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会
文学院学生会信息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司法行政  ·  兵地公共法律服务领域融合发展座谈会召开 ... ·  昨天  
丁香妈妈  ·  1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会

奇文瑰句,风逸华彰丨第十届“风逸杯”征文比赛颁奖典礼回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会  · 公众号  ·  · 2024-12-09 20:30

正文

奇文瑰句

风逸华彰

第十届“风逸杯”征文比赛颁奖典礼回顾

瑟瑟叶别枝,

匆匆十载逝。

弹指一挥间,

“风逸杯”征文比赛已届十载之期。

今冬,“风逸杯”仍似守信故交,

当朔风正劲,携悠悠文韵,如期而至。



2024年12月2日下午16:30, 第十届“风逸杯”征文比赛颁奖典礼 在生二教室顺利举行。获奖选手和评委老师会聚一堂,与观众一同在现场回顾参赛作品的雅致风韵,倾听创作者的心路 历程,并欣赏精彩的作品点评。


嘉宾介绍



李小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沈庆利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覃皓珺

青年作者,文化评论人,编剧



王玥

青年写作者,中国现代文学馆职员


公布获奖情况


在简单开场后,主持人为大家公布了第十届“风逸杯”征文比赛的获奖情况。

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第十届风逸文学奖获奖结果公示

丨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颁奖仪式


接着,在主持人宣读下,获奖选手们一一上台,领取这来之不易的荣誉。



一等奖获奖选手:

宋乐威 曹海楠 任祎笑 纪皓楠



二等奖获奖选手:

陈欣悦 谢博涵 刘泽德 黄敏

王欣妍 纪皓楠 杨上洲



三等奖获奖选手:

明兴懋 冯琳 付一凡 宁显春

陈蔚莹 刘倩 徐子越 侯佳莹

陈恺琳 韩倩 赵嘉懿 陈旗


作品展示


第十届“风逸杯”征文比赛面向“通文达议”全国高校中文专业学生会交流论坛的二十所高校,广泛征集文学作品并进行评选。其中四篇作品脱颖而出,拔得小组头筹。主持人依次朗读了四篇文章的精彩片段,并分别请作者分享自己的获奖感言,同时请相应的评委老师对作品作出点评。


散文

《我的外公》


【精彩片段】

在闲着没事的时候,外公也讲讲他小时候的事,我竖着耳朵听着,听得似懂非懂。


他回忆起很多个年少时的夏天,好像那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热啊!夏天的田野里真是热,连空气都被太阳烤得发重。吹来的一阵风,也是让人没法呼吸的热浪。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庄稼人的脖颈,臂膀,以及裸露在外的所有皮肤。倘若忘了戴草帽,那可糟糕了!黑色的头顶,很快就烫得能煎鸡蛋了。


让人终生怀恋的记忆,不一定是田园牧歌式的美好记忆,这记忆或许是极苦涩的流河,但在外公的字典中,从来没有对记忆的粉刷或者虚无。这是老一辈的记忆方式,不回避一切曲折苦难。这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当下和现实,让他们能在以苦涩为底色的果实中,吮吸甘甜的汁液。我的年龄不断增加着,才日渐理解这些。


【作者感言】

曹海楠同学与大家分享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故事。她自述这是自己第一次创作一篇完整的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略有艰难,但是完稿后她也感到十分圆满。在写完这篇散文后,她感悟到,记录外公的一生是她的一种责任。她说:“在我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我觉得成功的作品有时依赖好的故事。我在想如果一个故事足够好的话,是不是这个作者很普通,也能有一个好的作品?所以说故事本身的不可替代性减轻了作者的负担。创作这篇散文的过程中我时刻记得‘我只不过是外公生活的忠实记录者’,他善良的品质在这个时代非常珍贵。书写他的故事本身是一个让我笑中有泪、久久不能忘怀的体验。写作对我而言是具象的回忆,它不仅是我和自己的对话,也是我和成长路上遇见的人的对话。从这个角度说,写作是我的安全屋,给我带来抚慰和力量。”最后,她感谢了“风逸杯”这个宝贵的平台,并鼓励大家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嘉宾点评

