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I蓝媒汇
蓝媒汇旗下记者站公号,专注互联网产业原创内容生产,与三十万传媒精英见证媒变!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AI蓝媒汇

京东前公关总监开怼:说实话,我很讨厌这个矫情的六六!

AI蓝媒汇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23 21:3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郝博闻

来源:蓝媒汇


因为看到朋友晒了一张图,上海,高峰期一段十多公里的叫车,上浮1.5倍车资,滴滴专车估价163元——作家六六急了。


接下来就是情绪的宣泄。作家将别人的故事和自己的不满写成文章砸向滴滴。“这是抢钱”、“滴滴变成了人人受损,只有公司受益,那不是垄断是什么?”、“这企业现在估值500亿美元,我觉得估计连50亿都没有接盘侠吧?”言辞十分激烈。



这篇文章随后迅速达到10W+的阅读量。


滴滴当然也观察到了六六“谁账不买”式的吐槽。总的来说,六六不满滴滴两点:1.打不到车、2.高峰加价。


滴滴随后在微博中刊出了回应,认为专车严重的供不应求(车少人多),致使此订单触发了动态调价,因此才有163元的“高价车”出现。


滴滴进一步解释说,动态调价希望鼓励司机们克服拥堵和恶劣天气等困难因素接送乘客。且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动态调价加价的费用百分百归司机所有,滴滴平台分文不取。


同时,滴滴对专快车动态加价做了双重封顶,一是专快车加价不超过50%,(即动调不超过1.5倍),二是最终加价金额专车不超过59元,快车不超过29元。


其实,滴滴已经解释的很到位了。但六六的名气还是让这篇10W+的爆款文在网上流传开来。而当京东前公关总监闫跃龙看完六六吐槽后,又写了一篇文章怼了回去,并翻出了六六呛京东的老账。


闫跃龙在文章中说,六六将打不到车的问题,高峰期加价的问题,都一股脑怪罪在滴滴身上……说实话,我很讨厌这个矫情的六六!



闫还在文章中爆料“六六仿佛特别喜欢和企业撕X”——随后,将六六在2015年7月与京东撕X的“山竹事件”全盘托出,那时闫正是京东公关部总监,是当事人之一。


闫在文章中还透露,客服之所以没法通过售后申请,是因为六六没有按照流程操作。如果要投诉,最基本的你要上传烂水果的图片吧,但是48小时都没有收到照片,你让一个普通的客服怎么做?


这篇怒怼六六的文章最后,闫跃龙写到:你以一个大V的身份,上纲上线,用不公平的大帽子博取网友同情,难道这对一个企业公平吗?名人难道就可以用不公平的手段得到公平吗?我也经常打不到车,我也买到过烂的水果,但是我却很讨厌这种动不动就仗着大V身份上纲上线手撕企业的行为。


这篇文章的微信公众号版本已经被删除了,关于六六撕x企业的陈年往事,你仍能从网上搜索到。


而这次,滴滴在作家的笔下俨然变成了“抢钱”企业。


且其实,六六叫的专车本来就比出租车贵,滴滴平台上有快车,拼车,顺风车,为什么不选择这些便宜的呢?并且,令人不解的是,滴滴在第一次回应之后,六六在微博上再次刊出“滴滴的回应避重就轻”,截图一部分微博来继续“抢钱说”。


其中一个微博说,“滴滴回应了,但滴滴没有讲,它现在根本很难叫到出租车了。”


为什么很难叫到车了,滴滴确实没讲。滴滴只是认为,在“供需严重失衡”时,动态调价可以最大化满足出行需求,平衡乘客和司机的权益。


可是,为什么会产生“供需严重失衡”呢?要知道,到目前为止,全国至少有91个城市出台了网约车实施细则。比如,对车籍和驾驶员户籍的要求,对轴距、排量、长宽高和车龄的限制,这些规定直接造成了网约车数量的锐减。


从而,一车难求的局面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十分普遍。网约车成为一个“本地人干不起外地人没法干”的工作。而传统出租车的回潮,像捧着胜利的果实一般还继续原先那些为人所耻的诟病。不知道这些六六老师是否知道?


如果六六老师不太清楚供需严重失衡,而误把小黄车当成替代滴滴专车或出租车的新一代工具的话,别忘了,让你回家的小黄车也是滴滴投资的。


不过,共享单车本质上是解决了从公交站,地铁站到你家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它解决不了十公里及以上的问题。


索性星云大师曾说:这世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六六老师应该也知因果。滴滴是一家公司,它首要的目标是不能在市场上被干掉,你说它独大也好,垄断也好,他不能欺负人,欺负人的企业就一定会被干掉,前有三鹿,但滴滴不在这个行列。


滴滴的因是政策困局,果就是你现在看到的打不到车的结局。 这本身和滴滴这个平台无关。


更多热门文章


今天的新华社,有点不像新华社了!


朱啸虎,这次你错了!


自媒体人刘强东

有传媒求职需求请点击 阅读原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