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交运研究(ID:gh_98901f540e0b)
作者/刘阳 燕斯娴
1)新十条”出台,航班量快速攀升,
目前已恢复至8000班以上,客座率保持平稳而票价有所下滑。我们认为短期航班量/旅客量快速增长和客座率/价格表现一般之间的“反差”,主要由于政策放松后旅客出行特别是此前防控较为严格区域出行需求的集中释放导致;
2)展望后续
,考虑出行需求集中释放趋缓,同时各地疫情导致出行观望情绪,
我们预计短期航班量将维持在8000-1000班左右水平,此后进一步恢复有赖于春运客流刺激和疫情形势更为明朗;
3)供给端,
民航局12月14日下发《安全有序恢复航空运输市场工作方案》的通知,关注近期特别是春运期间可能的航班短缺问题。
持续看好航空板块后续表现,大周期起点,航空出行正式开启复苏之路,走向繁荣。
1)快递:疫情对多地快递网络冲击,或引发行业性提价。
近期 “双十二”刺激叠加疫情对快递网络和网点冲击,总体业务量冲高回落。
我们认为在当前人力较为紧张且临近春节时期,快递和快运价格或有一定上涨,其持续性或伴随着快递件量回归平稳和从业人员病情好转逐步改善;
2)物流:同比仍有一定缺口,静待经济复苏回暖。
12月16日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91.21点,同比下降33.85%,铁路和航空货运量表现均较为低迷。总体来看,物流运输虽有所恢复但仍有较大缺口,静待经济复苏回暖。
行业增速修复期,重视快递行业性机会,特别是相对低位的直营制快递。此外物流供应链板块,基于经济复苏和生产端恢复,看好危化品供应链、内贸集运等细分领域修复机遇。
“扩内需”+现代物流重磅政策出台,交运板块迎来发展机遇。
12月14日和15日国务院分别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奠定交运客货运中长期发展基调,交运板块整体迎来发展机遇。
“新十条”出台后,航班量快速攀升,目前已恢复至8000班以上。
12月16日,全民航执行客运航班量8112架次,同比2021年下降1.3%,同比2019年下降38.7%,环比上周同期提升32.9%,航班执飞率为53.97%。
国际+地区航班稳健增长。
12月16日执行国际+地区航班152班,同比增长65.2%,较19年下滑93.0%。
而另一方面,据第一财经披露,从多家平台获得的机票预订价格数据却显示,自“新十条”出台后的8日起,国内航线机票的平均预订价格则是持续下滑的趋势。
我们认为短期航班量/旅客量快速增长和客座率/价格表现一般之间的“反差”,主要由于短期政策放松后旅客出行需求特别是此前防控较为严格区域出行需求的集中释放导致,后续持续性尚待观察。
如近期航班量增加较多区域主要是重庆、新疆、河南此前长期封控的地区。
航线来看,旅游线恢复迅速,而商务线较为迟缓。
以12.11数据来看,成都-杭州线恢复率达132.1%,除此之外成都-昆明、上海-沈阳/长春/三亚等旅游线也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恢复较为迅速,反观商务线则相对迟缓,北京-上海、北京-广深恢复率不足5成。
展望后续,考虑出行需求集中释放趋缓,同时各地疫情导致出行观望情绪,我们预计短期航班量将维持在8000-1000班(19年同期的60-70%)左右水平,此后进入春运,进一步恢复有赖于返乡等春运客流刺激和疫情形势更为明朗。
对于供给端,民航局12月14日下发《安全有序恢复航空运输市场工作方案》的通知,近期航空市场快速恢复,鉴于前期低位运行的存量风险与近期快速提升的增量风险交织叠加,为统筹做好运行安全、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制定工作方案。
特别关注其中对于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分阶段有序恢复政策:
第一阶段(即日起至2023年1月6日)该阶段最高日航班量不超过11280班(国内客运不超过9280班),以2019年日均航班量的70%为基数进行恢复,保障各公司有足够时间完成对失去资格人员的补充训练和航线带飞。
第二阶段(2023年1月7日至2023年1月31日)该阶段最高日航班量不超过13667班(国内客运航班不超过11667班),以2019年日均客运航班量的88%为基数进行恢复,保证缓解人员熟练度下降的风险。
第三阶段(2023年2月1日至2023年3月25日)该阶段与第二阶段持平,行业处于稳定恢复期。
我们认为值得关注近期特别是春运期间可能的航班短缺问题。
以19年农历每日航班量和当前规划对照,规划航班量上限在春运40天(1月7日至2月15日)内剔除7天假期,约为19年实际航班量的90%,即若国内需求恢复至超过19年的90%,则可能引发供不应求,体现为客座率和票价上涨。而文件也提及加强航空运输市场价格管理。根据相关规定,加强对国内、国际航空运输价格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维护航空运输市场正常价格秩序,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总体来看,我们依然看好航空板块后续表现。行业处于大周期起点,防疫政策大幅优化,航空出行正式开启复苏之路,走向繁荣。
从节奏来看,
