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我来北京这几年最幸福的时光,因为老妈过来住了几天。
早上起来晚上回家,热饭都在桌上,撑得不行之后还有水果,切成块的。
我和钱嫂幸福得像对二傻子,一个星期没有点过外卖,没碰过洗衣机。
在外漂泊能把父母带在身边真是奢侈享受,哪怕只有几天。
平时在留言区回答买房问题我总爱说:
现在更坚定了这个想法,刚需的底气就是房子是用来住的,怎么舒服怎么来。
另一个诚恳建议是:
刚需尽量能力范围内一步到位,哪怕牺牲一些地段也要保证面积。
多个屋子好处有很多:
比如有独立空间,以前住一居室我和钱嫂经常因为我写稿时她在旁边看视频打架;
亲戚朋友过来了,有个私密空间住;
面积低于六十平的老破小,两居可以用一个卧室改成客厅;
实地看房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庭都会选择用面积更大的主卧当客厅,次卧拥挤地装下了衣柜和床。
现在重点城市调控普遍使用「认房又认贷」手段,正常置换需求也会受二套的首付比例、利率上浮影响。
难度大、成本高,不如当初咬咬牙,逼自己一把。
18和19年都是房地产小年(调控年),相信你一定听过
媒体和财富管理机构的一种论调叫「今年不能超配房产」。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种话当放屁就行了。
上有老下有小,三套以内的房产都是你人生的
基本盘
。
自己的自住改善、爹妈的养老、娃的学区、投资套小的收租,在我看来,哪种都算刚需。
基本盘的意思是资产组合的核心,马云嘴里未来的大葱,可能你一辈子都要围着它打转。
在满足刚需之后,房子确实只是一种资产。
它的流动性很一般,大部分时间收益也一般,只有个别时间段是涨的,可能加起来也就是十几个月。
但在刚需阶段,房子附加了太多资产意外的属性:归属感、安全感、成家立业、人生幸福...
爸妈买房,本质是消费、传承。
年轻人买房,本质是负债管理和升阶。
你有梦想,但能不能先保证失败之后家人不会睡大街再去改变世界?
如果你有资格、有首付(可能还得凑凑),面对调控、利率上浮,真的不用纠结太多。
5年以后再看,一切都云淡风轻。
刚需房的第一个真相:
房地产小年、调控年、静淡市意思都一样,这个阶段最适合刚需上车。
比如这样:
来算笔账:
京沪存量市场不到800万套房子(深圳更少只有180万套),二手房每年换手率是2%,新房供应量大概1%,加在一起每年3%的换手率,也就是每年有20万+套房子成交。
这其中总价在500W以下的刚需房能有多少?恐怕不到7成。
另一个真相是:
两千万人的城市,上百万的潜在购房者,抢十几万套刚需房。
所以一线刚需房降价空间最小,哪怕跌了也会迅速被购买力支撑住
。
最后一个真相:
京沪楼市存量房的楼龄整体偏老,大概20%左右的房子建于1990年以前,28年以上的楼龄,老化得非常严重。
关键是,这样的房子,随便拿出来一套都得三百多万。
我在北京看刚需盘最多,直接拉低了审美水平。
等去了二线城市,尤其是南方,哇塞~怎么小区都这么漂亮,没见过啊,很贵吧!
可能你会觉得太不值了,凭什么!
不妨考虑下单价三万以下的二线省会城市,难度会小很多。
具体小多少?
一套二线改善=半套一线刚需
罗列下「人生要选对」这两天的精华帖:
# 注册公司成本一览
#
零售生意系列贴
# 我的瑜伽副业
# 支付宝和微信的全民保怎么样?
# 关于长赢的三个答疑
# 按揭贷款优化
# 保额贬值的真是速度和贴现率