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科学
《科学美国人》独家授权中文版—《环球科学》杂志—www.huanqiukexue.com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科学

小鸟筑巢的技巧,可能是“祖传”的

环球科学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2-02 22:00

正文

图片来源:Pixabay


撰文|真纳罗·托马(Gennaro Tomma) 

翻译|李承泽

从漫长曲折的迁徙路线,到复杂婉转的叫声,再到工具的巧妙使用,人们已经意识到鸟类的许多行为不仅会在同伴之间扩散,还能在世代间传承。研究人员将这样的现象称为鸟类的“文化”。最近,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的研究发现,这些文化还可能影响鸟类建造的巢穴形状。


在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研究人员以43个白眉织雀(Plocepasser mahali)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超过400个鸟巢的结构。作为群居动物,白眉织雀往往会齐心协力,以草为建材建造巢穴。这些巢穴都呈倒U形,但在功能和结构上有所区分:对于那些用于繁殖的巢穴,U形管道的一端会被封住,供社会地位最高的雌鸟产卵;其余的栖巢则建在周围,供其他织雀休息,U形管道的两端分别作为栖巢的出入口。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不同的白眉织雀种群,即使它们的栖息地仅仅相隔几米远,其建造的巢穴仍有着明显不同的结构。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英国赫尔大学的认知生态学家玛丽亚·C.特略-拉莫斯(Maria C. Tello-Ramos)表示,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管状结构的长度”。但不同种群建造的入口宽度也有所不同。另外,每个种群都有其固定的建筑风格,当有外来的织雀加入时,它们也会将巢建造成相应的风格。


通常来说,影响鸟类巢穴大小和形状的要素有很多,例如天气条件、树木高度、个体体型以及遗传相关性(如果遗传学上关系相近的鸟类建造的巢穴结构相似,则筑巢方式可能与基因有关)。为了弄清楚为何不同的白眉织雀种群存在不同的筑巢方式,研究团队也专门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可能影响。但根据发表在《科学》上的文章,这些因素似乎都没能左右白眉织雀的筑巢方式。


面对这样的结果,特略-拉莫斯谈道:“我们心想,好吧,还有什么因素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呢?”就这样,她和同事提出了另一个潜在的关键因素——文化传播(cultural transmission)。她解释道:“在我们的论文中,我们尚未通过实验证明这一因素的作用,但根据相关线索,我们推测这一因素可能是关键。”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娜·里尔(Christina Riehl)表示,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但同时,她还认为该研究的数据并不足以将遗传因素完全排除在外:“研究团队并没有完整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遗传信息,实际上她们没办法研究遗传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究,我相信,这篇文章能有效推进未来研究的开展。”


本文选自《环球科学》2024年12月刊的“前沿栏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如需转载,请在“环球科学”后台回复“转载”,还可通过公众号菜单、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与我们取得联系。相关内容禁止用于营销宣传。

-电商广告-

《环球科学》2025年度征订现已开启

点击图片或阅读原文即可订阅!



点击【在看】,及时接收我们的内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