我们预计在经历一段“疫情适应期”后(美国20年底第二波约3-4个月,21年底奥密克戎疫情约2个月),行业将走向持续快速复苏,直至超越19年水平,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元旦和随后开启的春运将是关键节点,对于判断后续恢复进程将有重大意义。此外随着“新十条”发布,我们预计后续出入境政策也将相应优化,国际航线恢复可期。
从空间来看,
正如我们在最新《拆解美国航空业疫后复苏供需双弱之谜:我们可以更乐观》中所述,供需两端对比下,国内民航后续恢复趋势预计远好于美国当前,供给确定性大幅降速,叠加近年来头部航线经济舱全价票大幅提升,最终为行业票价弹性构筑了极佳的外部环境,业绩弹性可期。若对标上一轮周期即10年金融危机后行业供需反转带来的盈利弹性,全行业2010年全年单机利润总额2198万元,为疫情前19年684万的3.2倍,为10年以来最高点17年1238万的1.8倍,航司业绩有着极高的弹性。
从位置来看,
近期各航司受政策带动涨幅明显,单机市值处于中位数以上水平,从周期角度看,后续仍有较大空间。
建议关注龙头中国国航,以及民营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华夏航空,此外关注疫情期间在三大航中表现明显更好的南方航空,以及相对低位的中国东航。
“新十条”出台(12月7日)恰逢电商“双十二”促销之际,自11月26日(2.23亿件)以来,快递行业件量快速走高,日揽收件量最高达到4.53亿件(12月12日),此后回落,最新12月16日为3.15亿件。
另一方面,“双十二”业务高峰叠加部分地区网络和网点因涉疫处于关停或人员短缺状态,造成物流不畅,导致发货较慢、派送不及时等问题,国家邮政局呼吁消费者多多理解。
快运方面,多家快运企业也相继发布《关于疫情影响货物时效告客户书》,由于疫情影响,中转分拨中心等员工紧缺,同时网点自身业务员、司机等同样受到疫情影响,导致末端派送延迟。
我们认为在当前人力较为紧张且临近春节时期,快递和快运价格或有一定上涨。其持续性或伴随着快递件量回归平稳和从业人员病情好转逐步改善。
从过往(除2021年)来看,由于淡旺季的存在一般每年1月、6月、8月、12月是行业单价环比涨价月份。2017年至2021年的12月,行业月件均单价环比11月分别涨了0.37元、0.18元、0.28元、0.15元和-0.53元。2021年相对特殊,主要由于四季度派费提升干扰了9月份及以后的月度件均单价变化。
根据邮政局保通保畅数据,11月全月行业共揽收101.2亿件,较去年同期113.3亿件下滑10.7%。
11月较大幅度的增速下滑,是供给侧疫情冲击、网络不畅,需求端消费低迷,叠加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导致。
展望明年,我们认为在今年行业较低的增速水平下,基于疫情影响收敛、消费端和生产端有望复苏,明年行业或迎来较大幅度的增速回暖。
从社零增速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当前均降至历史低位。
展望后续,我们预计行业件量中枢在“十四五”期间或能维持在10-15%的中高速水平,相比20-21年30%左右增速明显下行,即行业逐步进入成熟期。
对于明年,我们综合考虑低基数和疫情影响,预计行业增速同样可恢复到10-15%区间。
生产端,整车货运流量指数来看
,12月16日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以19年为基数100)91.21点,环比前一日下降0.8%,12月以来均值85.52,同比下降33.85%;
全国公共物流园吞吐量指数95.79点
,环比-0.4%,12月以来均值93.33,同比-23.06%;
主要快递分拨中心吞吐量指数91.89点
,环比-1.0%,12月以来均值90.21,同比-21.31%;
自4月20日披露各货运方式保通保畅数据以来,12月16日(十日移动平均)较4月下旬均值(4月20-30日),铁路货运量上升0.1%,12月以来均值同比去年12月日均值减少22.8%。
航空货运:民航货班量下降12.4%,货运价格同比下跌59%
自4月20日披露各货运方式保通保畅数据以来,12月16日(十日移动平均)较4月下旬均值(4月20-30日),民航货班下降12.4%。
航空货运价格方面,根据TAC Index数据,截至12月16日,上海浦东离港航空货运价格指数4946.00点,周环比下降5.6%,同比下跌59%。
总体来看,物流运输虽有所恢复但仍有较大缺口,静待经济复苏回暖。
行业增速修复期,重视快递行业性机会,特别是相对低位的直营制快递,一方面受益于行业增速回暖,另一方面疫情下暴露出来的供应链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或在修复期给予直营快递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对于物流供应链板块,基于经济复苏和生产端恢复,看好危化品供应链、内贸集运等细分领域修复机遇。
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纲要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的规划重点在于
释放出行消费潜力、优化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以及保障供应链安全四方面。
①直接释放方式: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大力发展智慧交通,释放出行消费潜力。
