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月了,今年过得好快啊”。
进入12月,对于时间的感慨,总比前11个月多很多。我们习惯站在年尾,回顾一年。
如果想给2024年贴上一个标签,
【不确定性
】
应该是其中一个。
很多人的生活、工作乃至认知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一起见证了很多历史的诞生,也看到了很多曾经坚不可破存在的烟消云散。
当不确定性成了生活中确定的日常,
依然不变的,是我们对深刻多元思想和温暖心灵情怀的追求
。
在这个内容海量泛滥、真假混杂的流量时代,什么内容值得看?
-
它能让我们
拓宽眼界视野
,超脱于眼前的苟且望向远方,日渐荒芜的内心得到人文滋养,抵抗这个碎片化的时代
-
它应能
堪破热点真相
,让普通人能穿破迷雾,窥见那些影响我们生活与工作的“看不见的手”,在黑天鹅起飞前找到一点征兆
《南方周末》
和
《三联生活周刊》
便是两家能提供这些内容的平台。
在时代的冲击下,它们依然在坚守自己的使命,持续挖掘有深度的报道,坚持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带你看到事件的真相,看到真实的人。
告别2024,迎接2025,
南方周末携手三联中读
发起
联合会员订阅
,期待我们能在新的一年为每个普通人呈上最需要的真知识。
-
在这里,你可以跟随顶级的编辑记者团队,听他们解读一年大事小事,
把握时代脉搏,破解中国社会里的DNA密码,读懂热点背后的变与不变
。我们追热搜,但是不被热搜追着走。
-
不仅是未来一年,
两家媒体沉淀多年的过往内容也向你开放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万物皆有来处。过去的新闻能成为你看懂时事的关键,从过去的人与事,分辨出历史走向的轨迹,抓住影响个体命运变迁的关键因子。
是的,大家期待的两家媒体梦幻联动,再次启动了。
这是今年的第三次补货,之前在问的朋友们千万不要再错过哦。
三联数字刊会员,388元/年;南方周末年会员,288元/年。
若是分别订阅两家年会员,要近700元了。现在下单,
只要298元
!
《南方周末》
和
《三联生活周刊》
未来一年的电子刊,加上三联历年来
1200+本
杂志典藏精华,南周
40年
报纸精粹,以及两家海量增值资讯,
总价值接近60000元
的好内容,全部到手。
每天0.8元
,从此只看好东西。
🔥
联合订阅限时特惠
🔥
南方周末和三联数字刊,
为什么值得订阅?
▶
有一种记录,在不断的追踪中生长出对抗时间的力量
2022年7月20日凌晨,34岁的暴钦瑞在石家庄新乐市医院死亡。他因涉嫌寻衅滋事,被执行指居
。
近年来,嫌犯在指居期间死亡的事件频频出现。
南周记者前后历经两年追踪,发
布了
《被“指居”者离世,公安称其余同案人员“不应当追究刑责”》《一个被“指居”者之死》《多名被“指居”者死亡,背后的制度陷存废之争》
《刑诉法四修在即,专家建议废除“指居”制度》
等多篇报道。
从
夏俊涛案到
暴钦瑞案,
从采访事件相关人到法学专家,从分析事发背景到讨论刑诉法修改,我们试图探讨
指居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类似的长期追踪报道还有很多。
1995年4月25日,聂树斌因故意杀人、强奸妇女被判处死刑。
2005年3月,《南方周末》首次参与报道聂树斌案。
19年过去,《南方周末》累计刊发的和聂树斌案相关的稿件超过30篇。
多年里,我们既采访了聂案相关的诸多当事人,试图还原被掩盖的真相;也采访了诸多法学专业人士,解释聂案重查的困难。
“只要有一点点进展,就是关注聂案的机会”,“聂案,从未在编辑部的选题单上消失”。
吴谢宇案,三联跨越7年,用长达9万字的追踪,形成几乎一整本期刊的深度报道。
当数百页吴谢宇在狱中书写的自述材料通过记者之笔重见天日,那些让人不解的疑点和人性深渊中隐藏的凌乱线头,也变得清晰分明。
三联主编李鸿谷借用读者的话,道出长期追踪的价值:
“了解凶手的成因,不是为他进行合理化解释,也不是为他进行共情实验,让更多人通过设身处地代入他的立场为他开脱。而是为了让观者纵身跳入人性深渊,明白一个极端凶残、罪无可赦的恶人,其实离每个人只差几步之遥,警惕自己不要因一时恶念成为他。”
▶
有一种记录,是在对个案的翔实记录中描摹社会的幽微变化
2003年,山西运城女教师路亚丽死亡,其夫王鹏作为犯罪嫌疑人被抓,后又因“证据不足”“疑罪从无”,被法院宣判无罪。18年后,警方再次立案重启调查,让此案的“疑”与“罪”在法治框架中得到重新审视。
《
“疑罪”:运城女教师被杀案二十年后再调查
》
《
从无罪到死缓的“辛龙案”,检察官详述抗诉经过
》
《
中国版“辛普森杀妻案”又逆转:死缓,无罪,再死缓
》
《蒙冤者张玉环:我在家中, 我已无罪》
在这些案件动辄长达数十年的命运跌宕中,记者翻开尘封案卷,遍访知情人士,对昔日疑案从细节中追寻蛛丝马迹,在时光中还原各方考量。
2024年7月10日,《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
《女清洁工消失在垃圾压缩箱》
的报道,震动一时。57岁的清洁工张梅,于4月30日早上8点33分,在垃圾中转站工作时被垃圾车碰撞后掉入垃圾压缩箱。截至发稿,工作人员轮番搜索,翻找了约7000吨垃圾,仍未找到张梅。
村庄里来之不易的工作、一个农民家庭的选择、环卫设施的使用隐患……在报道里,一幅复杂却又无比寻常的社会图景缓缓展开。
寻找更有深度和价值的内容,记录这个剧变的时代,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
情绪和信息泛滥的时代,
《南方周末》
和
《三联生活周刊》
用一篇篇报道一次次夯实不可取代的价值。
🔥
联合订阅限时特惠
🔥
每天0.8元钱,可获得
南方周末专业报道
追寻热点背后的真相与逻辑
信息流的短平快碎片消息如过江之鲫纷纷扰扰,但能还原事件
原貌与全景
的优质文章却越来越少。
南方周末是少数依旧坚持深度挖掘新闻的媒体之一。
40年来,南方周末独树一帜的深度观察视角,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份真实的历史记录。
9月,
南周记者卧底贷款中介,
通过扎实的调查,写下了
《假冒银行,高频外呼,精准获客:贷款中介何以爆打你的电话》
,揭开这个与我们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电话骚扰链条。
8月,博主“猛蛇过江”在户外网站发帖,自述发现遇难驴友的经历。仅仅12天后,又有两名男青年在秦岭失联,一人不幸遇难。南周记者写下了
《徒步秦岭“鳌太线”:极限美景,顶级风险》
,讨论这条被禁止的“顶流”路线该何去何从?
