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 莫汉·古鲁斯瓦米
► 印度智库“政策中心“主席
5月14日,星期日,中国主办了大型的“一带一路”论坛,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在于通过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中国与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大陆互相联通起来,搭建起一个世界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合作平台。
所谓“一带一路”,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这一倡议被中国提出之后,受到了全球舆论的关注,褒贬不一,甚至有人称这一战略颠覆了“游戏规则”,他们认为中国其实是在利用这一战略图谋主导世界。不过这样一种观点还处于猜测阶段,并无实证支持。另外,还有评论认为,“一带一路”计划旨在将一直以来中国放在西方银行的资金转化为收益率更高的投资,而且这也有助于消化拖累中国经济的过剩产能。
当印度经济学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提出质疑时,那些战略家们(大多是平庸的军方人士)也都跟着对这一倡议进行了危言耸听的解读。
前几天,我作为观众参加了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当时颇有名望的主播与一位大牌评论员(这位评论员经常将自己感性而无事实根据的言论当作战略思想到处卖弄)讨论中国所谓的“珍珠链战略”,这两位认为中国一直在与印度洋地区拥有战略港口的国家深化经济与军事合作。在他们看来,只要中国建筑公司有所参与,印度洋地区的每一座在建港口或机场都隐藏着中国的某种军事目的。
“珍珠链”这个概念是站不住脚的,是人为制造的。炮制这个概念的人来自美国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的一家分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该概念一出现便受到印度很多“战略家”的热炒。我曾在一次会议上见到了美国前海军司令、奥巴马时期国家情报机构负责人丹尼斯·布莱尔(Dennis
Blair),我问他怎么看最近炒得很热的“中国珍珠链战略”这个话题。他认为这个概念太荒谬了,在海军服过役的人听到这个说法会觉得很可笑,因为在海上封锁一个大国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海军可以用几个港口围困住一个国家,这完全不现实”,这位布莱尔司令放大音量,简洁清晰地说道。
我们印度人应该明确的是,当战争全面爆发时,这些“战略家”所谓的“珍珠链”还能存活多久?印度空军和海军有足够的能力将这些港口摧毁,我们的海军也有能力对有敌意的港口进行封锁。印度的武装力量并不是每天在睡大觉,我们实在没必要对那些港口过于敏感。
有人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意图在于谋求世界霸权,这实在有点危言耸听了,我们最好从经济角度理解这一问题。下面我谈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所蕴含的经济学问题。印度国内很多时事评论人士其实忽视了一个事实: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3.5万亿美元。中国承诺向新发展银行(也就是原来的金砖国家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注入的资金仅占到此前在西方银行投资额的7%。上述由中国发起的机构将向各国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其回报率将比投资美国国债的回报率高得多。这是个非常简单的经济学道理。中国希望利用自己手里的钱获得收益,同时还希望能为国内过剩的产能寻找出路。
另外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长期来看,美元相对世界上其他几种主要货币将趋于贬值。由于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大多由外贸盈余构成,这些以美元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的价值也将逐渐缩水。北京希望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方案是把钱借给渴求投资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实施一些建设项目,并确保最终从这些项目中获得受益。斯里兰卡雄心勃勃的汉班托特港项目曾一度让印度的“战略家”们紧张兮兮,不过那个港口至今也没有多少船舶停靠。
还有很多人对中欧之间的铁路和公路项目给予了过分关注。大多数观察家似乎都忽视了一点,其实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莫斯科的西伯利亚铁路(总长9288公里,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跨越8个时区,是世界上最长最壮观的铁路线之一,该铁路修建于1891年到1916年——观察者网注)早在100年前就通车了,陆路运输永远比海路运输成本高,而所有的生意人最重视的就是降低成本,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把本来要走海路的货物转移到陆地上跨越整个亚欧大陆。另一个关注点是所谓的“马六甲困局”,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北京担忧美国可能切断其通过马六甲海峡的石油供应线。在我看来,北极航线即将开通,真正的“马六甲困局”可能是今后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货船将大幅减少。
综上所述,“珍珠链战略”也好,“一带一路”倡议也好,印度舆论对中国的质疑和忧虑实在是有点过度了。
(观察者网马力译自5月21日印度SCROLL新闻网站)
转载规范请后台回复:
转载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
[email protected]
QQ 292091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