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创投圈已经换了底色。
尤其是在合成生物领域,国资已成为主流出资方,几乎主导领域内所有大额融资。
据智药局统计,2024年上半年合成生物领域
过亿元融资事件有7起,超过半数有国资参与,其中
不乏
招商局、中科院、国投
的身影。
不只是中国,
全球多个国家政府都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来推动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甚至
将合成生物纳入国家生物经济战略。
我们盘点了全球六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合成生物的扶持政策及特色,
通过政策制定的视角看待合成生物产业的未来发展。
我国合成生物学战略布局的特点,是
中央与地方双线并举
。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今年7月,
《合成生物学路线图2030》的出版,更见证了中国合成生物产业
从最基本的生物元件标准化开始,逐渐实现对生命体系的理性设计与编辑。
中国科技部早在“十二五”期间就启动了合成生物学研究项目,并在
《“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
中将合成生物技术列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和“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之一。
在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中多次提及合成生物学,强调其在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的应用。
在地方上,各地政府不仅纷纷出台支持政策,更掏出不少真金白银来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深圳光明科学城
江苏省
常州市
就设立了20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基金,
深圳市
光明科学城也拿出了15亿元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
北京市
也为
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提供了多项千万元专项扶持
。
早在2021年,美国就以
近42%的份额
成为全球合成生物学最大的区域市场。
为了维护其领导地位,美国在立法、政策和监管方面都做出了不少举措。
美国国防部创立了生物制造创新研究所
BioMADE
,旨在协调工业规模的生物制造。
被誉为“五角大楼头脑”的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近日还启动了
生物制造Switch计划,计划历时三年
打造一套可重编程合成生物平台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
对合成生物也有浓厚的兴趣,制定了多个标准和框架,包括
术语和定义、通用词汇、技术标准,甚至实验室基础设备。
而围绕合成生物学最突出的政策,还是围绕着生物安全的。
Ginkgo首席执行官Jason Kelly
美国国会任命了
Ginkgo
首席执行官Jason Kelly为主席,成立新兴生物技术
国家安全委员会(NSCEB)
,负责审查新兴生物技术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英国是最早将合成生物学纳入其国家政策的国家,其先驱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
Paul Freemont
。
早在2003年,
英国科学部长David Willetts就开始将
合成生物学视为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2013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及商业化中心
SynbiCITE
,运行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为
17个英国大学和5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
同时,英国更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计划在10年内投资20亿英镑(月2.60亿美元)用于合成生物学。
并且英国还是全球首个发布合成生物学路线图的国家,
早在2012年的
《英国合成生物学路线图》
中,就明确了面向2030年英国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路径。
欧洲大陆一直是生物技术创新的中心,但欧盟似乎在回避使用合成生物学和工程生物学这两个术语。
根据
欧洲生物解决方案联盟
首席高级顾问Marit Hvithamar Rystrøm的说法,这可能是欧洲企业更注重合成生物技术的商业优势。
“从术语上看,合成生物学听起来与实验室的联系更紧密,而生物解决方案则更接近消费者关注的最终产品和生产过程。”
还有一大特征是,由于欧洲在生物技术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许多研究创新来自私人基金会的资助,例如
诺和诺德基金会
。
日本是一个工业强国,在汽车、食品、电子和化学工业领域都拥有世界领先的企业。
而这些企业希望能将合成生物技术,无缝集成到高度发达的制造链条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也需要发展生物制造能力。
在具体的政策上,日本政府发布了
《2019年日本生物经济战略》
,并定期更新,最新版本预计将于2024年7月发布。
除此之外,内阁府、经济产业省、文部科学省等也正在共同努力,为实现生物经济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