7月
,丹宁高速断桥,南周记者
跟随在现场拦车的司机,复原出7月19日桥梁垮塌事故的情状,
写下了
《丹宁高速断桥拦车人:“不知哪来的勇气”,他们拦停了几十辆车》
“看着一辆辆车往里面砸,他说当时怕得要死,心和后背都是凉的。”
5月,多家出版社联名抵制电商平台大促方案后,我们写下了
《图书价格战没有赢家:“都是被裹挟着往前走”》
,探讨了图书出版社与电商平台如何从
最初的双赢
,最终落得看似
两败俱伤
结局的原因。
我们“追热点”,但绝不止于“热点”。
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卫毅曾说:
“无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里;人人都是一座孤岛——一个人的内心多大程度能够被了解?我们写的是个案,其实也是群像,是沉默的火山,也是喧嚣的孤独。我们不下结论,我们呈现的是人走的一扇扇门,并让人思考——为什么?”
我们出现在你关心的、看得见的新闻现场,也
关注着你还未接触、却值得被发现的角落
,始终为你提供南周专业新闻视角和人文情怀。
《“没死成”的厌世母亲:审判一个携子自杀者》
,南周记者试图呈现孙乐姝这位“携子自杀者”的一生。报道在爱情、亲情、法律等层面深度还原了这件不幸的事情,也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在乡村社会,离婚这个难以跨越的门槛,究竟该如何跨过去。
《父亲之死:凶手脱罪后,儿子控告母亲遗弃》
,记者将17年前发生在河南农村卫生室的这起凶案的起、转、落、又转都向我们展现出来,呈现了猜忌的夫妻关系、撕裂的母子关系、纷纭的乡村伦理等社会问题。
《邯郸3名初中生疑杀害同学,“12岁以上可担刑责”》
,我们试图去通过一个小切口,去理清这桩校园霸凌背后的种种,以及探讨涉及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
在深度报道
《连续三任书记落马:一个皖北小县的十年官场往事》
中,我们通过第一手资料,试图呈现昔日“明星县官”十年官场往事,也引领读者思考一方主政官员对于城市发展十年的影响。
一
篇深度新闻的诞生,需要记者持续无数个日夜的采访与写作。凝结着太多难以诉说的责任、汗水和付出。
南周提供的,不仅仅是突发性事件的动态更新,
而希望它有更大的延展性和辐射力,以速朽的新闻刻画这个世界的永恒
。
新闻是观察社会和世界的一扇窗口。一篇优质的报道,除了讲述新闻本身之外,也帮助读者分析社会问题,在多方信源中聆听不同声音,既保持对个体遭际的共情,也对争端的复杂性给予充分的辨析。
我们经常感动的是,许多的、素不相识的、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能够在这里找到
力量、温暖与思考
。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你我有关。
🔥
联合订阅限时特惠
🔥
1995年
复刊的《三联生活周刊》,迄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化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以“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为期许,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有嚼头的文化食粮、有厚度的认知升维。
Flipboard红板报品质之选「读者最爱」给三联的Top 10入围榜单理由写道,“不在新鲜猎
奇中弄潮,而在文化沉淀中酿酒,以敏锐姿态号时代脉搏。”
作家苏童说:看完《三联生活周刊》,有一种脑后大补的感觉。
对于
社会重大事件
,它给你一种「站得更高」看问题的维度。
那些看似横空出世的
时代大问题
,它为你梳理其前世今生,解读其如何一路走来,
透析现象下的本质。
年龄危机、育儿问题、婚姻经营、资产配置问题……
这些
当代人真实的内外困境,
三联都会郑重地当作一个研究议题去深挖,以几万字的篇幅,帮助读者全面而理性地找到答案。
当然,在这些深度话题之外,
“生活圆桌”“个人问题”
栏目还为你提供了一个
观察他人生活的通道
。
【三联数字刊】的
“Talk三联”独家播客
,也是充实零碎时间的优质选择。
一年52期,可听、可读,全家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有人好奇,三联为什么能让读者多年追随、每期必收?这,当然要归功于这本读物背后,珍贵的记者团队。
一
支坚持“事实至上”的记者队伍,是产出过硬内容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