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酸谈
酸谈学社——教授医学基础科研的完整知识架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PPSO  ·  曝 iPhone SE 4 ... ·  8 小时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50206] ·  23 小时前  
小众软件  ·  本地不联网安装 Windows ... ·  2 天前  
APPSO  ·  DeepSeek 刷屏一周后,我想写一篇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酸谈

科研之路的双刃剑:做科研到底要不要灌水?

酸谈  · 公众号  ·  · 2024-09-21 15:00

正文




科研时光

从理想到现实的破与立





Sunshine


在科研圈里,“灌水”这一行为似乎成为很多人绕不过去的阶段。不管是天资非凡的天之骄子,还是默默耕耘的普通科研人员,大多数人在起步时都难以避开这个话题。


灌水,不仅是获取经验的重要方式,更是一种在科研旅途中必经的试炼。然而,灌水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一种是建设性的,有助于研究能力的提高;另一种则是纯粹为了数量而牺牲质量,甚至带来长远的负面效果。







灌水行为


time



my

research


初涉科研领域的新人们往往面临诸多挑战,阅读量不足、思考深度不够和技术能力有限是常见的瓶颈。如果在这些问题尚未解决时便试图发表极具创新性的论文,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此时,灌水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提出一些较小的idea,并进行实验,一方面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安全网”。相较于憋大招数年的高风险策略,这种方式显得更加现实与可行。





灌水行为


time



灌水虽然看似低效率,但实际却有颇多积极作用。首先,通过频繁的小实验与发表,可以促进量变到质变。实验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有助于科研人员未来的发展。

其次,不断的小成果可以减轻对毕业等现实问题的焦虑,让科研人员在心理上更加平稳。实际上,许多引用量甚高的学术大佬们在职业生涯初期也有过许多小论文的时期,他们的成就也是逐步积累而来。





灌水行为


time




My research


然而,灌水也有其黑暗面。纯粹为了发表而牺牲研究质量,特别是通过编造或夸大实验结果达到目的的行为,直接威胁到科研诚信。某些研究者为了追逐潮流,未经充分验证便试图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不仅对学术界不负责任,而且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这些不良的灌水行为,不但对个人的科研生涯有害,还严重影响到整个学术圈的健康发展。如果一个科研人员长期沉迷于这种不良的灌水行为,轻则未来难以进行真正的科研,重则可能走上学术造假的不归路。如果有一天,这类人取得了相当的话语权,他们的学生也会效仿,这对整个学术氛围的影响是极其负面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