②间接释放方式:对航空,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对机场,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促进免税业健康有序发展。对物流,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支持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
①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建设。
②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统筹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等布局建设,优化国家层面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支撑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优化以综合物流园区、专业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商贸物流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提高城乡冷链设施网络覆盖水平,推动食品产销供的冷链全覆盖。
围绕做优服务链条、做强服务功能、做好供应链协同,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农业、制造、商贸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公铁水联运、江海联运和铁路快运。探索建立城市群物流统筹协调机制,培育有机协同的物流集群。优化国际海运航线,强化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巩固提升中欧班列等国际铁路运输组织,推动跨境公路运输发展,支持优化海外仓全球布局,加快构建高效畅通的多元化国际物流干线通道,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同时,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完善以县级物流节点为核心、乡镇服务站点为骨架、村级末端网点为延伸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设施体系,完善农村电商配套服务。
4)保障供应链安全:
把安全发展贯穿扩大内需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着力提升粮食、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领域供应保障能力,有效维护供应链稳定。
①粮食安全: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加强粮食、棉、糖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②制造业安全: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实施制造业供应链提升工程,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生态体系。围绕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原材料、产品,增强供应链灵活性、可靠性。
③民生安全:保障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安全稳定运行。强化关键仪器设备、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工业控制系统、重要零部件的稳定供应,保证核心系统运行安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产业链安全,实现极端情况下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国务院办公厅12月15日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对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展望2035年,
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物流企业成长壮大,通达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更加有力,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2)精准聚焦现代物流发展重点方向:
规划重点聚焦加快物流枢纽资源整合建设、构建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延伸物流服务价值链条、强化现代物流对社会民生的服务保障、提升现代物流安全应急能力等七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