代风格。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以各个时期所具典型足形来断代和辩伪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研究并类比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点,找出其继承、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研究造型、纹饰一样至关重要。对于明清两代各品种釉面的观察,除以双眼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从釉面的新旧光泽上,可以辨别真伪。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乾色,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情况,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明、清瓷器胎和釉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必须联系考察,不可偏执一方,并需结合其他方面来共同判断。若能经过长期实践和切磋,总结它们的发展规律,甚至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面加以研究更佳。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