在点评前,覃皓珺师兄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担任评委的感受。他告诉大家,在近距离接触规整而未经训练的文本时,他看到了师弟师妹身上的灵动、灵气与真挚。对于《我的外公》这篇作品,他认为其中刻画的外公,与我们生命中每一位长辈一样清晰、炙热,投射出了家族史背后我们过去可能忽视的家人的生命历程,以及我们未来可能走过的自己逐步衰老的过程,这些都是能让我们审视生命可能性的坐标。散文没有别的文体那么多的技巧与浪漫,真挚是其最为可贵的核心。最后,覃皓珺师兄鼓励大家坚持写作:“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面肯定还会遇见更多感人的事情和有趣的人。”



王玥师姐则从《我的外公》出发,发表了对于当下散文写作的看法。王玥师姐认为,真情实感是散文乃至文学最宝贵的品质。参考张莉老师的说法,就是用“真嗓子”说话。当下许多同学的书写可能还有些青涩,但流淌其中的真感受、真性情是很值得肯定的。然后,师姐以本届一篇二次创作的投稿作品为例,分享了对新时代青年写作者的看法——很新颖、能够带来很多启发。最后,王玥师姐表示了对“风逸杯”颁奖典礼的肯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这是一种把文学的颁奖仪式化、节庆化的做法。通过这样,我们在共同见证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更感受这种文学真实的力量。”



新诗

《苏武牧羊》


【精彩片段】

1.

故事遥远到只能用听的

他把羊群赶到支流下游的耳朵

风里掐头去尾,牧歌抽搐

像年迈的雁入土前拄着节杖

羊叫唤:“北海,北海,忘掉春天”

鸿雁承起邻居的翅膀:

“重啊,太重了”

怨了最长的一声,是十九年

十九年梦里梦外节旄落以同种次第:

让先来的先走

一口热气浇在胡茬,将雪撞得粉碎

能听见北边儿冬天裂了个响

……

3.

贝加尔是个动听的名字,那里,

湖上有雪花向伤口撒盐。

太阳是疼痛的,

它裹在云里止血。他也有了梦:

一个叫贝加尔的姑娘拿来蚕丝

蒙住他的眼睛。有歌姬,

唱“乌拉尔,乌拉尔”

一群海妖的舌头,舔头发上的盐

梦是绿色,村庄头上插着花

花开时流出炊烟与一条河

他站在中流——一颗石头,

胡须越长越长

像河里的喉结。

被咽下的故土搅在唾液里,

粘腻。夜长高了不少,

梦再也打不着

……

6.

大喊:“归来!归来!”,

锣鼓迟了十九年

雷吼出十九声,大地颤成一面风旗

他在阶前又想起某句祈祷和某根发丝

以及一只羊在倒春寒里冻死了心

他背好包袱往长廊最深处走

在长生殿将一把骨头重新拼凑

“苏武留胡节不辱。” 一支情歌,

尝试 唤醒,又亲手把他埋葬。

人们梦一个相同的梦

胡笳勾勒的草原掉进贝加尔湖

他站在中流

一块石碑——

故事遥远到只能用听的



【作者感言】

来自四川大学的任祎笑同学因无法亲临现场,通过线上方式发表了自己的感言。首先他表达了对北京师范大学及“风逸杯”征文比赛的感谢。接着,他分享了这首诗歌的创作由来:“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歌手李娜演唱的同名歌曲《苏武牧羊》,正是这首歌对历史的复现让我产生了重新审视和解构历史人物的想法;在此过程中,古代诗歌精华也不断滋养着我的创作。由此,我才创作出这首新诗。……对我来说,诗就是我的情绪出口。”他如是说。


【嘉宾点评】

新诗组的两位初审评委、青年作者西哑师兄和焦典师姐分别为本篇作品做出了线上点评。


西哑师兄:《苏武牧羊》在故事新编中,巧妙融合历史典故与文学想象,以诗的语言探讨了历史、文化与人性的多重维度,不仅仅表达了对苏武这样一个漂泊中的历史人物的致敬,也从侧面探讨了追寻“自我”的价值和“归来”的意义。诚如作者说,“贝加尔是个动听的名字/那里湖上有雪花向伤口撒盐。”陡然发现诗与远方仍然充满劳绩之后,每一个梦想归来的人,何尝又不是苏武呢?



焦典师姐:清新的语言,清新的诗句,清新的心,新诗组的优秀作品是本届“风逸杯”得到的值得庆幸的礼物。年轻的诗人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捡拾诗的碎片,然后以百倍的耐心和刻苦练习得来的记忆将其粘合,粘合成一个漂亮的花瓶。虽然它的表面依旧残留着粗糙的白色黏胶痕迹,但把碎片拼合起来付出的爱比欣赏一只完美无瑕的花瓶付出的爱要强烈得多。年轻的写作者们总是会面临这样的疑问:我们并不历经沧桑的生活是否能为写作提供足够多的资源?至少从这次“风逸奖”新诗组的优秀作品可见,我们或许年轻,但我们同样经历了世界与一切。



小说

《芳龄永继》


【精彩片段】

阿嬷最后说,囝仔,你站到这边来,来,再往这里一点。现在你把手圈成喇叭,对着瀑布大声喊出你的心愿。你知道吗,大津瀑布很有灵气的,你喊出的话音会在这两面山壁间回转十二轮,每一轮回转,经过瀑布的时候,它们会被荡涤。好心的瀑布会把你的心愿变成方仙姑爱听的体己话,传给祂。祂听见,虽然修正不了你阿嬷的命数,也会为她祈福的!来,想一想你要说的话,准备好了吗,三,二,一——


清于是岔开双脚,对着瀑布用力喊出声:好——想——和——阿嬷——一起来看——大——津——瀑——布——哟——


好,好,阿嬷就不送你了,囝仔,下山当心点。


清点点头,转身一步、一步走下山。

清的脚步声渐渐远了,阿嬷还是一动不动。过了好久,她才扶着腰挪了几步,挑一块大石头坐下,脸上露出一种不知是遗憾还是忧伤的表情。她怔怔地盯着大津瀑布,突然开口说,纯龄,你说那个囝仔会信这一切吗?

另一个很轻很缥缈的声音在她身旁响起,会的吧,她听的时候那么安静。

她长大后会想起这一天的吧。她总会发现今天听到的一切都是我编出来的,我小的时候你还没成为仙姑,哪里会有什么梦里谈话的故事呢。


【作者感言】

宋乐威同学首先感谢了给予他充分支持的孙孝楠师姐和许珊老师,随后分享了他自己对于《芳龄永继》这篇作品的印象:这是一篇有关神明与信仰、整体基调安静柔和、甚至有些怯生生的小说。他选取了自己从未去过的台湾省东屏县为故事背景,通过一个小女孩的目光去观察,进而探讨一些有关神明与信仰的问题。《芳龄永继》作为一篇耗时近一月、篇幅近一万字的小说,宋乐威同学表示:“其实我已经记不清楚敲下小说第一句话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又是什么样的心情。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一边大哭着一边敲下小说的结尾。所以,如果有谁读到结尾时,也突然感到一种想哭的冲动,于我而言,就是对这篇小说最高等的赞美。”


【嘉宾点评】

沈庆利老师认为,《芳龄永继》是几届来非常出色而且难得的作品。在读时,他也为作品中人和信仰的关系、母女之间的亲情而深深感动、难忍热泪。在他看来,作者文笔非常老道,让他想起黄春明等台湾经典作家,在听到作者感言之前,甚至一直误以为作者是台湾同学。接着,他对作品做了简要的赏析:“这部作品中这种人神和谐共处、真挚地交流,它所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亲情的水乳交融。那种无可比拟的深厚的感情,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的这种传承。”



古诗文

《寿楼春·悼程正民先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